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一瓶娃哈哈纯净水把两家饮料巨头推上了热搜。有消费者发现,自己买的娃哈哈瓶装水标签上赫然印着“今麦郎生产”——“民族品牌”娃哈哈竟然让竞争对手代工?一时间,“直接买今麦郎更便宜”“代工影响品质”等争议声四起。
昨日,一瓶娃哈哈纯净水把两家饮料巨头推上了热搜。有消费者发现,自己买的娃哈哈瓶装水标签上赫然印着“今麦郎生产”——“民族品牌”娃哈哈竟然让竞争对手代工?一时间,“直接买今麦郎更便宜”“代工影响品质”等争议声四起。
但这场风波背后,远不止“贴牌生产”这么简单。它撕开了快消行业代工模式的隐秘生态,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为同一瓶水多花几毛钱?品牌的价值,究竟“贵”在哪里?
“代工”在饮料行业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可口可乐的浓缩液由中粮、太古装瓶,到百事可乐与康师傅合作生产碳酸饮料,国际巨头早已将代工模式玩得炉火纯青。就连元气森林这类新锐品牌,早年也靠代工快速抢占市场。但这次娃哈哈被推上风口浪尖,根本原因不是代工本身,而是“代工翻车”。
据娃哈哈官方声明,代工期间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未通过出厂检测”。尽管最终流向市场的产品均符合国家标准,但这一细节被曝光后,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裂缝瞬间放大。网友调侃:“买娃哈哈图的就是老牌子放心,结果连生产都外包,这钱花得冤不冤?”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品牌定位的冲突。娃哈哈多年来以“民族品牌”“自建工厂”为宣传卖点,消费者潜意识里将其与“品质把控严格”画等号。而今麦郎虽是行业龙头,但长期以性价比著称,与娃哈哈的“高端国民品牌”形象存在落差。当消费者发现“高价买的娃哈哈其实是今麦郎流水线上的产物”,心理落差自然演变成信任危机。
代工模式之所以成为行业常态,核心逻辑就四个字:灵活省钱。
去年娃哈哈纯净水销量暴增,自有产能告急,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昨日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透露:“我们一年内为娃哈哈代工了12亿瓶水。”
今麦郎全国26个生产基地和115条饮料产线的规模,让娃哈哈能以最短运输半径、最快速度填补市场缺口。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本质上和年轻人租房过渡、企业外包客服一样,都是轻资产运营的典型操作。
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接受新华网采访。图源:新华网
餐宝典研究院院长、餐饮分析师汪洪栋表示,“很多品牌刚进入市场时,产品是否能够打开销量是存在不确定性的,为了降低风险,往往会采用找代工的方式。同时,自建工厂涉及到成本、资质、土地等多方因素,很难快速落成。”
选择找代工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企业类似于娃哈哈,当面临临时的产能紧张问题时委托代工厂生产。“还有些企业在拓展全国部分市场时,会面临产能跟不上的问题,从市场策略的角度会选择代工模式做一个补充。”与投入重金和更长的周期去自建工厂相比,代工模式不仅短期内投入更低,还能快速补充产能。
代工模式示意图,娃哈哈和今麦郎的代工模式应为OEM代加工
但代工的风险同样明显。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元气森林数年前曾长期与代工厂合作,目前所有产品都由自建工厂生产,6座工厂投资超60亿元。汪洪栋表示,"“一方面,代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意味着要将自己的研发配方交给代工厂,可能会涉及商业秘密泄漏;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如果销售市场比较稳定,自建工厂会比用代工厂成本更低”。
元气森林天津工厂生产线。图源:贝壳财经
还有目前正在冲刺港交所上市的if椰子水母公司,也是采取的代工厂模式,轻资产运营,其不仅采用第三方工厂代工,甚至连物流、采购、销售都采用第三方代工模式。
if椰子水母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这一运作模式使公司具有高度生产弹性与拓展能力,同时能投入更多资源于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同时,if椰子水母公司在招股书中提到了代工风险:“我们依赖我们的代工厂商,若我们无法维持与该等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关系,或有关第三方无法履行其义务,我们的业务可能受到损害。”
if椰子水2024年在中国市场创造了1.5亿美元的年营收。图源:IFBH公司招股书
if椰子水员工总数共46名,其中研发团队有5人。图源:IFBH公司招股书
娃哈哈此次事件更是证明:品控一旦失守,品牌要为代工厂的失误买单。浙江海浩律师事务所律师阮长丰直言:“违约责任(代工厂生产质量不达标)的话主要看双方的合同约定,一般情况至少要赔偿给品牌方造成的实际损失,有些甚至可能要赔偿因此造成销售额下降的损失。”
为什么同样一件白T恤,优衣库卖79元,印上LV的logo就能标价5000元?为什么今麦郎生产的纯净水,贴娃哈哈标签就能多卖5毛钱?答案藏在消费者的心理账户里。
娃哈哈雕塑。图源:娃哈哈
品牌本质上是一种“信任溢价”。娃哈哈用38年时间建立了“国民饮料”的形象,消费者愿意为这份信任多付钱。而今麦郎虽然产能强大,但却长期深耕下沉市场,其品牌调性更偏向“实惠”。当消费者发现两者的水出自同一条生产线,立刻就产生了“被收割感”——“我多花的钱,难道只为买个标签?”
今麦郎蓝标纯净水
这种心理在快消行业尤为明显。经济学家盘和林指出:“娃哈哈此前宣传自己是民族品牌,消费者自然期待它全程把控质量。”一旦代工导致品质争议,品牌积累的信任资产就会迅速贬值。反观奢侈品行业,爱马仕至今坚持手工制作,LV宁愿销毁滞销品也不降价,都是为了维护品牌的“稀缺性”标签。
当然,品牌溢价并非空中楼阁。
娃哈哈在情况声明中提到的“代工期间我司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娃哈哈纯净水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及我司产品质量标准,请消费者放心选购“,印证了笔者的猜测——娃哈哈对代工厂的生产和检测标准与自有工厂一致。水是你代工的,但标准要按我的来。
据金融界此前报道,娃哈哈客服曾向其透露,“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显示,娃哈哈纯净水的样本数据达到了实验室用水的标准,具体表现为电导率≤10μS/cm,离子含量极低,适用于对离子纯度要求极高的实验环境”。
要达到这个标准,生产和检测成本势必增加,这个钱谁来出?代工厂肯定不会出,他们只是负责按照委托方的标准和要求生产产品,至于委托方要提高标准,多出来的成本只能是自己掏腰包。
娃哈哈曾在5月15日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我们已完成18条高速产线的布局,并新建落成多个现代化工厂,现阶段公司产能会随着新产线的投产稳定供应,完全实现自主生产”。
娃哈哈自建工厂全自动生产线。图源:娃哈哈
这种“高标准”的要求和“自建工厂”的承诺,本质上是在巩固消费者的信任防线——愿意为品质投入真金白银的品牌,才配得上更高的溢价。
一瓶水的代工风波,折射出快消行业最现实的生存法则:借力代工可以快速赚钱,但只有掌控供应链才能长久立足。消费者从来不是傻子,他们愿意为品牌多付钱,买的是“信任”二字。
当消费者开始计较瓶装水是"自产"还是"代工"时,意味着市场正从产品消费转向价值消费。娃哈哈用终止代工的决定昭示:与其说代工模式需要辩解,不如说品牌信任需要持续充值。那些穿梭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那些24小时运转的在线检测设备,那些比国家标准严格3倍的内控标准,才是支撑娃哈哈的真正底气。
毕竟,能让人放心买单的,永远是那些把品质攥在自己手里的品牌。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