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极正以全球最快速度升温,这片冰封的净土却成了美国能源战的新战场,特朗普政府正式批准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沿海平原的石油钻探计划,63万公顷的生态圣地将迎来钻井轰鸣。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北极正以全球最快速度升温,这片冰封的净土却成了美国能源战的新战场,特朗普政府正式批准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沿海平原的石油钻探计划,63万公顷的生态圣地将迎来钻井轰鸣。
更令人揪心的是,穿越伊泽姆贝克保护区的公路项目也同步破冰,202公顷原始湿地面临永久破坏。
要知道,这里藏着110亿桶石油,却也是北极熊、驯鹿的家园,更是全球气候的“冷源”,美国为何顶着生态压力打响这场能源战?所谓的“中国损失”又藏在哪些细节里?
北极保护区的石油钻探,对格维琴人而言是世代守护的圣地,对北美驯鹿、北极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栖息地,但在地质学家眼中,110亿桶石油储量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2024年6月通过的美国税改法案早已埋下伏笔,其中明确规定未来十年内必须在此举行至少四次租赁销售,如今特朗普政府的批准不过是将计划落地。
很少有人知道,这场钻探计划其实是“旧案重提”。
早在2012年,法国达索就通过竞标加行贿拿下该区域所属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项目(MMRFA)配套能源订单,原计划供应126架阵风战机的同时同步开发石油资源,包含18架法国原装机和108架印度组装机的配套能源合作。
但后来因印度要求法国为本土组装机质保遭拒,谈判陷入僵局,莫迪上台后修改合同,搁置组装机计划并将原装机采购量提升至36架,石油开发也随之暂停。
如今的钻探计划,本质是重启当年搁置的资源开发配套方案。
这次钻探的成本账同样耐人寻味,这批阵风配套石油开发的采购总价约2万亿卢比(226亿美元),折算下来每架战机关联的石油开发成本达1.98亿美元。
即便这个价格比2016年2.4亿美元一架的阵风F3-R和2024年4月2.88亿美元一架的阵风M便宜,但对比国际市场,F35裸机仅9000万美元,而曾在实战中击落阵风的歼-10,裸机才5000万美元,算上配套弹药、维护和培训也不过7000万美元。
花近3倍价钱为能源开发绑定战机采购,美国的能源战野心可见一斑。
争议早已渗透到原住民群体中,格维琴部落首领表示,沿海平原是波丘派驯鹿群的关键繁殖地,驯鹿不仅是生态链的核心,更是部落延续千年的生存依托,钻探活动会直接切断他们的食物来源和文化根基。
但保护区内的卡克托维克村,因努皮亚克人却持相反态度,当地社区企业总裁查尔斯·兰佩的话道出了现实困境,不是要放弃传统,只是想通过负责任的能源开发获得就业和医疗资源,严冬里的急重症患者等不起。
2024年3月,联邦法院作出判决,认定拜登政府无权撤销特朗普时期颁发的石油租约,
这些租约原本由阿拉斯加国有能源公司持有,却在两党政权更迭中陷入僵局。
更值得关注的是,拜登任期尾声曾举行第二次租赁销售,结果因开发限制过于严苛无人问津,这也成了特朗普政府放松限制、加速钻探的“借口”。
美国在北极的激进开发不止于石油钻探,连接国王湾与冷湾的公路项目近期也取得突破,内政部通过的土地置换协议,为这条穿越伊泽姆贝克保护区的道路扫清了障碍。
支持者反复强调,这条11英里长的单车道砾石路是“生命线”,能让偏远社区居民在严冬及时获得医疗服务,参议员丽莎·默科夫斯基甚至辩解“它不会成为工业运输干线”。
但环保组织和原住民的反对声从未停止,生物多样性中心警告,项目将永久破坏202公顷原始湿地,而这片湿地是数百万候鸟从东亚、北美迁徙至北极的重要中途站。
育空三角洲的尤皮克部落更是忧心忡忡,他们的传统狩猎生活高度依赖候鸟资源,道路建设极可能改变候鸟迁徙路线,直接影响部落生存。
该机构阿拉斯加负责人库珀·弗里曼已明确表示,将联合当地部落提起诉讼。
美国的这些动作,看似是本土资源开发争议,实则牵动着全球能源格局,中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从生态层面看,北极作为全球气候的“冷源”,其变化会直接传导至中国。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曾指出,北极海冰持续融化会破坏全球热量平衡,可能引发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气候异常,而中国作为气候敏感国家,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农业生产受影响等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能源安全领域的影响更为直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北极能源合作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俄罗斯2024年北极航道货运量达3790万吨,其中60%以上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出口,而中国是亚马尔项目的重要投资方,每年从该项目获得大量稳定的液化天然气供应。
美国加速北极石油开发,极可能通过影响国际能源价格和地缘政治格局,干扰中国与北极国家的能源合作稳定性。
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同样面临冲击,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已实现穿越中央航道、试航西北航道的突破,这条连接东北亚、欧洲和北美三大经济圈的最短海上通道,能为中国航运节省20%以上的成本。
美国在北极的开发活动伴随军事存在增强,可能影响航道通行安全与规则制定,而航道沿线生态破坏也会增加航行风险,毕竟“雪龙”号科考船穿越中央航道时,曾多次面临海冰密集区的挑战。
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北极问题不是单一国家的“独角戏”,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国外交部多次表态,支持北极理事会框架下的多边合作,主张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北极资源,反对将北极问题政治化、工具化。
从实际行动看,中国已启动北极常态化科考,通过黄河站和“雪龙2”号科考船获取的第一手数据,正为全球北极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支撑。
这场发生在北极的“发展与生态之争”,本质是短期利益与长远生存的选择。
美国为打响能源战,忽视北极生态的脆弱性,不仅会加剧本土原住民与开发势力的矛盾,更会给全球气候和能源格局带来连锁反应。
对中国而言,既要通过多边合作维护在北极的合法权益,推动能源合作与航道安全保障,也要持续加强北极科考,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积累更多科学依据。
北极的冰盖下,藏着的不仅是石油和天然气,更是人类未来的生存密码,美国的能源野心若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最终只会引发全球性的“生态账单”。
而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坚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也是对全球共同责任的担当,毕竟,在气候变化面前,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