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夜夜拿6瓶酒精洗小腿,这种病愈发年轻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00:10 2

摘要:18岁护理专业女生田田,晚上在寝室用6瓶酒精冲洗小腿近两小时,仍嫌自己“脏”,最终被确诊为强迫症

18岁护理专业女生田田,晚上在寝室用6瓶酒精冲洗小腿近两小时,仍嫌自己“脏”,最终被确诊为强迫症

那晚的宿舍像小诊室一样弥漫着刺鼻的酒精味,室友从忍耐到爆发,拍着床板喊:“能不能别洗了,大家还要睡觉”

老师做过思想工作,家长也劝过,可她反复念叨书上写的“细菌、病毒、灰尘”,像被卡在一个进不去也退不出的缝里

她是护理生,学过感染控制,知道环境风险这件事,于是格外当真

可当知识失了衡,就变成一把加粗的放大镜

“不及时清洁可能会生病、甚至癌变”这句专业课里严肃的提醒,成了她脑子里一条不停转的滚动字幕

直到家人把她带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告诉她——你不是爱干净过了头,是强迫症在牵着你走

这不是“洁癖有点可爱”的小毛病,她是病了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18岁以上成人强迫症患病率约1.62%,青少年约2.4%

75%的患者在30岁前发病,门诊里能明显感觉到——它正更早、更频繁地敲门

很多人脑子像卡了频道的收音机,明知不合逻辑,却停不下重复的念头和动作:怀疑门没锁,回去看五遍;

出门怕手脏,走两步又要洗;

十分钟没回消息,就脑补出一场“灾难”

田田的故事并不孤单

15岁的丁丁,嫌学校“脏”,不喝饮水机的水、不去食堂、不上厕所,憋得脸通红也忍着

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冲澡,一遍遍涂沐浴露搓到皮肤发红

上学农前,他从营地回到家,钻进浴室洗了近五个小时,八瓶沐浴露见底才停

他清楚自己不对,可越想摆脱,越像穿上脱不掉的“红舞鞋”

强迫症不是性格问题,是脑与认知的问题

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涉及多个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比如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过度兴奋、额顶环路异常,还伴随脑网络连接的问题;

同时存在认知层面的偏差——对“风险”的估计和对“控制”的期待被放大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将它按思维主题与仪式类型分为四种亚型,常见的就有污染-清洗、怀疑-检查等

每个人的触发点不一样,有人讲究对称,左手被烫了就非要烫右手求“平衡”;

有人买衣服要折腾半个月,只要看到一点线头就退货;

还有人坐下来就纠结“木桌和木椅哪个更密”

说回田田

她的“专业焦虑”是导火索,背后也可能埋着更深的土壤

北京安定医院医生曾提示,强迫症有家族聚集的倾向,遗传风险不低;

环境方面,孕期压力、家庭教养方式、沟通质量,都会加码那条无形的紧箍咒

我见过一个12岁的男孩,父亲常年在外,回家时要求严格,母亲也严厉,孩子安全感差,看到水龙头就止不住洗,手红肿了也停不下来

你很难说是哪一刻他得了病,可你知道,那股看不见的紧,常年拉扯着他

治疗不是“想开点”四个字就能解决的

临床上主要靠药物和心理治疗,暴露与反应阻止(ERP)是被验证有效的方法之一

简单讲,越怕什么越要去碰什么,但要在专业陪伴下,一点点来

比如,强迫清洁的人先从触摸公用门把手开始,不允许立刻洗手,撑过最难受的那几分钟,反复训练,焦虑曲线会慢慢往下走

认知行为治疗会帮你看见脑子里那些“非黑即白”的念头,学会和它们拉开点距离

这几年也有更温和的方向:正念认知、接纳与承诺疗法,教你在焦虑一起床时别立刻打架,而是看着它、允许它来又走

还有团队在用虚拟现实做暴露训练,对害怕污染的人更可控、更安全

医生的话很实在:把一次两三个小时的洗澡,慢慢缩到半小时,这已经是大胜利

但它需要时间,需要家人和朋友的耐心,也需要你自己把“完美”这根弦稍稍松一点

千万别指望靠一次谈话、一瓶药就好,强迫症像是缠了多年的结,得一圈圈慢慢解

最近,关于强迫的讨论很多

假期出游,有人反复回头看门锁、回家猛刷碗、关灯要点四次,媒体提醒:当这些行为开始占据你生活的大块时间,让你难以工作、社交或入睡,别犹豫,去看医生

不是所有“强迫习惯”都是强迫症,但强迫症会把你的一天掏空,让你活在无尽的“再确认一次”里

当重复和怀疑夺走你重要的时间、让你痛苦并失去控制,这就不是“爱认真”,而是病要治

国外有个律师,从15岁就被强迫症困住,每天花十七个小时确认自己没撞人,二十五年试遍各种治疗不见长期效果,最后做了烧蚀部分脑组织的手术,才稍微松了口气

极端的治疗引来伦理争议,也提醒我们:拖得越久,路可能越险

大多数人走不到那一步,越早干预,越有机会用温和的方法,把生活从强迫手里抢回来

回到田田

确诊后,医生建议她进行药物和心理联合治疗,包含ERP和认知行为方法

截至目前,关于她接受治疗后是否好转,还没有公开信息

在我看来,第一步她已经走对了——承认需要帮助

比起再洗一遍、再确认一次,停下来的那一刻,才是勇气的开始

如果你也在类似的泥沼里,这里有几件小事,或许能帮你上路:

- 把“我必须马上阻止它”换成“我可以和它同处十分钟”,计时,给自己奖励

- 跟可信的人约定“求助信号”,焦虑爆表时让他们陪你撑过那几分钟

- 写一个“最坏也就如此”的清单,训练现实感

强迫的威胁常常是脑补出来的龙,盯久了才发现它其实是纸糊的

- 减少关于危险的“科普过量”,知识是好东西,过量就成了激发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瞬间被“再确认一次”的念头牵走,但你不是这个念头,你也不需要被它拽着走一辈子

当你愿意把注意力从完美转向“足够好”,生活的门就会吱呀一声,重新打开一条缝

愿你在反复与不安的日子里,给自己一点松动的空间,哪怕只是一点点,都会是明天变好的开始

来源:砚边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