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自古就是敬老孝亲的日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自古就是敬老孝亲的日子。
1989 年我国正式将九月初九定为 “老人节”,让这份延续两千年的传统有了现代注解。
但看望长辈送礼这事藏着大学问,送对是心意,送错可能闹尴尬,
今天就用硬核民俗知识讲讲 “3 送 3 不送” 的门道。
先看该送的三样,每样都有千年文化打底。
首推重阳糕,这可不是普通点心。
先秦时就有九月初九吃 “蓬饵” 的习俗,到魏晋成了固定节令食品,宋代更是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离不开它。
秦东农村至今保留隆重的送糕礼,
娘家给新嫁女送的九层花糕,要缀上百个红柿子,寓意日子步步高升、红红火火。
选的时候优先松软的枣泥糕、核桃糕,既符合老人牙口,又应了 “寿高九九” 的好彩头。
第二样得是菊花酒或老白茶。
古人认为菊花能 “轻身益气,令人长寿”,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从汉代就有,与 “久久” 谐音暗合长寿寓意。
要是长辈不喝酒,老白茶是绝佳替代,
茶在传统文化里象征 “敬”,老白茶养胃安神,比华而不实的保健品实用多了。
记得看甘肃省博物馆藏的《王杖十简》,汉代给老人赐鸠杖时就常配酒食,
这送礼配吃喝的传统可是有法律记载的。
第三样推荐实用敬老物件,比如轻便的助行杖或护膝。
别觉得这是 “催老”,汉代的鸠杖就是官方认证的 “敬老神器”,持杖老人能走御道、免赋税,地位堪比六百石官员。
济南博物馆的西汉彩绘负壶陶鸠,就是古人给老人送粥的专用器,可见关心长辈行动起居是老传统。
选助行杖时挑带防滑垫的,比送昂贵的按摩仪贴心十倍。
有送就有忌,这三样千万别碰。
最容易踩坑的是菊花束,哪怕开得再鲜艳也别送。
虽然陶渊明爱菊传为佳话,但菊花自古与祭祀相关,长辈见了容易联想不好的事。
去年就有小伙子送外婆黄菊,被误会成 “盼寿终”,解释半天才化解,实在得不偿失。
第二样禁忌是钟表类礼品。
老一辈对谐音特别敏感,“送钟” 谐音 “送终”,重阳节这天提 “终” 字犯大忌。
就算是名贵的手表也不行,有次参加民俗调研,见老人把女婿送的手表藏起来,说 “戴着像催命符”,好心反而办坏事。
第三样要避开梨和李子。
“梨” 谐音 “离”,长辈最忌家人分离;李子的 “李” 在部分地区谐音 “理”,有 “挑理” 之意。
不如换成苹果(平安)、柚子(保佑),或者多籽的石榴、葡萄,
呼应古人 “多子多福” 的期盼,
山东博物馆的清代青玉蝙蝠双桃,不就是用桃表寿、蝙蝠表福的道理嘛。
最后补个关键细节:礼品数量要双数。
《王杖诏令册》记载汉代送礼讲究 “成双赐帛”,唐朝给老人送衣帛也必是双份。
月饼选两盒,水果凑六种,哪怕给老人塞红包也要偶数,这不是迷信,是藏在礼数里的尊重。
其实重阳节送礼的核心,早在《礼记》里就说透了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物贵贱不重要,避开禁忌、贴合需求,比啥都强。
今年重阳,带上糕、茶和贴心物件,准保长辈笑得合不拢嘴。#头条创作嘉年华#
来源:狼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