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朋友圈,一半人在东北的雪地里滑雪,一半人在晒锦州烧烤的烤雪糕,连南方的朋友都晒出了长白山的雾凇定位,配文“终于明白东北为啥挤爆了”。这场景搁两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提起东北旅游,不少人还觉得是“新疆平替”,性价比高但不够惊艳。
前几天刷朋友圈,一半人在东北的雪地里滑雪,一半人在晒锦州烧烤的烤雪糕,连南方的朋友都晒出了长白山的雾凇定位,配文“终于明白东北为啥挤爆了”。这场景搁两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提起东北旅游,不少人还觉得是“新疆平替”,性价比高但不够惊艳。
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刚出的国庆数据里,吉林单省旅游收入就飙到252.9亿,黑龙江也破了111亿,有媒体算过,东北核心旅游城市单周吸金直接冲了250亿。更让人意外的是,以前东北旅游靠冬天的雪撑场面,现在秋天的五花山、夏天的漂流、甚至深夜的烧烤摊,都成了游客奔赴的理由。
这波逆袭太让人好奇了:东北到底做对了什么?能从“平替”逆袭成“顶流”,还打破了“靠天吃饭”的魔咒。我翻了三省的文旅报告,跟做旅游规划的朋友聊了大半天,总算摸清了里面的门道。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清楚,不管你是想出游的游客,还是想搞懂流量密码的创业者,这些干货都值得看——毕竟能让游客心甘情愿花钱的逻辑,在哪儿都管用。
一、先破偏见:谁说东北只有雪?从“一季红”到“四季火”的秘诀
以前提起东北旅游,大家脑子里只有“滑雪+冰雕”,觉得过了冬天就没看头,这也是它被当成“平替”的关键原因。但现在的东北,早就把“一季饭”做成了“四季席”,这步棋走得太关键了。
1. 夏天反杀:用22℃清凉抢跑南方市场
谁能想到,夏天的东北能成“避暑顶流”?去年夏天长三角、珠三角持续高温,东北直接打出“22℃的夏天”招牌,长白山、伊春的森林氧吧,镜泊湖的漂流,瞬间吸引了大批南方游客。黑龙江夏天的旅游收入同比涨了42%,很多景区甚至要提前一周预约。
这招精准踩中了南方人的“避暑痛点”。比起海南的酷暑,东北的夏天既凉快又便宜,人均消费比三亚低一半,自然成了性价比之选。更聪明的是,东北把避暑和民俗结合,比如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鄂伦春族的篝火晚会,让“凉快”变成了“有体验感的凉快”。
2. 春秋补位:把“过渡季”做成“特色季”
以前春秋是东北旅游的“空窗期”,现在完全被盘活了。秋天推“五花山摄影线”,大兴安岭的红松、白桦层林尽染,随手拍都是壁纸级风景,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和自驾游游客;春天则主打“开江鱼+赏花”,松花江开江后的“头鱼宴”、丹东的樱花季,都成了新热点。
辽宁更狠,直接把“工业游”做成了春秋爆款。沈阳的机床博物馆、大连的造船厂研学游,既能看历史又能长知识,去年春秋两季接待了超1200万游客,其中不少是带娃的家庭。这思路太绝了:既然没有冬天的雪,就把自己的工业家底变成特色资源。
3. 我的判断:打破季节依赖,才是逆袭的根基
东北能摆脱“平替”标签,第一步就是打破了“靠雪吃饭”的单一依赖。四季都有拿得出手的产品,游客自然愿意随时来。这就像开饭馆,以前只卖火锅,冬天火爆夏天冷清;现在火锅、烧烤、凉菜全有,全年都能客流不断。比起单纯拼资源,这种“全时段布局”才是真本事。
二、流量密码:从“被动等客”到“主动造梗”,东北太会玩了
光有产品不够,得让更多人知道才行。以前东北旅游宣传老端着,现在彻底放下身段,玩起了“接地气的营销”,每一步都踩在流量的点子上。
1. 接住“野生流量”:不端着,跟网友玩到一块儿
东北最聪明的地方,是不浪费任何“野生热度”。肖战去锦州拍剧,市民喊着“喂胖再走”,当地文旅局立马跟进,把“打包一份锦州烧烤”做成接头暗号,还联动烧烤店出了“肖战同款套餐”,直接带火了整座城。这种反应速度,比很多专门的营销团队都快。
更难得的是“不装”。别的地方宣传都拍得高大上,东北直接让烧烤摊主、滑雪场教练出镜,用大白话讲“来咱这儿咋玩最划算”。抖音上“东北文旅硬核推荐”话题播放量破50亿,全是这种接地气的内容。网友就吃这一套:真诚比精致更打动人。
2. 打造“爆款素材库”:让游客主动帮你宣传
现在的游客出门,都想拍点能发朋友圈的内容,东北直接把“打卡点”做到了极致。梅河口的“东北不夜城”,灯火璀璨的街巷配着二人转表演,随便一拍都是爆款视频;锦州烧烤搞出“万物皆可烤”的噱头,烤雪糕、烤海星成了游客必拍的“猎奇素材”。
这些场景根本不用文旅局花钱推广,游客自己就会发抖音、小红书。“有一种生活叫梅河”话题曝光量超3亿,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才是最高级的营销:把产品做成“自带传播属性的素材”,让用户成为免费宣传员。
3. 省际联动:不内耗,抱团搞“东北大礼包”
以前东北三省宣传各干各的,现在学会了“抱团取暖”。去年推出“东北旅游一卡通”,一张卡能玩遍三省500多个景点;今年又联合搞了“东北冰雪马拉松”,从哈尔滨跑到长春再到沈阳,一路串起多个城市的景点。
这种联动直接放大了吸引力。游客不用纠结去黑龙江还是吉林,干脆规划个“东北环线游”,一次玩个够。比起各省互相抢客,这种“区域合力”反而能吸引更多长途游客,把“小流量”聚成“大客流”。
三、体验为王:从“到此一游”到“不想走”,服务太加分了
流量来了留不住,也是白搭。东北这次不仅把人吸引来,还靠“贴心服务”留住了人,这才是能“吸金250亿”的关键。
1. 把“细节做到位”:让游客感觉被重视
很多人去东北之前,都担心“会不会被宰”,但去了之后发现完全是多虑了。滑雪场免费提供热水和姜茶,民宿老板会主动告诉你“哪家餐馆不坑人”,甚至出租车司机都会给你推荐冷门但好玩的景点。
这些细节看着小,却能彻底打消游客的顾虑。有数据显示,东北旅游的“复游率”从2023年的18%涨到了2025年的35%,很多人都是因为“体验好”才再来。比起花大钱建景点,把服务细节做好,反而更能攒下好口碑。
2. 搞“沉浸式体验”:不只是看风景,更是过日子
东北最厉害的,是把“旅游”变成了“过生活”。梅河口就是个典型,它不只是建景点,而是打造了一种“东北慢生活”:在知北村体验复古怀旧,在海龙湖吹吹风,晚上去东北不夜城吃烧烤看表演 。游客来这儿不是“打卡”,而是真的能放松下来。
锦州更是把“烧烤文化”做到了极致。烧烤不只是吃的,更是东北人的社交方式,老板会跟你唠嗑,邻桌可能会跟你碰杯,这种烟火气是别的地方学不来的。游客吃的不是烧烤,是这种“热热闹闹的人情味”,自然愿意多花钱、多待几天。
3. 破解“住宿难题”:不搞天价酒店,主打性价比
以前旅游旺季,很多地方会出现“天价酒店”,但东北这次守住了底线。三省都出台了“酒店价格指导价”,旺季最高涨幅不能超过50%,还新增了很多平价民宿和青年旅社。吉林国庆期间酒店均价不到300元,比很多二线城市还便宜。
这种“不宰客”的态度,彻底赢得了游客的信任。很多网友说“东北是真的想好好做旅游,不是只赚一波快钱”。口碑好了,游客自然愿意来,还会推荐给朋友,形成“良性循环”。
四、产业升级:从“卖风景”到“卖产品”,钱要赚在明处
旅游要想长久赚钱,不能只靠门票和住宿,得把“流量”变成“产业链收入”。东北这次在“产业延伸”上,做得相当扎实。
1. 把“美食变成产业”:从路边摊到“伴手礼”
锦州烧烤以前就是路边摊,现在成了“非遗IP”。当地搞了烧烤产业园,统一供应链,还开发了“即食烧烤礼盒”,游客吃完能买着带走,去年光烧烤衍生品就卖了8个亿。这一下,就把“一顿饭的钱”变成了“反复消费的钱”。
黑龙江更厉害,把五常大米、东北酸菜做成了“旅游伴手礼”。游客去雪乡玩,能亲手体验酸菜腌制,临走带几袋包装好的回家。2025年东北旅游商品收入同比涨了67%,这些“接地气的特产”比贵重金属还受欢迎。
2. “冰雪+”融合:不止滑雪,还要“玩出花样”
吉林的冰雪产业早就不是“滑雪”那么简单了。北大湖滑雪场搞了“冰雪研学”,让南方孩子体验造雪、滑雪教学,还配套了温泉酒店,滑雪累了能泡温泉,去年预售收入直接超1.4亿元。这种“冰雪+研学+康养”的模式,把单一的滑雪变成了“一站式体验”。
黑龙江还把冰雪和体育结合,举办国际冰雪赛事,吸引了大批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赛事期间,周边的酒店、餐饮全被带动起来,单场赛事就能带动当地收入超2亿元。这说明,把“资源”和“产业”结合,才能赚得更长久。
3. 激活“县域经济”:不只是大城市,小地方也能火
以前东北旅游火的都是哈尔滨、长春这些大城市,现在小地方也跟着崛起了。梅河口就是个例子,它没有顶级的自然资源,却靠“路亚大赛”“松子大会”这些特色活动,吸引了超千万游客,还成了“青年友好型城市” 。
这种“县域突围”太重要了。大城市承接长途游客,小地方分流客源、提供特色体验,形成了“全域旅游”的格局。游客能玩的地方多了,停留时间自然变长,花的钱也更多,这才是“单周吸金250亿”的真正底气。
五、避坑指南:去东北玩,这5个“坑”千万别踩
东北旅游再火,也不是没坑。我结合网友的反馈和朋友的建议,整理了5个最容易踩的坑,记牢了能让你的旅途更顺心。
1. 别信“低价旅行团”:羊毛出在羊身上
很多人贪便宜报“999元东北5日游”,结果路上全是购物店,滑雪只给2小时,还强制买特产。这种团就是“低价引流,高价宰客”,根本体验不到真正的东北风情。
建议直接自由行,或者报“纯玩小团”。现在东北的交通很方便,高铁能到大部分景点,民宿老板还能帮你规划路线,花的钱可能比低价团还少,体验却好太多。
2. 别在“景区里买特产”:溢价能翻好几倍
景区里的东北特产,价格能比市区贵一倍。比如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红肠,景区卖80元一斤,市区超市只要40元;雪乡的蘑菇,景区卖150元,县城农贸市场才60元。
想买特产,最好去当地的大型超市或农贸市场,不仅便宜,还能保证正宗。实在没时间,京东、淘宝上的“东北特产旗舰店”也能买,快递直接寄回家,不用自己扛。
3. 别“盲目追网红”:小众景点更惊艳
“东北不夜城”“锦州烧烤街”这些网红点确实热闹,但人太多了,拍照要排队,吃饭要等座。其实东北有很多小众景点,比如吉林的雾凇岛,人少景美,早上看雾凇简直像仙境;辽宁的绿江村,秋天的稻田风景丝毫不输桂林。
出发前可以在小红书搜“东北小众景点”,很多本地博主会推荐人少好玩的地方,体验感反而更棒。
4. 别“低估东北的冷”:保暖装备要备齐
冬天去东北,一定要做好保暖。很多南方朋友以为穿件羽绒服就行,结果到了东北冻得直哆嗦。正确的穿搭是“三层穿衣法”:保暖内衣+毛衣+羽绒服,裤子要穿加绒的,鞋子得是防滑的雪地靴。
帽子、围巾、手套也不能少,尤其是手套,最好买能触屏的,拍照不用摘下来。要是嫌麻烦,到了东北再买也来得及,当地的保暖装备又便宜又实用。
5. 别“错过本地美食”:别只吃网红店
锦州烧烤别只去网红店,那些居民区的老摊子才正宗。比如无名铁皮摊,凌晨4点开卖,6点就售罄,烤海鲜的味道绝了;哈尔滨除了红肠,锅包肉、杀猪菜也得尝尝,老菜馆做的比网红餐厅地道多了。
跟出租车司机打听“你们平时去哪吃”,他们推荐的馆子,大多是性价比高的本地味道。
六、普通人能学啥?不管是出游还是创业,这3点思路管用
东北的逆袭不只是旅游的成功,里面藏着很多普通人能用到的思路,不管你是想出去玩,还是想搞点小事业,都能参考。
1. 出游选对时间:错峰去更划算
想省钱又想玩得好,就错峰去东北。冬天别赶春节,11月或3月去,滑雪场人少,酒店价格能便宜一半;夏天别赶暑假,6月或9月去,天气凉快,景区不用排队。
很多景区错峰还有优惠,比如北大湖滑雪场11月的门票比12月便宜30%,梅河口的音乐节平时有“早鸟票”,能省不少钱。
2. 创业学“接地气”:真需求比高大上管用
东北的成功,本质是满足了游客的“真实需求”:想避暑、想体验烟火气、想拍好看的照片。普通人创业也一样,别总想着搞“高大上”的项目,不如看看身边人的需求。
比如在南方开个“东北烧烤摊”,主打“万物皆可烤”的噱头;或者做“东北旅游攻略”博主,帮游客规划路线、避坑,积累粉丝后还能带货东北特产。这些小项目,反而更容易成功。
3.
来源:努力的年轻人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