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听朋友说,他老家有人去山里摘野菜,回来后高烧不退,身上还起了红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被蜱虫咬了,感染了病原体。这让我想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爱华研究员说的话:“现在环境好了,野生动物多了,蜱虫密度也在增加,人和蜱虫接触的机会比以前多不少,得格外注意。”
最近听朋友说,他老家有人去山里摘野菜,回来后高烧不退,身上还起了红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被蜱虫咬了,感染了病原体。这让我想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爱华研究员说的话:“现在环境好了,野生动物多了,蜱虫密度也在增加,人和蜱虫接触的机会比以前多不少,得格外注意。”
可能有人没见过蜱虫,它长得像小蜘蛛,平时比芝麻还小,吸饱血后会膨胀到黄豆大小,就像个小疙瘩。最吓人的是它的吸血方式——会把整个口器扎进皮肤里,要是硬拔,很容易把口器留在肉里,引发感染。而且它一生只吃三顿饭,幼虫、若虫、成虫各吃一次,每次都要吸够血才能发育,可这一顿饭,就可能给人带来大麻烦。
蜱虫的危害不在于吸血本身,而在于它身上携带的病原体。它能传播80多种疾病,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莱姆病、森林脑炎这些,都可能通过蜱虫叮咬传播。2025年4月,国家疾控中心还专门发布过提醒,说春季和夏季是蜱虫活跃期,山区、林地、草地这些地方,都是蜱虫容易出没的区域。
被蜱虫咬了之后,不是马上就有症状,通常会潜伏几天到十几天。一开始可能只是低烧、乏力,很容易被当成普通感冒,等到出现血小板减少、脏器损伤,再去医院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要是去过高风险区域,回来后发现身上有不明原因的疙瘩,或者出现发热、头痛,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跟医生说清楚可能被蜱虫叮咬过。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正确处理蜱虫叮咬,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就是用手拔或者用烟头烫,其实这些做法都不对。正确的方式是用细镊子紧紧夹住蜱虫的头部(靠近皮肤的地方),然后慢慢往上拔,别拧也别拽,避免口器断裂。拔下来后,用碘伏给伤口消毒,再把用过的镊子也消毒,要是口器断在皮肤里,得赶紧去医院让医生取出来。
预防蜱虫叮咬比处理更重要。去户外的时候,尽量穿长袖长裤,把裤脚扎紧,或者塞进袜子里,衣服选浅色的,这样更容易发现蜱虫。还可以在衣服和裸露的皮肤上,喷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虫剂,这些成分对蜱虫有很好的驱避效果,能减少被叮咬的概率。
回来后也不能大意,要仔细检查全身,尤其是头皮、耳后、腋窝这些隐蔽的地方。衣服要及时用热水清洗,高温能杀死可能附着在衣服上的蜱虫。要是带宠物去了户外,也要给宠物检查一遍,宠物身上的蜱虫也可能爬到人身上,这点很多人容易忽略。
可能有人觉得,只有去偏远山区才会遇到蜱虫,其实不然。现在城市里的公园、绿化带,甚至小区里的草坪,只要有植被覆盖,就可能有蜱虫。2025年5月,某城市疾控中心就在市区公园的灌木丛里,检测到了携带病原体的蜱虫,这说明蜱虫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日常出门也要留意。
家里有孩子的更要注意,孩子在户外玩耍时,喜欢在草地上打滚、爬树,很容易被蜱虫盯上。家长要提前给孩子做好防护,玩完后仔细检查孩子的身体,尤其是头发里和脖子后面,别让蜱虫有机会附着。要是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发热,也要考虑是不是被蜱虫叮咬了。
除了人,家里的牛羊、猫狗这些家畜宠物,也是蜱虫的宿主。农村地区的养殖户,平时要定期给家畜驱虫,清理圈舍周围的杂草,减少蜱虫的滋生环境。宠物主人也要定期给宠物做体外驱虫,避免宠物把蜱虫带回家,造成家庭内部传播。
国家疾控中心还在很多高风险地区,设置了蜱虫监测点,定期监测蜱虫的种类和携带病原体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会及时发布预警。要是想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是不是蜱虫高风险区域,可以登录当地疾控中心的官网查询,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其实只要做好预防和正确处理,蜱虫叮咬并没有那么可怕。很多人之所以会出现严重后果,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蜱虫的危害,或者处理方式不当。随着大家对蜱虫的认识越来越深,加上疾控部门的宣传和监测,相信能有效减少蜱虫相关疾病的发生。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在户外遇到过蜱虫?或者听说过被蜱虫叮咬的案例?对于预防蜱虫叮咬,你还有哪些实用的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方法,给更多人提供参考。
来源:一一聊养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