摘要: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2025年4月成为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点。比亚迪以令人瞩目的销售业绩,在全球多地超越了长期占据领先地位的特斯拉,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更标志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2025年4月成为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点。比亚迪以令人瞩目的销售业绩,在全球多地超越了长期占据领先地位的特斯拉,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更标志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2025 年 4 月,比亚迪以覆盖欧洲14国、 11123 辆的月销成绩,远超特斯拉的 6253 辆,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市场全面领跑,彻底改写了旧有格局,为什么比亚迪那么受欧洲消费者欢迎?以至于曾经长期霸榜的特斯拉,如今也被比亚迪超越。
核心国家市场表现
我们先来看看欧洲主销国家的市场情况,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以及传统车企的核心地带,德国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据德国道路交通管理局(KBA)数据,4月德国新注册电动汽车总数同比增长53.5%,在这一市场环境下,比亚迪以1566辆的月销成绩(同比激增120%)远超特斯拉的885辆(同比下降 45.9%)。
同样是汽车老牌强国的英国,比亚迪 4 月月销量同比暴涨654%,达2511辆,而同期特斯拉销量暴跌62%,仅为512辆。法国市场,更是比亚迪近两年的爆火市场,继2024年斩获“最佳新兴外国品牌”和“电动汽车类别第一名”两项大奖后,2025年4月比亚迪以2064辆的销量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特斯拉销量则为863辆。
在西班牙,4月比亚迪销量1545辆,远超特斯拉的571辆;在意大利,4月比亚迪销量1683辆,以超10%的市场份额登顶冠军,成为意大利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品牌,特斯拉仅为446辆。
除此之外,比亚迪近两年在日本的表现也非常出色,2024年,比亚迪纯电乘用车在日本市场的销量达到了2223辆。2025年比亚迪还进军韩国市场,与特斯拉Model 3和现代Ioniq 6展开竞争,其全球销售布局不断拓展。
技术优势打开市场大门
在国外想要立足,除了要满足各个国家苛刻的产品标准之外,还要依靠强大的技术吸引消费者。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堪称行业标杆,在安全性方面,德国权威测试机构 ADAC的针刺实验中,比亚迪刀片电池在穿刺后表面温度稳定在30 - 60℃,无起火爆炸现象,而特斯拉Model 3搭载的21700电池在相同测试中温度飙升至 500℃以上。这一巨大差异使得比亚迪在电池安全性能上远超特斯拉,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在能量密度上,刀片电池也有着出色表现,能够为车辆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
智能科技加持也是比亚迪取胜的一个关键,虽然特斯拉在智能配置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但是面对着更加挑剔的欧洲用户,比亚迪的智能化表现更加可靠。其搭载的DiPilot 4.0系统,在荷兰A2高速公路的实测中,其自动变道成功率达 98.7%,较特斯拉Autopilot的92.3%高出6.4个百分点。并且,比亚迪在欧洲市场标配的“天神之眼”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将激光雷达下放至20万元级车型,而特斯拉FSD在欧洲选装价格高达8000欧元,比亚迪以更亲民的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了高阶智能驾驶技术,降低了智能驾驶的门槛,扩大了目标客户群体。
丰富的产品矩阵
和特斯拉不同,比亚迪拥有庞大的产品矩阵,能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充电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北欧市场主推纯电车型,而在南欧部分国家同步引入插混车型,满足用户对长途续航和补能便利性的需求。在城市街道狭窄的意大利,ATTO 3(元PLUS)和DOLPHIN(海豚)就满足了当地消费者对于城市通勤车型的需求。在法国市场,海豹车型凭借其出色性能与设计获得消费者青睐。
市场渗透和本土化战略
比亚迪积极推进本地化战略,在全球各地建立销售与服务网络。在欧洲,比亚迪门店的数量从2024年初的不到30家增至2025年的超120家,重点布局德国、英国、法国等核心市场。在德国,通过与Hedin Automotive集团合作,快速渗透巴伐利亚、北威州等传统汽车工业重镇。
2016年4月,比亚迪就在匈牙利西北部城市科马罗姆(Komárom)建立了其在欧洲的首家工厂,用于生产电动巴士。目前,比亚迪在匈牙利的第二座工厂正在建设中,该厂将专注于电动乘用车的制造。此外比亚迪还在海外其他地区建厂,其中泰国工厂于2024年7月投产,年产能15万辆;乌兹别克斯坦工厂于2024年1月投产,一期年产能5万辆,三期完成后将达30万辆。未来还有多个海外工厂正在计划之中,将遍布全世界。
AM车镜总结:
比亚迪能在海外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其在技术创新、产品策略、本地化战略以及品牌建设等多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这一成绩不仅为比亚迪自身的全球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崛起树立了榜样,预示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更加激烈和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来源:车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