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脏,作为人体沉默的 “代谢工厂”,默默承担着解毒、合成营养物质等关键职能。然而,一种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的 “隐形杀手”,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亿人的肝脏健康。与乙肝不同,丙肝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且感染初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
来源
| 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肝脏,作为人体沉默的 “代谢工厂”,默默承担着解毒、合成营养物质等关键职能。然而,一种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的 “隐形杀手”,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亿人的肝脏健康。与乙肝不同,丙肝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且感染初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成为抵御丙肝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一、先搞懂:丙型肝炎是什么?为何需要警惕?
症状隐匿难察觉:急性感染期(感染后 1-6个月),仅少数人出现乏力、食欲下降、黄疸(皮肤 / 眼睛发黄)等轻微症状,多数人无明显不适,导致感染长期被忽视;
远期危害严重:慢性丙肝若未及时治疗,经过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发生率约 20%-30%),部分患者还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癌,严重威胁生命。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丙肝治疗已进入 “治愈时代”—— 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95% 以上的慢性丙肝患者可在 3-6个月内实现病毒清除,彻底治愈疾病。但 “治愈” 不等于 “可以放松预防”,由于缺乏疫苗,切断传播途径仍是保护自己免受丙肝侵害的核心策略。
二、划重点:丙肝的 3 大主要传播途径,这些场景要警惕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品)传播,也不会通过空气、飞沫或蚊虫叮咬传播。
以下是最常见的 3 类传播场景,需重点防范:
1. 血液接触传播:最主要、最危险的途径
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血液,是丙肝传播的核心方式,常见于以下高风险行为:
·共用注射器具:这是全球范围内丙肝传播的首要原因。包括吸毒者共用注射器、针头、溶液、棉球等;医疗场景中若使用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输液器(多见于不正规医疗机构),也可能导致感染。
·非正规医疗 / 美容操作:如在无资质的诊所进行牙科治疗(拔牙、补牙)、针灸、穿耳洞、纹身、纹眉、打耳洞等。这些操作若使用的器械(如牙科手机、针灸针、纹身针)未经过严格灭菌,残留的微量血液可能携带病毒,通过皮肤伤口进入人体。
·其他血液接触场景: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这些用品可能因刮伤、牙龈出血残留血液);意外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如医护人员在诊疗中被污染针头刺伤)。
2. 性接触传播:风险虽低于血液,但仍需防范
丙肝病毒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无保护的性行为(如未使用安全套的性交、多性伴侣关系)传播。以下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有多个性伴侣或频繁更换性伴侣者;
·同时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人群(HIV 会破坏免疫系统,增加丙肝病毒感染和复制的风险);
·有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病史者(生殖器部位的炎症或溃疡会增加皮肤黏膜破损风险,利于病毒侵入)。
3. 母婴传播:概率较低,但需科学应对
怀孕女性若感染丙肝病毒,可能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或体液)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孕期通过胎盘传播的概率极低。
母婴传播概率约为 3%-5%,远低于乙肝(约 10%-20%);
若母亲同时感染 HIV,母婴传播概率会升高至 15%-25%;
目前尚无有效的母婴阻断药物,但通过 “避免羊膜穿刺”“选择剖宫产(需医生评估)”“避免母乳喂养(若乳头有破损)” 等措施,可进一步降低传播风险。
三、记牢这些:普通人预防丙肝的 7 条实用建议
预防丙肝无需过度恐慌,只需针对传播途径做好 “精准防护”,以下 7 条建议可帮助你远离风险:
1.拒绝 “非正规医疗 / 美容”:拔牙、补牙、针灸、纹身、纹眉等操作,务必选择正规医院或有资质的机构,确认器械经过严格灭菌(如使用一次性器械,或可追溯的灭菌设备),避免因 “图便宜、图方便” 埋下隐患。
2.不共用 “可能接触血液” 的个人用品:剃须刀、牙刷、指甲刀、耳洞枪等个人用品,切勿与他人共用,即使是家人也需分开使用。这些用品若造成微小皮肤破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 “通道”。
3.避免共用注射器具,远离毒品:坚决抵制毒品,不参与共用注射器的吸毒行为;若因疾病需要注射治疗,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确保注射器、针头为一次性使用,或经过严格消毒。
4.安全性行为,保护自己和伴侣:与不固定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时,务必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风险;若有多个性伴侣,建议定期进行丙肝、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筛查。
5.医护人员做好职业防护: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戴手套、口罩,使用防刺伤针头,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若意外被污染针头刺伤,应立即挤压伤口排出少量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并用碘伏消毒,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
6.丙肝感染者的家人 / 伴侣:做好防护 + 定期筛查:与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时,需注意避免共用个人用品;若有性接触,需长期坚持使用安全套;建议每年进行 1 次丙肝抗体检测,做到 “早发现、早治疗”。
7.高危人群主动筛查:早发现就是早保护:以下人群属于丙肝高危人群,建议每 1-2 年进行 1 次丙肝抗体检测(检测费用较低,操作简单,仅需抽血):
·有过共用注射器吸毒史者;
·接受过输血或血液制品(尤其是 1993 年以前,当时丙肝筛查技术尚未普及)者;
·有多个性伴侣或有性传播疾病史者;
·母亲为丙肝感染者的新生儿;
·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
·有非正规纹身、纹眉、穿耳洞史者。
四、常见误区澄清:这些关于丙肝的说法是错的!
在预防丙肝的过程中,许多人因误解而放松警惕,以下 3个常见误区需及时澄清:
·误区 1:“我接种过乙肝疫苗,就不会得丙肝了”
错!乙肝疫苗仅针对乙肝病毒(HBV),对丙肝病毒(HCV)完全无效,两者是不同的病毒,预防措施也不同。
·误区 2:“丙肝会通过一起吃饭、握手传播,要远离感染者”
错!丙肝不会通过日常无血液接触的方式传播,与丙肝感染者共同进餐、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等均安全,无需刻意疏远,更不应歧视感染者。
·误区 3:“丙肝治不好,预防也没用”
错!如今丙肝已实现 “可治愈”,但 “治愈” 的前提是 “被发现”。若因未预防而感染,即使后续能治愈,病毒对肝脏的损伤(如肝纤维化)也可能已发生。因此,预防仍是避免肝脏受损的最佳选择。
肝脏的健康,关乎一生的生活质量。丙型肝炎虽隐匿,但只要我们认清其传播途径,做好科学防护,就能有效抵御这一 “隐形杀手”。记住:预防丙肝,从拒绝高危行为开始,从主动筛查做起,守护肝脏健康,就是守护自己的未来。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