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什么糕点特产推荐?类似北京稻香村那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6 14:14 2

摘要:龙华寺的八珍糕,现在装进小塑料盒卖了,还起了个名字叫“福慧糕”。

上海人吃糕点,不是嘴馋,是认命。

龙华寺的八珍糕,现在装进小塑料盒卖了,还起了个名字叫“福慧糕”。

朕的潮代?

听着像抖音爆款,可你真去排队,发现前面排着的,是穿着睡衣拎着保温杯的阿姨,和刚下地铁的00后,一人手里一个,边走边吃。

哈尔滨食品厂把杏仁排的糖减了30%,说是为了健康。

可你尝一口就知道,那点甜味,根本没跑。

老味道还在,只是糖少了,人老了,心也软了。

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包装印着石库门,像把老上海的墙皮,贴在了礼盒上。

买的人不是为了吃,是想证明自己“懂上海”。

可你真咬下去,酥还是那个酥,油还是那个油,哪有什么文化,不过是日子太紧,连点心都要讲个故事。

沈大成在抖音直播做金团,镜头怼着蒸笼,热气腾腾。

有人刷“求链接”,有人问“能加红豆吗”。

其实他们不是想买,是想看看,那双手,还在不在。

王家沙的蟹壳黄,排队两小时,买两个,回家凉了,皮不脆了,馅儿也不烫嘴了。

可你还是得买。

因为你知道,再过两年,这店可能就没了。

光明邨的黑松露鲜肉月饼,一天只卖200盒。

你凌晨四点蹲在小程序,手速快过抢演唱会门票,抢到了,心里一颤。

不是因为贵,是因为你终于,又尝到了小时候妈妈在灶台边偷偷塞给你的那口热乎。

杏花楼的椰皇流心,用赤藓糖醇。

听着像化学名词,其实就是“不那么甜,但还能吃”。

年轻人说这是创新,老一辈说这是妥协。

可谁又真在乎呢?

只要还能咬出流心,只要还能在中秋夜,一家人围在桌边,一人分一小块,就够了。

小红书上两万篇笔记,说苔条腰果酥是新晋网红。

可你去三阳南货店,老板一边包一边说:“这玩意儿,十年前我们卖五毛一包,现在卖十五,还是有人排队。

你不是在买糕点。

你是在买记忆里那条弄堂口的蒸笼气,是外婆口袋里永远掏不完的油纸包,是小时候等放学,踮着脚看师傅揉面的那几分钟。

现在,这些味道被包装成“限定”“联名”“低糖”“直播现做”,像一场温柔的骗局。

可你明知道是骗局,还是愿意上当。

因为你知道,等你老了,孩子问你“上海以前的糕点是什么样”,你没法说“网上有图”,你只能闭上眼,说一句:

“那会儿,热的,香的,刚出锅的。

别等它消失了,才想起要买。

它不是点心,是你还没来得及告别的从前。

来源:安家落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