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渡者,方成江海——在喧嚣人间修一座不沉的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01:52 1

摘要:2025年10月25日清晨,宁夏银川的天空还未完全亮起,一缕微光透过窗缝,轻轻落在书案上。屋内,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悠悠响起,如水流般漫过心田。在这静谧时刻,一句熟悉的话语悄然浮现:“与人为善,以德服人。”这是否也曾是你的长辈在灯下轻语的叮咛?是否也是你在深夜

2025年10月25日清晨,宁夏银川的天空还未完全亮起,一缕微光透过窗缝,轻轻落在书案上。屋内,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悠悠响起,如水流般漫过心田。在这静谧时刻,一句熟悉的话语悄然浮现:“与人为善,以德服人。”这是否也曾是你的长辈在灯下轻语的叮咛?是否也是你在深夜独处时,默默叩问自己的问题:我是否真正行过善?是否始终以德立身?

北宋程颐曾说:“此言虽是,人须自为善,然又不可不管他,修道之谓教,岂可不修。”这话如晨钟暮鼓,令人警醒。行善,不只是施舍与帮助,更是内在的修行。若只劝人向善,却对他人苦难视而不见;若只高谈道德,却不愿踏入尘世泥泞,那所谓的“善”便成了虚饰,成了压在弱者肩头的重担。

世人常困于两难:劝人守信,却见老实人吃亏;倡导仁爱,却见奸巧者得利;坚持正道,却在权力之外孤独徘徊。于是有人疑惑:德还能修吗?善还能做吗?若善者无报,仁者受难,谁还愿做那个“笨拙”的好人?

程颐早已回应:“知者不惑,有德者善,善须自修,自得者有仁,仁者无忧,仁者无惧,悠然自德,德之道性,天地大道也。”真正的德,不是交易,不是表演,而是如深根之树,任风吹雨打,依然挺立。它不因世态炎凉而动摇,不因他人评说而改变。它是内心的秩序,是灵魂的归宿。

人生,终究是一场自渡。没有人能永远牵你前行。亲人可扶一程,朋友可伴一段,但夜路终究要自己走完。所谓外力,不过是助缘;唯有自渡,才是根本。自救之道,在于修心;自安之法,在于知命。

老子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七“善”,并非退缩,而是智慧:懂得择境而居,内心沉静如渊,待人以仁,说话守信,行事公正,量力而为,顺势而动。“不争”,不是放弃,而是不与无谓之事争高下,不与无道之人争长短。如此,方能无过无悔。

东汉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见达官路过,华歆观望,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天下大乱,他避居辽东三十七年,讲学不辍,教化百姓,不仕曹魏。他未争权位,却以德化民,《三国志》载:“百姓化其德,风俗以清。”一个被放逐的人,却成了文明的播种者。

唐代韩愈屡遭贬谪,却在潮州八月间驱鳄鱼、兴州学、释奴婢。离任时,百姓立祠祭祀,香火千年不绝。他在《原道》中写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他的善,是行动;他的德,是百姓的口碑。

据《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统计,两宋隐逸儒者逾千二百人,六成以上在地方讲学、修桥铺路、调解乡讼。他们不在庙堂,却以德润物,默默塑造民间秩序。

王阳明被贬龙场驿,在贵州万山中悟出“心即理”“致良知”。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后来平叛安民,立德立功立言,终成一代圣贤。

善不是软弱,德不是妥协。它是清醒者的坚持,是强者的选择。今日世界喧嚣纷扰,信息如潮,人心浮躁。有人笑善良为愚,视道德为枷锁。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一种沉静的力量——不喧哗,自有光。

春种秋收,天道有常。种下仁心,未必今日结果;守住良知,未必立刻被赏。但灵魂安稳,志向不改。真正的自渡,是无论寒暑流转,始终不改其志;真正的自救,是哪怕四顾无人,依然选择向光而行。

请继续行善吧——不是为了被人看见,而是为了夜晚独坐时,能坦然面对镜中的自己。请继续修德吧——不是为了登高受赞,而是为了让生命如江河,自有方向,不惧干涸。

人生如孤岛,但孤岛相连,便是大陆。每一个自渡之人,都在无形中为世界筑起一座不沉的岛。德非无用,善非徒劳。自修者,终将辽阔;自渡者,方成江海。

来源:嘟嘟神技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