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Best of ESC Congress 2025-China”国际联合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前任主席Franz Weidinger教授领衔,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首都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Best of ESC Congress 2025-China”国际联合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前任主席Franz Weidinger教授领衔,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孙艺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庆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朱俊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等国内心脏病学领域权威专家,及多位来自欧洲的顶尖学者共同主持。论坛系统回顾了2025年ESC马德里大会上公布的最新里程碑研究、热点试验、最新突破性试验及四大临床指南更新,内容涵盖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瓣膜性心脏病及心肌炎与心包炎,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了与国际前沿同步交流、探讨临床实践变革的权威平台。
Pascal Vranckx 教授:DAPA ACT HF-TIMI 68研究:达格列净在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比利时哈瑟尔特Jessa医院的Pascal Vranckx教授首先解析了DAPA ACT HF-TIMI 68研究。急性心力衰竭(AHF)是全球主要的医疗负担之一,而SGLT2抑制剂在慢性心衰中的获益已获证实,但其在AHF住院期间极早期(24小时内)启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尚不充分。DAPA ACT HF-TIMI 68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但在其主要终点(2个月内的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上,达格列净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0.9% vs 12.7%)。Vranckx教授指出,该试验因事件数未达预期而效能不足(Underpowered)。然而,一项包含DAPA ACT、IMPULSE和SOLOIST试验的患者水平荟萃分析显示,早期启动SGLT2抑制剂(住院期间或近期出院)显著降低了心血管死亡、心衰恶化和全因死亡风险。他总结,AHF患者群体十分“微妙”,对于极早期启动SGLT2抑制剂,临床医生应持谨慎态度,“慢即是快”(slow is fast)。
Christian Hassager 教授:DIGIT-HF研究:地高辛样药物Digitoxin在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哥本哈根大学医院Rigshospitalet的Christian Hassager教授介绍了DIGIT-HF研究,探讨了古老的心衰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的现代价值。既往的DIG试验显示地高辛(Digoxin)不改善HFrEF患者死亡率,但可减少住院。DIGIT-HF研究则聚焦于另一种药物——Digitoxin,其药代动力学特性(肝肾双通道清除)使其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可能更安全。该研究虽因入组缓慢而提前终止,但在1200余名接受了现代心衰指南指导药物治疗(GDMT)的HFrEF患者中(70%为NYHA III-IV级),地高辛在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或首次心衰住院)上显示出20%的显著相对风险降低。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患者是否使用ARNI或SGLT2抑制剂,其获益均一致。Hassager教授表示,该研究结果支持在现代GDMT基础上,将地高辛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附加治疗选择。
Tomasz Guzik 教授:ESC 热点试验:维利西呱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VICTOR、VICTORIA 研究)及 Baxdrostat 在顽固性高血压中的应用(BaxHTN 研究)
爱丁堡大学的Tomasz Guzik教授带来了两项重磅热点试验的解读。首先是关于sGC刺激剂Vericiguat,既往VICTORIA研究证实了其在近期心衰恶化后的高风险HFrEF患者中的获益。而新发布的VICTOR研究则探索了其在更广泛、病情稳定的HFrEF门诊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VICTOR研究未达到其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衰住院),但出人意料地显著降低了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等次要终点,而对心衰住院无显著影响。这一“悖论”引发了广泛讨论。随后公布的VICTOR与VICTORIA汇总分析则显示,维利西呱在更广泛的HFrEF人群中确实显著降低了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然而,Guzik教授也指出了一个“令人困惑且前所未有”的发现:获益似乎主要集中在NT-proBNP低于6000 pg/mL的患者中,而在极高水平的患者中获益消失甚至可能有害,其机制尚待阐明。
接着,他介绍了BaxHTN研究,评估了新型醛固酮合酶抑制剂Baxdrostat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极高,而Baxdrostat可有效阻断醛固酮生成。BaxHTN研究显示,在已接受三种药物(包括利尿剂)治疗的患者基础上,Baxdrostat能额外带来8.7至9.8 mmHg的显著收缩压降幅。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观察到,在停药后,患者血压仅轻微反弹,提示Baxdrostat可能具有超越其即时药理作用的、更持久的生物学效应,或可实现“钠血管重置”(sodium vascular reset)。
Eva Prescott 教授:无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梗死后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再评估:来自 BETAMI/DANBLOCK、REBOOT 研究及汇总荟萃分析的数据
Bispebjerg大学医院的Eva Prescott教授探讨了一个经典问题:在现代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时代,LVEF保留(>40%)的AMI后患者是否仍需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她回顾了近期几项关键RCT:瑞典的REDUCED-AMI研究(LVEF≥50%)结果为中性;西班牙/意大利的REBOOT研究(LVEF≥40%)结果为阴性;而她自己牵头的斯堪的纳维亚BETAMI/DANBLOCK研究(LVEF≥40%)则为阳性,显示β受体阻滞剂显著降低了主要复合终点(15%),主要由再发心梗减少驱动。为厘清这一争议,Prescott教授展示了一项最新的个体患者数据(IPD)荟萃分析结果。该分析清晰地表明,LVEF是关键分层因素:在LVEF为40-49%的中度降低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显著降低了全因死亡、再发心梗或心衰的复合终点风险(HR 0.75,降低25%);而在LVEF≥50%的患者中,现有证据(来自各试验亚组)均提示获益“更小甚至缺乏”。
Filippo Crea 教授:REFINE ICD研究: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在左心室功能保留较好的高风险心肌梗死后患者中的疗效
Gemelli Isola Tiberina医院的Filippo Crea教授介绍了REFINE ICD研究。现有指南仅推荐ICD用于LVEF35%人群中的一级预防应用提供支持,该领域仍是未解难题。
Alessia Gimelli 教授:指南如何解读(2025 ESC/EACTS 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
FTGM健康质量与教育主任Alessia Gimelli教授详细解读了2025年ESC/EACTS瓣膜性心脏病(VHD)指南的核心更新。她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心脏团队”和“心脏瓣膜中心”的重要性。新指南强调多模态影像的基石作用,特别是CT在评估冠脉(可在中低危患者中替代有创造影)和瓣膜钙化中的应用,以及CMR在精准量化反流和心肌纤维化中的价值。指南的最大变革之一是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推荐:TAVI的年龄界限从>75岁下调至>70岁。对于其他患者,则由心脏团队根据解剖结构和“终身管理”策略综合决定。在新指南中,二尖瓣反流首次被明确区分为“心室型继发性MR”和“心房型继发性MR”,前者推荐TEER(经导管边缘对边缘修复)以降低心衰住院(Class 1),后者则推荐外科手术联合房颤消融。
Fabien Praz 教授:指南如何落实(2025 ESC/EACTS 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
瑞士伯尔尼Insel医院的Fabien Praz教授作为指南工作组主席,从实践角度阐述了如何落实新版VHD指南。他强调,落实指南需要构建一个“心脏瓣膜网络”,涵盖心脏团队、专家中心、转诊医生和康复机构。他重申,专家中心必须配备“院内心脏外科(On-site surgery)”,这不仅是为并发症提供安全保障,更是为心脏团队讨论提供不可或缺的外科视角和专业知识。Praz教授指出,专家中心的经验与手术量密切相关(如TAVI每年>100例,TEER每年>50例),这对确保患者获得最佳预后至关重要。他还指出了目前全球在TAVI和TEER等创新技术应用上存在巨大地区差异,呼吁制定策略以改善“治疗可及性”。最后,他回归指南的核心,即必须考虑患者的个人意愿,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往往是比延长生命更重要的治疗目标。
Jeanette Schulz-Menger 教授:聚焦心肌炎——指南如何解读 (2025 ESC 心肌炎和心包炎管理指南)
德国柏林Charité大学医学院的Jeanette Schulz-Menger教授介绍了首部ESC心肌炎与心包炎联合指南。她首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临床概念——IPS(Inflammatory Myopericardial Syndrome,炎性心肌心包综合征)。如同ACS,IPS是一个“伞状术语”,旨在提高临床对这一疾病谱(从单纯心包炎到心肌心包炎,再到单纯心肌炎)的认识。指南的另一项“范式转变”是确立了CMR的诊断地位:对于临床疑似的非复杂性心肌炎,“CMR证实”的诊断(基于更新的Lake Louise标准,包含T2 mapping)与EMB(心内膜心肌活检)具有同等诊断效力。EMB的价值则更集中于暴发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疑似巨细胞性心肌炎或心脏结节病等高危复杂病例。指南还对运动限制提出了个体化建议,主张在临床缓解后限制运动“至少一个月”,而非过去“一刀切”的六个月。
Massimo Imazio 教授:指南如何落实 (2025 ESC 心肌炎和心包炎管理指南)
意大利乌迪内的Massimo Imazio教授深入讨论了新指南的临床执行细节。他强调,高达三分之一的心包炎患者存在肌钙蛋白升高(即心肌心包炎),IPS概念符合临床实际。对于复发性IPS,应考虑遗传背景(如ARVC)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心包炎治疗上,指南明确推荐“NSAID + 秋水仙碱”作为一线治疗,秋水仙碱从一开始就介入可将复发率从30%降至15%。激素不应作为一线使用,除非存在特定指征(如全身系统性炎症、肾衰等),且必须极缓慢减量。对于急性心肌炎患者,指南强调不应在急性期植入永久性ICD,而应使用穿戴式除颤器作为“桥梁”,待3-6个月后重新评估风险。
Franz Weidinger 教授:总结与关键信息
ESC前任主席Franz Weidinger教授对全天的“Best of ESC”联合论坛进行了全面总结。他回顾了从DAPA ACT HF、DIGIT-HF、VICTOR/BaxHTN等心衰新证,到β受体阻滞剂和ICD在AMI后应用的再评估,再到VHD和心肌炎/心包炎两大指南的重大更新。他指出,这些研究和指南的发布,标志着心脏病学在药物治疗、器械预防和疾病管理理念上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他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所促进的欧洲与中国心脏病学专家之间的直接对话,认为这种交流对于将全球前沿进展高效、准确地转化为中国本土的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结语
本届“Best of ESC Congress 2025-China”国际联合论坛,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关于欧洲心脏病学最新进展的学术盛宴。论坛内容清晰地展示了心脏病学各亚专科的演进方向:从心力衰竭领域对SGLT2抑制剂、洋地黄类药物、sGC刺激剂和醛固酮合酶抑制剂等新老药物治疗时机与价值的深入探索,到对β受体阻滞剂和ICD一级预防等经典策略在现代治疗背景下的精准再评估;从瓣膜性心脏病管理理念向更积极、更微创、更个体化(如下调TAVI年龄、细分MR病因)的重大转变,到炎性心脏病领域在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上的全新框架构建。GW-ICC平台上的这种高级别、高时效的国际对话,为推动全球顶尖医学证据在中国的快速转化与规范应用提供了宝贵契机。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