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厢里他常备两瓶水、几块能量棒,清晨五点多就出门。片场在郊区,导航显示要一个半小时,他却把这段路当练习台词的好时间。有人劝他换电车,他摇头,说旧车还没有坏零件,油也不算太贵。
邵卓尧最近往返横店拍剧,开着一辆跑了多年的宝马,出门就要跑上一百多公里。
有人看见那辆车,觉得他大概忽然赚了大钱,他却只说车子还能动,先省着花。
三十多年,他一直站在镜头前
车厢里他常备两瓶水、几块能量棒,清晨五点多就出门。片场在郊区,导航显示要一个半小时,他却把这段路当练习台词的好时间。有人劝他换电车,他摇头,说旧车还没有坏零件,油也不算太贵。
从无线艺训班毕业那年算起,他在电视城来来回回已经三十多个年头。早期有过一次电影男主角的机会,票房一般,宣传期结束,剧组散伙,他回到电视台继续跑通告。那一段经历没有给他带来名气,却让他学会随时收拾心情。
拍反派是他后来走出的路子。监制喜欢他眼神犀利,让他演过绑匪、骗子、甚至剧里最让人害怕的强奸犯。观众骂得凶,他心里却踏实,因为角色立得住。有人担心他会被定型,他说有戏演就好。
收入不稳,他就去后巷载客
最夸张的一段时间,半个月都没有通告,他把家里的私家车开出去拉活。夜里十二点送乘客回家,早上七点又进组。灯光师喊他“邵司机”,他不生气,笑着回一句“今晚照旧”。对他来说,只要能让家里灯亮着,叫他什么都行。
他和前妻分开多年,女儿跟母亲生活,但周末总到他那边吃饭。小姑娘小学作文里写“爸爸常在电视里做坏人,可是会给我削水果”。那张作文纸他一直夹在台本里,据说已经翻得起了毛边。
离了婚后,他在深圳买了套小房子。近两年北上的港剧项目增多,他干脆搬过来住。住宅小区没电梯,拍完夜戏回家得爬六层,他提着灯具练当健身。邻居听说楼里住了个演员,总想合影,他总点头,但从不多聊自己的事。
很多同事跳槽,他没动过心
当年台里出现出走潮,好友一个个签约内地公司,他却照常打卡。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机冲一把,他回一句:“有人要我拍就够了。”薪水的确没涨,可他习惯了那套流程,宁肯清淡,也不想浪费多年的默契。
今年春天,他接到新的古装戏,造型师给他戴胡子,他半开玩笑说省了刮胡刀钱。拍摄间隙他喜欢站到布景外,看新人排戏。他不讲戏,只是拍拍对方肩膀,告诉他们“站前面别挡灯”。
节俭不是标签,是习惯
片场餐车的盒饭一份二十元,他常自带饭盒。妻子用电饭煲煮好的米饭拌菜心,又炒一点鸡蛋。他说这样不闹肚子,还能省钱。偶尔同组演员请客,他也跟着去,但一定自己结账,从不让人买单。
有人给他算了笔账:如果换成电车,一年能省三分之一的油费。他听完笑着说:“等车真坏了再说。”那笑像小时候攒零花钱的孩子,计较着下一顿早点。对他来说,钱是日子里的砖,一块也不能随意扔。
早年有媒体拍过他住唐楼的旧居,墙漆脱落,挂着褪色的剧照。报道后,观众心疼,留言要给他寄生活用品。他在访问里拒绝了,认为自己还能干活,不用求人。那次采访,他一句煽情的话也没说,全程淡淡。
老派演员留下的印儿
现在的剧集节奏快,角色来去也快,可是观众一看到他,还是能想起当年那一张熟面孔。有人说他像港剧里最后一批老式钉子户,总在配角表里占一行位置,剧终字幕滚过,名字闪一下就没了,但过几年再看,他还在。
他从不在微博晒片场花絮,也不上综艺。他的社交平台只发天气截图,偶尔是一张跟剧组大伙的合影。点赞不多,他也不在意。他只记得今天的台词有没有掉字,下一个镜头自己要站在第几块布景板旁。
打戏也接,危险动作自己上。拍摔下楼梯那场,他身上没绑钢丝,真滚了两圈。导演怕他受伤,他拍拍手臂说没事,回家自己贴膏药。第二天继续准时到场。
他过的日子不精致,却踏实
粉丝问他有没有给自己定目标,他摇头,觉得目标就是继续拍。车子听见异响,他不急,先自己打开引擎盖看看。剧组收工得晚,他就和灯光师一起抬灯,省得人手不够。有人说他傻,他只回一句:“多积点人情,下次来找你。”
再婚的消息传出后,他没否认也没承认,只说生活挺好。朋友偶尔见他的妻子,普通上班族,话不多。两人出门常骑一辆小电瓶车,去菜市场拎着塑料袋就走。周围人认出他,他也只笑着挥下手。
拍完这一部戏,他计划回港探母亲。老太太住在老人院,腿脚不方便,他每个月都寄钱。院长说他多次想接母亲同住,老人不肯走,怕耽误他。电话里母子俩一句两句问候,他总说自己很好,别担心。
工作之余,他偶尔参加剧组篮球赛,投篮命中率不高,队友说他身体僵,他哈哈笑,说因为常演坏人,肩膀总端着。年轻演员喊他“邵哥”,他让人别叫哥,直接叫名字就行。
看到镜头亮起,他就像接到信号
这一点没变。灯光打在脸上,他自动进入状态;导演喊卡,他把表情收回。有人问他拍到什么时候停,他回答:“只要有人找我。”这话听上去平静,却把他的全部坚持都摆在那。
你的身边有没有像邵卓尧这样不急不闹、凭一股子韧劲干活的人?他们的故事给你什么感觉?到评论里说说你遇到过的那个人吧。
来源:魔法钢笔zldn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