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山水多奇踪·李白在安徽诗作书法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展出,该展以书法艺术为桥梁,将李白在安徽的诗作通过笔墨语言呈现,旨在促进诗学与书学在当代的深刻交融。展览依照“一景一诗一书一画”的结构展开,汇聚百余位中国书坛大家及10位日韩书法名家,他们以篆隶楷行草五体
为文学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实践样本
——“山水多奇踪·李白在安徽诗作书法展”在安徽美术馆举办
作者:王岭 戴红
近日,“山水多奇踪·李白在安徽诗作书法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展出,该展以书法艺术为桥梁,将李白在安徽的诗作通过笔墨语言呈现,旨在促进诗学与书学在当代的深刻交融。展览依照“一景一诗一书一画”的结构展开,汇聚百余位中国书坛大家及10位日韩书法名家,他们以篆隶楷行草五体挥毫泼墨,共书李白佳作,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大展。
李白与安徽的情缘,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地域行走,它近乎成为他精神上的终极归宿。在他一生中,三次重要的入皖经历,伴随着他从青年漫游、中年仕途挫折到晚年流寓的转变,安徽的山水见证了他的生命历程与诗艺的升华。青年漫游时所作的《望天门山》,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磅礴之势,正是他早期诗风中捕捉动态意象与宏大空间的生动写照。中年时期,当他应诏入京,途经南陵,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政治理想的巅峰体验与地域文化的交融,跃然纸上。而晚年滞留宣城、秋浦、当涂等地时,他的诗作更加深沉而丰富,《秋浦歌十七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作品,豪放中透露出深深的忧思,表现出了他对生命处境的深邃反思。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白最终选择将青山作为他的长眠之地,当涂因此成为他生平叙事中具有终极意义的地理坐标。据统计,李白在安徽所作的诗歌多达150余首,约占其全部作品的六分之一,这一数量无疑证明了安徽这片土地对他创作的深远影响。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 王金泉
从文学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出发,李白的安徽诗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与艺术的表现,更是唐代文化空间中地域与书写互动机制的生动体现。皖南的壮丽山水,如天门山的雄浑、敬亭山的静谧、秋浦河的秀美、九华山的神秘,在李白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象征意义,转化为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意象。在《望天门山》中,江山的动态关系被巧妙刻画,构建出张力十足的视觉盛宴,而在《独坐敬亭山》里,“相看两不厌”的哲思,将山水与诗人融为一体,呈现出物我两忘的深远意境。甚至“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佳句,还直接参与了九华山名称的文化塑造。李白的安徽诗作不仅记录了当地的地域风貌,如《秋浦歌》中冶炼场景的生动描绘,以及《夜泊牛渚怀古》中对历史图景的深情再现,更抒发了深沉的人文精神。这些诗作不仅为后世提供了理解唐代安徽自然与人文风貌的宝贵资料,更构建了一套以诗歌为载体的独特文化地理符号系统。
书法艺术对李白诗歌所进行的再诠释,实质上是两种抒情传统展开的一次深刻而富有内涵的对话。中国书法艺术以其笔法、墨法与章法的审美统一,彰显出线条节奏、力度掌控及虚实变化的独特韵律,这一韵律与诗歌语言的韵律结构、意象编织及情感波澜之间存在着难以言喻的深层同构关系,恰似两种不同艺术形式间默默共鸣的和弦。在这场艺术盛宴中,百余位书法家以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将李白的诗作重新赋予生命,使之跃然纸上,焕发新生。譬如,陈鹏的篆书,古朴圆润,力透纸背,其结构之严谨或能呼应《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那既承载厚重历史又洋溢飞扬逸兴的博大情怀。又如,陈智的隶书,古朴浑穆,笔画遒劲,似能与《江上望皖公山》的沉雄意境互为映照,共同营造出一幅苍茫壮美的山水画卷。季永的楷书,法度严谨,端庄清劲,仿佛能引领观者步入《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那幽深静谧的禅意世界。韦斯琴的楷书,清雅精严,笔致细腻温润,恰如《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那归隐自然、清远逸致的诗意写照。至于李明、戴瑞、石海松等书法家的行书作品,或流畅秀逸,或疏密有致,或率真自然,分别表现出《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的从容气度、《白毫子歌》的隐逸仙风以及《铜官山醉后绝句》的醉意山水,各自诠释着李白诗歌中的不同面向。王金泉的隶书,收放自如,其雄浑壮阔之态正与《夜泊牛渚怀古》的旷远不谋而合。而王涛的草书,奔放跌宕,气势如虹,更将《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中的豪情万丈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系列书法创作,绝非对李白诗歌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书法家们深入剖析诗歌背后的历史语境、情感基调及艺术风格,进而通过个性化笔墨语言的巧妙运用,实现一次再创造的艺术实践。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诠释活动中还融入了日本、韩国书法家的独特视角,这无疑进一步凸显了李白诗歌作为经典文本的无限开放性与跨文化交流潜力,使之成为连接不同文化语境的桥梁,共同探索李白诗歌艺术的深远意境。
李白《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李明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审视,该展览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对中国“诗书合一”艺术传统的承续,更在当代艺术领域探索了新的表达方式。该展览巧妙地构建了“诗文—书法—地域”的三维关联,为文学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李白的诗作如同安徽山水的鲜活注脚,而书法艺术的视觉展示则加深了诗作与地域间的象征性联系,有力推动了地方文化身份的形成与传播。此外,这种展览模式打破了文学与艺术研究间的界限,为经典文本的当代解读开辟了新的学术视野。
李白在安徽的诗歌创作,不仅是其艺术生涯的重要篇章,也是唐代文学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典范。以书法形式对其诗作进行现代诠释,不仅激活了古典诗学资源,更是对中国“诗书相生”美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展示出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命力。(王岭 戴红)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