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战带着《小城良方》剧组抵达锦州后,当地一天新增三万游客,酒店瞬间满房。
肖战带着《小城良方》剧组抵达锦州后,当地一天新增三万游客,酒店瞬间满房。
清晨六点,古塔公园外早已人头攒动,周边早餐铺从未卖出过这么多鸡蛋灌饼。
锦州市民看热闹不嫌早,学生背着书包就来围观,老板忙完生意也追着喊“肖战早上好”。
演员还没开拍,马路先修平了,店招翻新了,出租车师傅自发当导游,免费加一句“这儿拍戏呢”。
流量明星的镜头,为何能立刻点燃一座东北小城的热情,这是全国文旅都在琢磨的课题。
这一次,锦州给出了一份可复制的答案。
一、第一波声量:人情味比宣传片更有说服力
5月初,剧组选景照片在社交平台外泄,短短48小时内,锦州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
没人投广告,全靠路人拍的糊图和一句“肖战来了”,就把话题顶上热搜。
流量被引爆后,最兴奋的不是粉丝,而是开店的本地人。
“多卖两串烤肉也好,欢迎他常来”,夜市摊主乐得合不拢嘴。
当局坐不住了,文旅的官方账号连夜剪片,一边介绍蟹子楼,一边配上剧照。
直接抄作业,视频里只出现三样元素:古城墙、海鲜和肖战。
播放量在24小时内突破500万,转发带来二次扩散,比买广告便宜太多。
二、第二波创意:挖旧剧台词做“考古营销”
锦州文旅并不满足于蹭热度,他们在深夜翻出《梦中的那片海》。
戏里“肖春生”对父亲那句“将来我要去锦州”成了宝藏台词。
剪个十秒视频,配上老照片,再打上“欢迎你,梦想成真”字样,一夜吸粉十万。
网友评论:这简直是熬夜做功课的典范。
不懂这招,下一个就是你,看着自家资源白白错过。
三、第三波联动:千里之外的重庆跟进
肖战是重庆人,重庆文旅迅速上线“重庆到锦州攻略”。
干净利落:火锅+烧烤,山城+海城,三天两夜费用一口价。
两城联手的短视频播放超2000万,很多粉丝直接买了往返机票。
有人调侃:这是官方亲自拉开粉丝经济的地图炮,东北辣味和西南麻辣一锅端。
四、锦州凭什么能“接球”成功
1. 民众热情先行
城市里随处可见手写的“欢迎剧组”,这一份自来水流量,比任何明星同款打卡点都真诚。
老大爷主动支凳子给粉丝站,奶茶店老板备好免费热茶,善意堆叠成良好口碑。
2. 官方反应极快
第一时间授权拍摄,协调交通,专人对接,一切以“不添乱”为原则。
剧组拍夜戏,附近住户收到“敬请谅解”礼包,内有夜宵券和耳塞,投诉量几乎为零。
3. 以戏带游,留存长期资产
拍摄现场不设围栏,反而标注“未来打卡点”,提前规划线路。
剧集播出后,游客可同步体验剧情路径,形成无缝衔接。
4. 城市人格化,减少距离感
锦州文旅的社交账号全程用第一人称,网友调侃“这届官号会撒娇”。
跟粉丝对话:“你来不来,我在海边等。”一句话胜过硬广。
五、影响外溢:更多剧组把目光投向三四线城市
业内制片人透露,拍摄成本上涨,北上广深场景趋同,回归小城是趋势。
锦州成功验证,只要城市做好服务,故事和景致一样能出圈。
对青年观众而言,小城市意味着松弛、烟火气,比水泥森林更有代入感。
六、我们的启示:城市营销进入“共创时代”
1. 别等官宣,普通人就是最好的宣传队
手机在手,人人都是传播节点,官方应当主动释放舞台。
2. 聚焦情绪价值,而非口号堆砌
一句“梦想来锦州落地”,就让无数用户点了收藏。
3. 跨区联动,放大流量
重庆+锦州的双城故事,让粉丝在路程中完成消费闭环。
4. 内容永续,打造可回访的“剧粉经济”
把拍摄地变博物馆,剧情线路就是游览路线,剧终流量不终。
再不抢先布局,你会错过下一位带货城市的顶流。
七、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当更多城市学会这种打法,文旅竞争将升级为创意之战。
谁能读懂观众情绪,谁就能把流量留在街头、饭店和酒店。
影视剧与城市的边界会被打通,剧本创作阶段就得考虑当地资源。
甚至可能出现“城市共创编剧”,拍摄前先开招商,让场景插满旗帜。
八、尾声
一部剧成就一座城的热度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让这份热度活下去。
锦州用烟火气、机敏和行动给出了示范:好客比红毯闪光灯更动人,深夜的烤串香也能留住远方的心。
城市的未来,不只在高楼里,也在一次次举起手机的欢呼声中。
来源:梦里甜蜜遇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