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台湾名嘴大陆祭祖,设立台湾光复日,迹象表明:要动手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06:35 1

摘要:2025年下半年,围绕台湾问题的一系列事件密集发生——国民党新主席力推两岸交流、台湾名嘴返乡祭祖、纪念剧集热播、国家立法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海军实力持续跃升。这些看似独立的现象,实则是推动两岸统一的“合力”,每一个信号都在清晰传递: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脚步,正越

2025年下半年,围绕台湾问题的一系列事件密集发生——国民党新主席力推两岸交流、台湾名嘴返乡祭祖、纪念剧集热播、国家立法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海军实力持续跃升。这些看似独立的现象,实则是推动两岸统一的“合力”,每一个信号都在清晰传递: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脚步,正越走越近。

2025年10月,郑丽文以微弱优势当选国民党主席,这个曾出身绿营、如今坚定主张“台独是死胡同”的政治人物,一上任就释放出截然不同的信号——不仅公开表态要访北京推动两岸对话,还任命张荣恭、萧旭岑等“亲中派”为核心幕僚,把两岸交流从“卸任后才敢做的事”,变成了“上任即推进的重点”。

大陆第一时间致电祝贺,明确提出“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推动交流”,这背后是两岸主要政党互动模式的转变。过去国民党虽不主张“台独”,却常对“统”字讳莫如深,而郑丽文的表态打破了这种“模糊策略”,直接将“推动和平统一”纳入政党议程。更关键的是,这标志着岛内“非中华民国派”势力崛起,亲美、本土派的影响力被削弱——当台湾最大反对党主动向“统”的方向靠拢,岛内政治生态的天平,已开始向统一倾斜。

“冒雨也要回来”,2025年10月,台湾时事评论员赖岳谦带着妻子回到福建上杭老家扫墓,面对镜头直言“台湾人就是中国人”;此前一周,郭正亮也回到福建漳州祭祖,一句“落叶归根的感觉很踏实”,在两岸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这些在台湾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人物,顶着绿营“讨好大陆”的攻击,坚定完成祭祖仪式,传递的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两岸文化认同的“回归”。过去,两岸民间交流常被贴上“形式主义”标签,而这次不同——赖岳谦、郭正亮的举动,在多渠道引发普通民众共鸣,不少台湾网友留言“下次也要带爸妈回老家看看”。当“祭祖”从私人事务变成公共话题,当“认祖归宗”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诉求,“台独”刻意制造的“文化隔阂”,正在被一点点打破。

2025年9月底,《沉默的荣耀》在央视和爱奇艺开播,这部聚焦1949-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的剧集,用吴石、朱枫等先烈的故事,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搬上了大众荧幕。首播收视率破3%的成绩背后,是两岸观众对“共同历史记忆”的渴望——在台湾,有网友自发剪辑剧中片段,配文“原来我们曾一起守护过这片土地”;在大陆,“向隐蔽战线英雄致敬”的话题登上热搜,阅读量超5亿。

如果说《沉默的荣耀》是“软宣传”,那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就是“硬制度”。将10月25日这个标志着1945年台湾重归中国主权的日子,以国家立法形式定为纪念日,意味着“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不再只是口头表述,而是有法律支撑的历史定论。国台办明确表示,这是“顺应民意、捍卫历史”的举措——当历史叙事通过剧集深入人心,又被法律固化为国家记忆,统一的“根脉”就扎得更牢了。

“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超370艘,全球第一”,2025年下半年,这一数据频繁出现在国际媒体报道中。055型驱逐舰在技术上比肩甚至超越美军同类舰艇,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让舰载机出动效率领先,歼-35舰载机列装补齐了航母战力短板——即便俄罗斯报告认为中国海军整体仍落后美国20年,但谁也无法否认,中国海军已从“黄水海军”蜕变为能在台海形成绝对优势的“区域力量”。

这种实力跃升,直接戳破了“台独”的“外部干预幻想”。过去,民进党常拿“美军会来救台湾”当“定心丸”,但如今美军将兵力撤至第二岛链、5艘航母排队进船坞维修的现实,让这个“定心丸”成了“空心丸”。中国海军的围岛演习、南海常态化巡航,早已证明:一旦“台独”触碰红线,大陆有能力挡住任何外部势力,也有能力牢牢掌控台海局势——当军事底气足够硬,台独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了。

2025年这些密集出现的信号,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大陆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从政治、文化、历史、法律、军事多维度展开的“统一布局”:政治上拉近距离,文化上唤醒认同,历史上筑牢根基,法律上明确立场,军事上保驾护航。

过去,人们还在讨论“两岸会不会统一”,如今更多人在关注“统一会在什么时候实现”。台独势力的叫嚣越来越弱,两岸民众的统一共识越来越强,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越来越深——所有迹象都在指向一个结论:台湾回归祖国,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这个日子,真的不远了。

来源:博学的小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