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什么话?整个篮球历史上,好像也只有张伯伦做到过一次。他不是不知道这不可能,但他还是这么说了。这话里听不出一点开玩笑的意思,倒像是一种被逼到墙角的自言自语,一种只有他自己能懂的疲惫。或许在他看来,除了自己变成神,这球就赢不了。
他赛后对着镜头,脸上一丝波澜都看不见,就那么说着:“我投丢了9个球,我真觉得自己应该做到18投18中。”
这是什么话?整个篮球历史上,好像也只有张伯伦做到过一次。他不是不知道这不可能,但他还是这么说了。这话里听不出一点开玩笑的意思,倒像是一种被逼到墙角的自言自语,一种只有他自己能懂的疲惫。或许在他看来,除了自己变成神,这球就赢不了。
输给活塞,这只是第二场连败。可是场上的景象,让人觉得问题比输球本身大得多。火箭摆出了一个“五大”阵容,阿门·汤普森、贾巴里·史密斯、杜兰特、申京,再加上亚当斯。往场上一站,确实,个子都比对面高一截,看着挺唬人。
可篮球不是比身高。
哨声一响,人家活塞的小个子后卫像阵风一样就冲起来了,火箭这边的防守队员,移动起来就显得慢。不是不努力,是身体跟不上。一步慢,步步慢,防线被撕开,给了对手太多轻松投篮的机会。
然后是进攻。球到了前场,就好像突然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球传来传去,最后还是停在某个人手里,然后,单打。全场打下来,火箭队只有15次助攻,失误却有13个。数字不会撒谎,这说明球根本没有流畅地运转起来。
杜兰特自己拿了37分,投了18次。那另外四个首发呢?他们加起来扔了44次球,只进了10个。这样的效率,等于是在帮倒忙。杜兰特在前面拼命填坑,队友在后面不停地挖。
这是不是一种熟悉的场景?
他已经37岁了。这个年纪的球员,来一支年轻的球队,本以为是来当个导师,传授点经验,在关键时刻稳定一下军心。可现在的情况是,他成了全队唯一的救命稻草。队伍指望他像二十七八岁时那样,一次次冲锋陷阵,解决所有问题。这不叫养老,这叫“啃老”。
尤其那个一号位的问题,太明显了。让阿门·汤普森去打控球后卫,这完全是强人所难。他是个锋线球员的打法,习惯了冲击和终结,你让他去组织全队,去梳理进攻节奏,他自己都觉得别扭。结果就是进攻停滞,打法混乱,最后只能靠杜兰特和申京的个人能力去硬解。
离开勇士之后,他好像还是第一次这么说话。
在篮网的时候,身边站着的是哈登、是欧文,都是能凭一己之力改变比赛走向的人。在太阳,他有保罗这样的传球大师,还有布克那样的得分机器。大家分担压力,彼此成就。他不需要每一场都感觉自己必须得拿满分才行。
现在看看火箭这套阵容,又能指望谁呢?申京算是不错的了,打出了名堂,可他也只是个打了几年球的年轻人。史密斯、阿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在的即战力。他们需要时间去犯错,去成长。
可是杜兰特,他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
他职业生涯的窗口,可能就剩下这么一两年了。他想要的是现在就能赢球,去争夺最高的荣誉。而火箭这些年轻人的巅峰期,却在遥远的几年之后。一个想“现在”,一个要“未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把一个巅峰末期的老将和一个还在重建初期的年轻团队硬是捏在一起,从一开始就带着点说不出的别扭。
火箭队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最直接的,就是去交易来一个真正的控球后卫。范弗利特走了之后,这个位置的空缺就一直没补上。一个好的组织者,能让进攻变得顺畅,能把每个人的特点都发挥出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盘散沙。
让年轻人继续成长,同时弱化对杜兰特的过度依赖,这才是长久之计。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合格的控卫,市场上是抢手货,哪有那么容易得到?而场上的问题,也不是换一个人就能立刻解决的。
所以当杜兰特说出那番话时,听着才那么让人心里一沉。那不是对某一个队友的抱怨,也不是对某一场失利的懊恼。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力感。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自己武功盖世,却发现身边的同伴连马步都扎不稳,而前方的敌人,已经兵临城下。
火箭队现在排在西部垫底的位置,这只是个开始。但从杜兰特的表情和话语里,人们看到的,或许是比战绩更令人担忧的未来。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接受完采访,他就离开了。留下的那句“我应该18投18中”,在空荡荡的球馆里回响。这或许不是一个要求,而是一个无奈的假设——如果我能做到完美,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
来源:嘻嘻哈哈一点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