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皋山脚下,书声琅琅。10月21日的宁阳县鹤山镇赵庄小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县融媒体中心主播王凤欢。四年级教室里,59双眼睛亮晶晶地注视着讲台,一场关于声音的奇妙旅程就此开启。
主播进村小,童声亮皋山
——一堂让山村孩子“声”动起来的朗读课
皋山脚下,书声琅琅。10月21日的宁阳县鹤山镇赵庄小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县融媒体中心主播王凤欢。四年级教室里,59双眼睛亮晶晶地注视着讲台,一场关于声音的奇妙旅程就此开启。
“同学们,嘴巴也要做体操哦!”王老师一句话点燃全场。只见她化身“大老虎”,带着孩子们练习“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棒棒糖”环节,舌尖顶腮帮子的动作惹得笑声阵阵;“微笑操”时,孩子们学着把嘴唇伸收自如。这些看似游戏的口部训练,实则是专业主播的发音秘诀。四年级一班的桑林熙边练边笑:“原来说话前要先给嘴巴热身!”
当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时,王老师开始引导他们探索语言的奥秘。“怎样说话才有魅力?”面对这个有趣的问题,孩子们争相举手——“要大声!”“要有节奏!”王老师微笑着揭开谜底:原来语言的魅力藏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中。
停顿的学问首先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王老师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句经典例句,带着孩子们像搭积木一样,在斜杠处轻轻停顿。原本平铺直叙的句子,顿时变得庄重有力、层次分明。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认真的跟读声,每一个停顿都仿佛在文字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接着进入重音的奇妙世界。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我去过上海”这个简单的句子,却演绎出三种不同的意味。当需要回答“谁去过上海”时,她把“我”字读得格外清晰有力;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时,“去过”二字变得特别突出;而回答“去过哪儿”时,“上海”又成了最闪亮的词汇。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意思竟有如此微妙的变化!
课程的高潮在原创诗歌《不被定义的风》的集体朗诵中到来。此刻的孩子们已然脱胎换骨——他们先在“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样的诗句中运用停顿营造意境,又在关键处通过重音传递力量。当读到“虽然前路坎坷,但依旧勇往直前”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在“勇往直前”四个字上加重语气,声音里迸发出冲破阻碍的坚定力量。这不再仅仅是朗读技巧的展示,更是通过语言艺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勇敢追梦的种子——教育,正在以最生动的方式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不被定义的风,在人生的旷野中勇敢前行。
王老师穿梭在课桌间,时而轻抚某个孩子的肩膀示意放慢语速,时而为铿锵有力的朗读竖起大拇指。80分钟转瞬即逝,孩子们仍围在王老师身边不愿离去。校长孙有果看着意犹未尽的孩子们感慨道:“这堂课不仅教会朗读,更打开了山村孩子的精神世界。”当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吹过皋山,这间普通的山村教室证明:每个孩子都值得被专业点亮,每份天赋都应当被温柔唤醒。此刻,赵庄小学的童声正乘着不被定义的风,飞向更辽阔的苍穹。
来源:不懂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