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院子不大,月季、铁线莲都在里头拢成一片,早晨起床先去浇水,傍晚又去看看哪枝要修剪。她说,退休后最享受的就是这点滴的规律,慢下来以后呼吸得更足了。生活看起来平静,但并不等于没事干。2021年8月25日,她主持完最后一期《今日关注》后悄悄离开了荧屏,这是一道分水岭
她现在住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小院子里,64岁,退休好几年了,和丈夫张天蔚一起过日子。
院子不大,月季、铁线莲都在里头拢成一片,早晨起床先去浇水,傍晚又去看看哪枝要修剪。她说,退休后最享受的就是这点滴的规律,慢下来以后呼吸得更足了。生活看起来平静,但并不等于没事干。2021年8月25日,她主持完最后一期《今日关注》后悄悄离开了荧屏,这是一道分水岭。离开央视后也并非彻底隐退:2022年6月应央视科教频道的邀请回去做了短期主持,8月又被推选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会长;到了2024年9月18日,湖南师范大学请她出任“潇湘学者”,回老家讲课;同年12月,她跨界上台第一次正式演话剧,在《日出》里演顾八奶奶。除此之外,她还把这些年做主持的经验和心路写成了几本书,跟后来的人分享。
把时间拉回到她在央视的日子,那是职业生涯的高峰期。1992年通过选拔进了中央台,正赶上中文国际频道在10月1日开播,她成了《中国新闻》的主播。后来又主持过《今日关注》,负责带热点、把控讨论节奏,这种节目要求信息处理迅速、反应敏捷。台里授予她“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的称号,算是对多年努力的认可。工作节奏一直很快,常常带新人、应对突发新闻、出差采访;频道后来数字化、直播增多,她也学着用新工具,慢慢把自己从传统播音员往新媒体的方向调整。
更早之前,她在地方台磨练了不少基本功。1978年进长沙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第一档节目是《青年信箱》,那会儿讲究早到、反复检查稿子和设备,把每句新闻念准念清楚。1986年调到长沙电视台,参与新闻和访谈类节目,凭着这些年积累拿过全国主持人大赛的播音创新奖,成为地方台的骨干。地方台那几年练出来的临场感和节奏感,对后面能上国家台帮助很大。
再往前,是她的出身和求学经历。1961年8月2日生在湖南吉首,父亲当过兵,家里管教较严,母亲家境也算宽裕。她从小就爱说爱表现,口齿清楚,家里人就往广播、电视推。1977年高考恢复,她两次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可惜都和录取线擦肩而过。没能进学校后,她走进电台当播音员,这条路虽然不是她原先想的那条学堂路,但却成了职业的起点。
个人生活不是一路顺风。1982年经人介绍结婚,1988年生了儿子——皮特。因为工作忙,她和第一任丈夫之间有矛盾,最后在1992年离婚,儿子才4岁。离婚后她一边要照顾孩子、一边还要应付中央台的工作调动:白天在台里准备稿子,晚上回去照顾孩子,日子久了就是拼着往前走。1994年一次访谈节目上,她认识了张天蔚。张比她小三岁,是北京人,曾下乡插队、当过建筑工人,后来考上电力工程系并进了报社当编辑、评论员。他家人在中央美院当教授和雕塑家,文化氛围比较浓。两人慢慢熟络,1995年结婚。起初张的父母对她有点顾虑,说她性格强,但婚后她把家里打理得有条有理,父母的担心就淡了。
张对皮特也好,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经常带孩子出去玩、运动。两人有次大吵,皮特在结婚证上写字示爱,说别分开,那一刻好像把夫妻俩拉回现实。曾经他们也想过再要一个孩子,但张觉得她年纪偏大,生育风险和工作压力都不小,最终就没再要。现在皮特成家了,也没让妈妈帮忙带孩子,这既是出于对她年纪的体谅,也是让她能轻松一些。
近几年两人把生活搬到郊区,节奏更慢也更安静。大概在2024年夏天,张天蔚在北京郊外给她买了个农家小院。有院子,有花草,还有跑步的空间。张退休后也常在院里忙活,修修花架、整整菜地,俩人有了更多共同的时间。她偶尔在社交平台上发些照片:花开的细节、院里的一角、两人一起的背影,画面简单却有温度,粉丝看了都会说“把日子过成一件小事的样子”。生活没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更多是这些每天重复的小动作——浇水、修枝、煮一顿家常菜、晚上一起走走,像是把过去几十年紧张的节奏给慢慢放下来了。
这些年她也不忘把自己留下的经验传给别人。台里年轻人常会找她聊节目制作、主持的基本功、如何在直播环境下保持冷静。她说,做主持不是光会念稿,而是把信息梳理清楚、把节奏拿捏住,还得在突然情况出现时不慌。把年轻人教好,这也算是她退休之后另一种“在岗”的方式。
说到她的人设,外界常把她看作“专业而亲切”的那类主持人:台上稳,台下也有自己的小日子。她的生活从地方台到中央台,再到现在的田园小院,像是一条线,画出来是起伏、有磨砺,也有收获。对她来说,舞台上的每一次灯光和话筒,都是积累;院子里的每一盆花和每一次浇水,则是回收。她并没有彻底关上与外界的窗,偶尔回去讲讲课、接几场活动,但更多时间是留给自己的节奏,这样的切换,她说,舒服。
来源:一往无前可乐Cs0H8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