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9日下午,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主题对话在中华世纪坛发布厅成功举办。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副主席、学术总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帅,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
2025年10月19日下午,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主题对话在中华世纪坛发布厅成功举办。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副主席、学术总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帅,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李镇,日本城西国际大学、早稻田大学助理教授刘茜懿,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杨光影五位嘉宾围绕“影像:文明•新质”展开了精彩的演讲和讨论。对话由李镇主持。
“影像:文明•新质”是北京国际摄影周2025的学术主题。“文明”是影像的深厚根基,“新质”是影像的进化动力。这一主题旨在以影像为媒介,诠释人类文明的连续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同时回应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对影像本体的重塑。
李树峰
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副主席、学术总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李树峰以《影像:文明•新质——2025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阐释》为主题。他首先回顾了自2014年担任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总监、策划主题并主持论坛以来,沿着摄影本体属性的维度(面向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技术变革对“摄影式观看”的推动(面向社会大众)、影像传播的新方式(面向国际文化交流)三个维度形成的主题系列;其次以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和《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主办的五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题和内容为例阐释了通过影像聚焦人类文明成果的探索;最后从“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影像,新影像承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判断出发,提出在“世界即影像,文明皆影像”的大趋势下梳理文明影像所要经历的路径。
王帅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帅的演讲主题为《摄影——作为文明载体与技术产物的双重变奏》。她通过探讨摄影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角色演变以及摄影的历史根基,指出:摄影既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的视觉档案,通过对历史的记录展现着多元文化,维系着文明的连续性与多样性,其核心价值在于超越记录的人文关怀。数字技术的变革,特别是AI带来的“新质之变”,体现在创作主体的大众化、影像物质性的持续消解以及真实性边界的模糊。这都深刻地重塑了影像的本体。她结合项目案例分析,提出:建立人机协同的创作新模式,形成跨学科的复合型表达,并在数字时代重返现场、延伸感知,从而在传承与创新中为影像锚定新的文明坐标。
李镇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李镇的演讲主题为《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图像与潜在空间》。他认为,最近几年,一系列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艺术展陆续出现,但是其实人工智能艺术的背后是一股持续更久、规模更大的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潮流。人工智能艺术的历史与人工智能的历史同频共振,真正使用潜在空间生成图像的艺术创作大量出现在2016年深度学习模型和生成模型成熟之后。安东尼奥•索马伊尼(Antonio Somaini)在2025年的展览“AI看世界”中提出了一种图像和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潜在空间理论”,呈现了潜在空间与生成图像之间的互动关系。李镇简要介绍了他的理论和展览,之后以马秋莎的一个艺术项目为例,展开了相应的批判性反思。
日本城西国际大学、早稻田大学助理教授
刘茜懿的演讲以《艺术家与AI的新质语言探索》为主题。她从自己在北京、东京两地学习、工作的比较开始,以自己从绘画到动画再到AI影像的艺术实践经历为例,说明了艺术家总是不断尝试新媒介、新形式、新语言、新观念的探索精神;接着描述了2025年人工智能艺术在全球逐渐成为热点的趋势,并重点介绍了东京森美术馆展览“机器•爱:电子游戏、AI与当代艺术”的策展思路和主要作品;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好的AI艺术作品应该是人工智能与艺术家创造力碰撞的结果,好的AI作品讨论的仍然是关于生死、伦理、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问题,好的AI艺术来自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的长期发展并将持续引发质性思考。
杨光影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
杨光影的演讲主题为《系统图像抑或观念图像——数字生成艺术的观念表达与“图性”之思》。他认为,数字艺术家依凭控制论等系统思想制造虚拟图像,试图解决观念艺术主张去物同时不得不凭物表达观念的悖论,却由此引发了“观念图像”与“系统图像”的结构性问题:图像究竟是艺术家观念的载体,还是系统操控的对象?软件艺术以窜改代码为焦点,导致“系统图像”替代“观念图像”;远程信息艺术以社会性参与为进路,使得“观念图像”遮蔽“系统图像”。以人工生命艺术和人工智能艺术为代表的数字生成艺术将观念转化为程序法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图性”之变:图像成为观念表达和程序演绎互联共生的酵菌。
论坛现场
演讲之后,五位嘉宾从研究者、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出发,继续围绕“影像:文明•新质”展开了关于摄影与影像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挑战的讨论,并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