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神剧我绝对不拍,这些画着比妓女还重得妆得八路军战士,你说这是没人管呢,还是没常识?”这恐怕就是很多人喜欢陈道明导演得原因,不仅戏拍的好,人也很有原则。
[月亮]“抗日神剧我绝对不拍,这些画着比妓女还重得妆得八路军战士,你说这是没人管呢,还是没常识?”这恐怕就是很多人喜欢陈道明导演得原因,不仅戏拍的好,人也很有原则。
也不知道是从哪刮过来的妖风邪气,每年都会上映一些雷人的抗日神剧,先辈当年抗战的艰苦环境一点没体现,反而出现一些辣眼睛的神操作,浓妆艳抹的上战场,打鬼子还必须穿黑丝、短裙,甚至还有“手撕”鬼子的情节,而这还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更过分的还在后面!
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留给后人的影像是黑白模糊的,战士们的脸庞上刻着炮火与尘土的印记,然而当镜头转向某些电视剧以后,历史仿佛被开了一键美颜,演员陈道明曾毫不留情地公开抨击,他无法想象顶着满脸妆容的演员如何能演绎出先辈的风骨。
在部分“雷人”的抗日神剧里,历史中饱经风霜、伤痕累累的血肉之躯被彻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光鲜亮丽、符合当下流行审美的偶像模特,女战士的形象首当其冲,她们不再是投身战火的革命者,而是被精心打扮、以供观赏的现代景观。
屏幕上的她们顶着厚重的眼线、精致的眼影和夸张的假睫毛,皮肤像刚做完护理一样无瑕透白,战斗打响前一秒,她们最紧要的任务竟是掏出小镜子,不慌不忙地涂抹口红,导演甚至还会给一个特写镜头,这完全无视了历史的真实逻辑。
她们的穿着更是匪夷所思,在泥泞的战场上,她们穿着短裙、高跟鞋和丝质长袜,感觉随时准备要去参加一场派对,紧身的皮衣和暴露的服装,与其说是军装,不如说是时尚秀场上的单品,历史中女性的坚韧与朴素被完全消解,沦为一种廉价的视觉刺激。
男性角色的境遇同样荒诞,他们的头发用发胶梳得油光锃亮,即使在最激烈的枪战中也能纹丝不乱,《雷霆战将》中的男主角们就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更离谱的是有的士兵甚至染着棕色乃至紫色的头发,耳朵上戴着耳环,身上还有清晰可见的现代纹身。
这种对人的“净化”延伸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剧中的设定,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战士们不住在艰苦的营地,而是住在宽敞舒适的欧式别墅里,闲暇时悠闲地点燃一根雪茄,或者细细品味一杯咖啡。
有个场景甚至演到,一名角色在战事紧张时,居然对自己的咖啡口感大加挑剔,抱怨糖放得太多,而在另一个故事里,大饥荒的背景下,前线的战士竟然对着芝麻饼这种宝贵的粮食大发牢骚,嫌弃它“没味道”,这不仅颠覆了历史常识,也侮辱了先辈们在艰苦中坚守的伟大。
男主角们穿着时髦的皮夹克和工装裤,就像是从偶像剧片场走错了一样,他们身上的制服、脚下的军靴,永远一尘不染,崭新得像是刚从仓库里领出来的,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战士这一身份的彻底否定。
真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本以为化妆、穿黑丝、住别墅已经够离谱了,没想到这些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接下来的离谱情节,让牛顿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这些电视剧抛弃了基本的历史和物理常识,转而嫁接了大量来自神话、武侠小说和电子游戏的框架,把严肃的战争史诗硬生生改写成了一部奇幻大片,主角不再是依靠智慧、勇气和牺牲去战斗的凡人,而是拥有超能力的“天选之子”。
这种风潮的源头很多人都指向了2010年那部《抗日奇侠》,巧合的是该剧的编剧恰好以创作神话和玄幻史诗题材而闻名,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超越人类极限的“神迹”,比如有角色能徒手将一个活生生的敌人撕成两半,这种被称为“手撕鬼子”的场面,血腥而荒谬。
还有子弹在近距离射出后,主角却能像武林高手一样轻松躲开,更有甚者能一拳隔着钢盔,将敌人的头骨生生击碎。
这股奇幻之风迅速蔓延,在《永不磨灭的番号》中,一枚手榴弹被扔上了数百米高空,精准地炸毁了一架飞行中的敌机,《神枪》里的子弹甚至掌握了“智能追踪”技术,可以自动拐弯,绕过障碍物去击杀目标。
这些场景已经脱离了艺术夸张的范畴,进入了反智的领域,它将战争简化为一场无需战术、全凭主角光环的儿戏,然而更离谱的还远不止这些,不知道是哪部神剧中,有一个情节是为了凸显“神枪手”的厉害,结果用力过猛,荒诞的令人难以置信。
剧中团长要求手下战士在800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机枪手,800里就是40万米,现在的枪械都做不到,剧中却能轻而易举的做到,真乃神人也。
就这还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我们还能在剧中看到各种“创意”武器,比如手榴弹被藏在刚出笼的包子里,塞进各种蔬菜里,地雷被伪装成一个夜壶,还需要用“尿液触发”,一名女战士在明明有枪的情况下,却偏偏要选择使用弓箭这种效率低下的冷兵器。
这种追求猎奇的风气,在2015年播出的《一起打鬼子》中达到了顶峰,剧中臭名昭著的“裤裆藏雷”情节,让一个女性角色将手榴弹藏在自己的私密部位,这个设计不仅突破了军事常识的底线,更踏入了淫秽和恶俗的泥潭,充满了对历史和女性的双重侮辱。
这种对历史系统性的扭曲,当然不是没有后果的,它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将一段沉重、复杂的国族创伤娱乐化、低幼化,当荧屏上充斥着这些“反智”内容时,年轻一代的观众很可能真的以为那场战争就是一部轻松搞笑的动作片,从而彻底忘却了先辈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坚守的人类尊严。
为了吸引眼球,创作者不惜抛弃历史真实性,用最刺激、最离奇的情节来喂养观众的猎奇心,把历史痛点当做卖点注定长久不了,当荒诞抵达极致,必然会激起强烈的反弹,这场由流量驱动的文化闹剧,最终引来了从专业人士到官方媒体的共同声讨。
陈道明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艺术家,他的公开表态代表了业界的良知,与此同时权威的《人民日报》也下场点名批评,直指《雷霆战将》这类作品,是“把偶像剧的套路用在了抗日题材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观众们开始怀念像《亮剑》、《雪豹》那样的抗日剧,虽然也有艺术加工,但骨子里尊重历史、尊重人性的作品。
信息来源:
来源:星河温柔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