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终于低头:3亿打水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6 20:36 2

摘要:"2026销售年度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短短一句话,宣告了"娃小宗"战略的彻底破产。这不是什么"战略调整",更不是什么"灵活应对",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投降。

这是投降,不是转身

2025年10月23日傍晚,宏胜集团向全国经销商发出的那则通知,把宗馥莉过去一年的努力砸了个粉碎。

"2026销售年度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短短一句话,宣告了"娃小宗"战略的彻底破产。这不是什么"战略调整",更不是什么"灵活应对",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投降。

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宗馥莉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花费了巨额资金,申请了45个商标,最后证明了一件事——离开娃哈哈这块招牌,宏胜集团什么都不是。

这场反转来得如此突然又如此必然。9月中旬"娃小宗"计划刚公布时,宗馥莉团队还在对外宣称"要打造属于新时代的国民品牌"。短短一个多月,现实就狠狠打了脸。

市场给出了最冷酷的回应:没人买账。

经销商的集体抵制:用脚投票的商业真相

让我们直视这场闹剧中最致命的一击——经销商网络的全面崩溃。

从9月开始,全国各地的娃哈哈核心经销商陆续收到了宏胜的新品牌推广方案。按照惯例,他们应该在10月底前缴纳新销售年度的保证金。但诡异的事情发生了:超过60%的经销商选择了"装死"。

这些跟着宗庆后打天下三十多年的老江湖,宁愿承担违约风险,宁愿被扣掉此前的保证金,也不愿意把钱打进宏胜的账户。

一位山东的区域经销商私下透露:"我们几个老哥们商量过,如果真要卖'娃小宗',那就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你想想,一个消费者从来没听过的牌子,我怎么跟商超谈进场费?怎么跟小店老板谈铺货?最后货砸手里,几百万就打水漂了。"

更讽刺的是,就在宏胜拼命推新品牌的时候,宗庆后的儿子宗泽后正在四处招商,打的旗号赤裸裸——"娃哈哈正统继承人"。这一下,本就摇摆不定的经销商彻底慌了:万一宗泽后拿到了品牌授权怎么办?那跟着宏胜的不就成了冤大头?

**渠道崩盘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据接近宏胜的人士透露,到10月中旬,华东、华南等核心市场的保证金到账率不足3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强行推进新品牌,2026年娃哈哈(宏胜)将失去超过一半的线下渠道。

快消品行业有句老话:"渠道为王"。失去了经销商网络,再强的生产能力也是空谈。宗馥莉终于明白,父亲用三十年建立的这张网,不是她一纸通知就能切断的。

10月23日的"回头",本质上是宏胜被逼到墙角后唯一的选择。

45个商标买不来的东西:品牌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算一笔账,看看宗馥莉为这场豪赌付出了什么代价。

从2024年底到2025年9月,宏胜集团密集申请了45个"娃小宗"相关商标,覆盖饮料、食品、包装等多个类别。按照商标注册和维护成本估算,这笔费用至少在数百万元。

但这还不是大头。据业内人士估计,为了推广"娃小宗"品牌,宏胜在2025年上半年投入了至少3亿元用于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市场调研和前期宣传。

结果呢?一个消费者都没记住,一瓶产品都没卖出去。

这场失败暴露了宏胜最致命的认知错误:他们以为品牌就是一个商标,以为注册了就能拥有,以为换个名字消费者照样买单。

大错特错。

娃哈哈这三个字值多少钱?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2024年的评估,娃哈哈品牌价值约358亿元人民币,在中国食品饮料行业排名前五。这个数字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35年时间、数千亿元营销投入、几代人消费记忆堆积出来的。

品牌的本质是信任,是记忆,是情感联结。这些东西,商标局批不下来,生产线造不出来,钱也买不到。

更要命的是,宏胜根本没搞清楚娃哈哈品牌价值的底层逻辑。消费者认可娃哈哈,不是因为它的配方有多神秘,不是因为它的包装有多精美,而是因为:

它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是放学路上买的第一瓶AD钙奶;它是宗庆后带着团队跑遍全国、深入每个县城建立起的"国民品牌"认知;它是超市货架上20年不变的包装,是"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洗脑式的广告;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安全感,一种"这牌子靠谱"的本能信任。

宏胜可以生产出口感一模一样的产品,但造不出消费者脑海里那个"娃哈哈=童年=安全=国民品牌"的认知链条。

说白了,宗馥莉想做的事,就像把可口可乐的配方偷出来,然后换个名字叫"可小宗",指望消费者照样掏钱买。这不是商业创新,这是痴人说梦。

父女之战:两种商业哲学的正面对决

如果说品牌困境是表象,那么宗馥莉改革失败的深层原因,是她对父亲商业逻辑的全面否定。

宗庆后是什么样的企业家?他是典型的"草根创业家",靠着"人情社会"的那套规则打天下。在他的商业世界里,经销商不是商业伙伴,是兄弟;员工不是劳动力,是家人。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宗庆后每年有超过200天在外出差,其中大量时间用来拜访经销商。经销商的孩子结婚,他会亲自到场随份子;经销商家里出了事,他能拍板先垫钱解决。这种"家长式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教科书里是反面案例,但在娃哈哈这个体系里,恰恰是维系庞大渠道网络的核心。

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经销商保证金可以商量,销售任务能灵活调整,甚至亏损了也能得到补贴。这种弹性看似低效,实则牢牢锁定了经销商的忠诚度。

宗馥莉完全不吃这套。

她在美国读完MBA回来,脑子里装的是现代企业管理那套理论:制度高于人情,流程重于关系,KPI考核替代人治。从2024年正式接手娃哈哈开始,她就推动了一系列改革:

组织架构重组,砍掉了一批老人,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经销商政策收紧,保证金从150万涨到200万,必须按时缴纳,不再有商量余地;考核体系重建,用量化指标替代"拍脑袋决策",完不成任务就清退。

理论上这些改革都没错,但她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在还没建立新的信任体系之前,就把旧的信任体系彻底摧毁了。

2025年初,当经销商们收到涨保证金的通知时,正值家族内部股权纠纷最激烈的时候。宗庆后的弟弟宗继昌等人起诉宗馥莉,要求重新分配股权,甚至一度冻结了部分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经销商把200万打过去?他们凭什么信你?

一位华南区域的经销商说得很直白:"宗总(宗庆后)在的时候,我们信他这个人,知道跟着他不会亏。现在小宗总(宗馥莉)又是换品牌,又是改制度,公司内部还打官司,谁知道明年还有没有娃哈哈?这钱我们不敢押。"

信任崩塌的速度,远超宗馥莉的想象。

更讽刺的是,宗馥莉一直强调要"去家族化、职业化",但她的团队核心成员大多是她的大学同学、MBA校友,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屈指可数。她批评父亲的"人治",自己搞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小圈子"?

归根结底,宗馥莉的改革不是输在方向上,而是输在节奏上,输在她低估了"人情"在娃哈哈体系中的分量。

一个无解的死局:宏胜永远只能是"娃哈哈的工厂"

现在冷静下来看,宗馥莉的新品牌战略从一开始就是个死局。

原因很简单:股权结构决定了宏胜和娃哈哈根本分不开家。

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结构是这样的:杭州上城区国资持股46%,宗馥莉通过宏胜持股29.4%,其他股东持有剩余部分。这个结构意味着什么?

**第一,国资是大股东,有绝对话语权。**如果宗馥莉的新品牌战略导致业绩大幅下滑,国资股东不可能坐视不管,完全可以投票否决甚至更换管理层。

**第二,"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在娃哈哈集团,不是在宏胜。**宗馥莉要推新品牌,就等于主动放弃娃哈哈品牌的使用权。这是自断手脚。

**第三,宏胜虽然有生产能力,但没有独立的销售渠道。**娃哈哈的经销商网络是基于品牌信任建立的,不是基于生产商。换句话说,宏胜生产的产品能卖出去,靠的是"娃哈哈"三个字,不是"宏胜制造"。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要摆脱"代工厂"标签,就必须推自主品牌;推自主品牌,就要放弃娃哈哈商标;放弃娃哈哈,就失去了渠道和市场;失去市场,新品牌就更做不起来。

宗馥莉以为自己在下一盘大棋,实际上是在自掘坟墓。

10月23日的决定,本质上是她终于认清现实:宏胜离不开娃哈哈,永远离不开。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商业生态的结构性束缚。

改革没有错,错在不懂敬畏

但话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宗馥莉的失败,就否定改革的必要性。

娃哈哈确实需要变革。2025年的快消品市场,早已不是宗庆后打天下的那个时代了:

年轻消费者对传统品牌的忠诚度断崖式下降,元气森林、喜茶等新品牌靠社交媒体和直播电商迅速崛起;传统经销商体系的重要性在下降,线上渠道占比越来越高,抖音、淘宝直播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产品创新周期缩短,消费需求多元化,靠几款经典产品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如果继续用宗庆后那套"人情管理",娃哈哈只会慢性死亡。宗馥莉看到了这些问题,她的改革初心是对的。

问题出在执行上。

企业变革的本质,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优化。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

方太集团的茅忠群接班后,用了5年时间完成现代化转型,既保留了父辈建立的企业文化和经销商网络,又引入了职业经理人和现代管理制度;美的集团从家族企业转型为职业经理人治理,何享健逐步放权给方洪波,给了团队10年过渡期;华为虽然不是家族企业,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念值得借鉴:既坚持大方向,又给予执行层充分弹性。

成功的改革都有共同特点:敬畏传统,循序渐进,给系统足够的适应时间。

上任第一年就推组织架构大调整;还没稳住局面就急着推新品牌;内部矛盾没解决就对外收紧政策;信任还没建立就把旧规则全部打破。

这不是改革,这是自杀式冲锋。

更关键的是,她没有真正理解父亲留下的遗产。娃哈哈的核心资产不是生产线,不是配方,而是那张用30年时间、无数人情往来编织的信任网络。这张网既是束缚,也是护城河。

来源:晓玉聊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