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关部门发文要求:宣传工作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此如“晨钟暮鼓,警醒世人”,既为宣传工作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也让这两个网络热词迅速走入公众视野,引发全社会对主流价值传播方式的深刻反思。
最近,有关部门发文要求:宣传工作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此如“晨钟暮鼓,警醒世人”,既为宣传工作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也让这两个网络热词迅速走入公众视野,引发全社会对主流价值传播方式的深刻反思。
何为“低级红”“高级黑”?或夸大其词背离常理,或明褒实贬暗藏机锋,看似为正面发声,实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最终让“红脸”变“黑脸”、“正声”成“杂音”,一点点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正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若宣传工作失了分寸、偏了方向,再美好的初衷也会在偏离中走向反面。唯有辨清其形、洞悉其理、找对其策,方能守好宣传阵地,让主流价值真正浸润人心。
一、观乱象:六类怪象显真容,失度宣传露偏差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认清“低级红”“高级黑”的具体模样,是破解问题的首要前提。纵观各类典型案例,其乱象可清晰归为六类,每一类都透着“用力过猛”的浮躁,藏着“脱离实际”的偏差,在喧嚣中搅乱了宣传的正向节奏。
1. 浮夸渲染,履职之举夸壮举
将干部履职尽责的基本行为过度美化,用反常情节塑造“完美形象”,实则违背常理、引发质疑。如某地宣传“乡镇干部冒雨步行20公里下乡”,却被网友发现沿途有通车公路,这般刻意营造的“辛苦感”,反而暴露了脱离实际的作秀本质;称道“28天加班不换衣、不洗头”,用违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生活常识塑造敬业典型,不仅未获认可,反而因违背人性常理引来一片嘲讽。恰如“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刻意拔高的宣传,终究难逃公众的理性审视,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2. 脸谱塑造,凡人之举拔圣人
为凸显典型人物的“崇高”,剥离其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生活,让形象沦为空洞符号。如宣传“消防员为执勤三年未回家,母亲千里探营仅隔栏相望”,看似颂扬奉献,却忽视了亲情关怀的人性温度,被质疑“以牺牲家庭为代价的宣传背离人文关怀”;曾有报道“教师扎根山区数十年,家人重病仍坚守讲台”,将“疏于照料亲人”包装成“敬业标杆”,反而因违背“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的价值共识,让宣传效果走向反面。这般“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塑造,只会让典型形象失去烟火气,沦为“假大空”的代名词。
3. 高调空谈,民生之困唱赞歌
脱离民生痛点,在群众遭遇实际困难时“自说自话”,让宣传沦为与现实脱节的“空话套话”。如疫情封控期间,部分社区在居民反映“买菜难”时,却发布“志愿者冒雨配送物资,居民暖心致谢”的宣传,忽视群众迫切需求的表述,引发“何不食肉糜”的质疑;某地撰写《三代烟草人的传承与守望》,本想彰显行业坚守,却无视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反遭“美化烟草行业、漠视健康”的批评,最终不得不下架稿件。真是“闭门造车,出门合辙难”,脱离现实的宣传,终究会在民意面前碰壁,落得“纸上谈兵,终无实效”的差评。
4. 柔刺暗讽,褒扬之辞藏讥讽
以“赞美”之名行“抹黑”之实,用戏谑、刻板的表述消解正面形象的严肃性。如鼓吹“厅局风穿搭成婚恋市场天花板”,看似肯定体制内形象,实则用“穿搭标签”固化“求稳、保守”的刻板印象,引发体制内群体的反感;网络上曾流行“中必赢”“赢麻了”等表述,将国家发展成就包装成戏谑调侃,表面是“吹捧”,实则用极端化表达消解发展成果的严肃性,让正面话语沦为别有用心者的嘲讽工具。这般“口有蜜,腹有剑;当面说得好,背后下圈套”的伎俩,恰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需细察方能识破。
5. 冷箭暗射,借题之论含影射
借历史、热点事件为幌子,暗中夹带私货,抹黑政策与社会环境。如我国加强平台经济监管时,有人刻意炒作“胡雪岩魔咒”,将企业规范发展与“历史悲剧”强行关联,看似谈历史,实则暗示“营商环境恶化”;某自媒体在报道民生政策调整时,刻意截取碎片化信息,配文“又要变了?普通人该如何自处”,用模糊表述制造焦虑,暗中质疑政策的稳定性。恰似“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隐蔽方式传递负面信号,极具迷惑性。
6. 小题大做,日常之事上纲线
将日常小事无限拔高到政治层面,用“上纲上线”的方式处理问题,寒了群众与基层干部的心。如某地基层干部因“洗澡4分钟未接巡视组电话”,被定性为“政治意识淡薄”并给予处分,过度严苛的问责引发“执纪简单化”的争议;某地发生居民楼漏水事件,官方通报开篇大篇幅强调“领导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却对群众财产损失、维修进展轻描淡写,本末倒置的表述让公众质疑“重表态、轻落实”。真是“小题大做,大题小做”,脱离实际的追责与通报,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损耗群众信任。
二、析逻辑:十种陷阱藏隐患,失当思维酿偏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不利,则事难成”,洞悉“低级红”“高级黑”的内在逻辑,才能从根源上规避宣传风险。时评人梳理的十种逻辑误区,恰似十面“照妖镜”,清晰照出宣传工作中常见的思维漏洞,也为规避偏差提供了参照。
1. 削足适履:硬套标准,不顾实际场景
无视场景差异与客观规律,将“政治正确”简化为固定形式,强行套用导致效果异化。如苏州太湖马拉松赛事中,志愿者在选手冲刺关键阶段两次递国旗,干扰比赛节奏致中国选手错失冠军,运营方却称“递国旗是爱国礼遇”。这种不顾“赛场规则需遵守、运动员专注需保障”的实际,硬将“爱国”与“递国旗”绑定的逻辑,不仅未传递正能量,反而让爱国情怀沦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正如“量体裁衣,量脚制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脱离场景的“一刀切”,只会亵渎“爱国需真诚,而非形式”的本质。
2. 反向论证:选例失当,背离初衷目标
试图表达正面观点,却因案例选择失当、逻辑推导偏差,让论述走向反面。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本想探讨女性对社会的影响力,却称“女性堕落则国家堕落”,用“女性与国家兴衰直接挂钩”的极端表述,将赞美扭曲为贬低,引发公众对“性别歧视”的质疑;某媒体宣传“乡村振兴成果”时,举例“村民放弃外出打工,返乡种粮年收入5000元”,本想凸显“返乡价值”,却因收入数据与现实预期脱节,反被质疑“贬低乡村振兴成效”。恰如“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缘木求鱼,适得其反”,选例不当的论证,只会让观点偏离正轨。
3. 极端推演:僵化执行,失却人文温度
将制度要求绝对化、机械化,忽视现实复杂性与人文关怀,让政策执行变味。部分地区将“廉洁自律”极端化,规定“教师教师节不得收受学生手写贺卡”,将温暖的师生情谊纳入“禁令范畴”,让纪律要求失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温度;某地要求“基层干部24小时手机开机,未接电话即通报”,无视干部正常休息需求,将“履职尽责”异化为“全天候待命”,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正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缺乏柔性的执行,只会让政策偏离初衷。
4. 公私混淆:扭曲价值,塑造虚假典型
混淆公私边界,将“疏于家庭责任”包装成“敬业奉献”,违背主流价值共识。曾有宣传“医生为完成手术,全程未探望隔壁病房的患病父亲”,将“公私不分”美化成“职业精神”,忽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引发“牺牲亲情换事业是否合理”的争议;某法院宣传“法官为审案,错过女儿高考填报志愿”,用“牺牲家庭”凸显“敬业”,却因违背“家庭与工作平衡”的现代理念,被质疑“传递畸形价值观”。这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塑造,早已脱离群众对“榜样”的期待。
5. 过度吹捧:放大琐事,反衬过往问题
将干部应尽的基本职责大肆吹捧,看似“唱赞歌”,实则反衬出对权力的不正常认知。某媒体曾宣传“厅级干部自驾探亲、自购年货”,将“不公车私用、不公款消费”的基本要求,包装成“廉洁典范”,反而暴露了“过去干部可能存在特权现象”的隐性问题;某地报道“县长带头在食堂吃工作餐”,将日常就餐行为美化成“作风亲民”,因过度渲染引发“难道县长不该在食堂吃饭”的反问。恰似“把芝麻说成西瓜,把萤火比作太阳”,这般吹捧只会“弄巧成拙,画蛇添足”,落得尴尬境地。
6. 刻意造景:设计情节,显露虚假本质
为凸显“正面形象”,编造场景、设计情节,却因痕迹过重暴露虚假本质。某地宣传“市长凌晨5点与环卫工一起扫街”,新闻配图中市长衣着整洁、工具崭新,且恰好有“记者偶遇”记录全程,刻意安排的细节让“亲民”变“作秀”;某社区宣传“志愿者冒雪为独居老人送菜”,却被网友发现照片中地面无积雪、志愿者未穿御寒衣物,编造的“暖心场景”因细节漏洞被戳穿。正如“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刻意营造的完美,只会让宣传失去公信力。
7. 恶评好事:无视疾苦,强行美化问题
在群众遭遇实际困难时,忽视问题本质,一味强调“政策善意”,沦为脱离现实的空谈。北方部分城市推进“煤改气”时,因前期准备不足导致冬季气荒,部分居民家中温度不足10℃,相关评论却称“虽暂时受冻,但政策初衷是为了环保,值得肯定”,这种“饱汉不知饿汉饥,富人不知穷人寒”的论调,完全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某地遭遇洪涝灾害,救援仍在进行时,有文章却抢先发表“灾害面前彰显团结力量,是发展的试金石”,因过度强调“正面意义”忽视受灾群众处境,引发“冷血宣传”的批评。
8. 愚钝宣传:暴露短板,好心办成坏事
缺乏风险意识,将存在问题的工作当作“亮点”宣传,无意间暴露工作短板。某税务部门曾宣传“工作人员徒步3小时,到偏远山村为老人收20元税款”,本想凸显“敬业”,却被质疑“税收政策未考虑偏远地区实际,执行方式僵化,行政成本高于税款本身”;某地交警部门报道“深夜在高速路口拦截货车,查处违规载货行为”,却因未提及“是否保障司机安全、是否提供转运方案”,反被批评“执法只重处罚,忽视民生关怀”。恰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宣传变成“自曝其短”的举报信。
9. 过度包装:美化成绩,反露工作短板
一味强调“成绩与付出”,却忽视公众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关注,反被质疑工作成效。部分地区救灾宣传中,大量发布“救援人员在泥泞中徒手搬运物资”的照片,本想彰显“不畏艰难”,却被网友追问“为何救灾设备未及时到位?应急保障体系是否完善?”;某部门宣传“疫情防控中工作人员连续值守30天”,看似凸显“担当”,却引发“是否缺乏合理排班机制、保障措施是否到位”的质疑。正如“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过度包装只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让“正能量宣传”变成对工作漏洞的“反向曝光”。
10. 伪造证据:编造谣言,支撑虚假正向
为营造“热血”“振奋”的氛围,编造虚假信息、夸大事实,最终因谎言败露损害公信力。网络上曾流传“某国官员在国际会议上因我国立场强硬而当场失态”的消息,配文“中国实力让西方胆寒”,后被证实为拼接视频与虚构情节;还有自媒体发布“我国某科技突破让外国企业集体恐慌”,经核查内容全为编造。正如“纸包不住火,雪埋不住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虚假的“正能量”看似解气,实则违背真实原则,一旦被戳穿,便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让公众对所有正面宣传产生信任危机。
三、寻对策:三维发力固根本,守正创新传正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面对“低级红”“高级黑”的挑战,宣传工作者当以史为鉴、以民为本、以实为要,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
1. 守初心:锚定民心,扎根基层听民声
宣传的本质是连接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而非自说自话的“独角戏”。正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知史误者在百家”,唯有扎根基层、倾听民声,才能让宣传贴合群众心声。如某地宣传“乡村振兴”时,不空谈数据,而是聚焦“村民家门口就业、孩子就近上学”等具体变化,用群众的真实感受传递成效;疫情期间,部分媒体推出“百姓心声”专栏,如实反映群众诉求,同时解读政策落实进展,既传递了民生温度,也赢得了公众理解。可见,唯有以民心为导向,才能避免“闭门造车”,让宣传真正“接地气、入人心”,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2. 讲真实:恪守本真,实事求是筑根基
真实是宣传的灵魂,任何脱离实际的美化与虚构,终将损害公信力。正如“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无论是典型塑造还是政策解读,都需以事实为依据。如宣传“时代楷模”张桂梅时,既展现她“创办女高、改变女孩命运”的壮举,也不回避她“身患重病、曾遭质疑”的困境,真实的细节让形象更立体、更动人;某部门解读“减税降费”政策时,不夸大“减负力度”,而是用“企业实际减税金额、办税流程简化步骤”等具体内容,让政策落地效果一目了然。事实证明,唯有坚守“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宣传才能真正打动人心,筑牢信任根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3. 重方法:把握分寸,刚柔并济传正能
宣传是立场与技巧的结合,既要坚守政治方向,也要讲究传播艺术,避免“用力过猛”或“浅尝辄止”。正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刚柔相济,方圆并用”,需在“讲原则”与“讲方法”间找到平衡。如某地宣传“基层干部作风转变”时,不搞“一刀切”的表扬,而是通过“干部主动上门解决纠纷、简化办事流程”等具体案例,以小见大传递变化;在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时,既肯定“环境改善”的成绩,也不回避“治理中的难点”,客观理性的表述反而增强了说服力。可见,唯有把握“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分寸,才能让主流价值自然浸润人心,让正面声音真正“传得开、立得住、深入人心”,凝聚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强大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破解“低级红”“高级黑”并非一蹴而就,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真实”与“民心”。只要宣传工作者坚守为民初心、锚定真实底线、讲究传播艺术,定能拨开迷雾、正本清源,让宣传工作成为凝聚民心、传递正能量的坚实桥梁,为党和政府筑牢不可动摇的信任之基。
来源:王若水wri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