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1979年《辽宁日报》那位记者范敬宜说过一句话,放在现在特别应景:“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光伏人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行业内卷得厉害,不少人都觉得迷茫。
但1979年《辽宁日报》那位记者范敬宜说过一句话,放在现在特别应景:“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这位后来的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当年凭这句话点透了改革初期的迷雾。现在的光伏行业,其实也是一个道理——短期困难是支流,长期机遇才是主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早已定调,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全面绿色转型。这可不是空话,而是光伏行业的“定盘星”。
10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系列报道。
其中《逐绿前行,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那篇,把光伏的成绩单说透了。
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现在成了巨大的发电场。2.7万面定日镜同步转动,一年能替代56万吨燃煤。
数万面定日镜"追光"发电
高原上93米长的风机叶片,每转一圈的电够三口之家用2天。
现在中国一年发电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全社会每3度电里,就有1度来自风、光、水这些清洁能源。
这五年新增的光伏板铺开,能覆盖53万座足球场。新增风机叶片连起来,能从中国最东端拉到最西端。
九大清洁能源基地有七个在西部,19条特高压线路织成“能源动脉”。
西部绿电东送量增长70%,撑起了东中部五分之一的用电需求。新型储能第一次写入五年规划,夏天成了电网的“定海神针”。
西电东送:打造"绿色高速" 助力实现"双碳"
更关键的是,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的“十四五”目标,已经如期完成了。
这些数据不是吹出来的,是光伏人一砖一瓦干出来的,也是行业的底气所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说了,能源行业要从“增量扩张”转向“体系化治理”。
这话直接改写了光伏的游戏规则。以前是拼谁扩产快、规模大,现在得拼谁能融入国家能源体系。
简单说,就是从“造光伏板”变成“造能源系统的确定性”。这背后藏着三个明确信号:
第一个信号,消纳成了头等大事。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2026年起,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改成预期性指标。
这意味着地方有更大自主权,企业要是能帮地方完成“权重达标”,并网、贷款、税收都会有优先权。
第二个信号,绿色制造硬杠杠来了。碳足迹、供应链安全、国产替代率,这些成了考核重点。
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正在修订《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指南》,绿色工厂、零碳园区会是绿色信贷的重点支持对象。
第三个信号,技术比规模值钱。BC电池、TOPCon这些高效技术,正在加速替代老技术。
最典型的就是爱旭股份,没有盲目扩产,反而把BC产品在海外的溢价做足了。
结果在行业普遍承压的时候,它成了为数不多能盈利的企业。这就是“物以稀为贵”的硬道理。
爱旭的例子戳破了一个误区:光伏不是产能越大越赚钱。
“十五五”期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围绕三条新逻辑展开:
产品竞争重心上移了。以前比单瓦效率,现在得比“系统价值”。
组件、逆变器、储能能不能一体化?能不能帮电网稳定接入、帮业主多赚钱?这些才是关键。
制造逻辑也变了。以前追着成本砍,现在得盯着碳足迹、供应链安全。
明年起,谁的碳足迹低,谁的经营绩效可能就更好。这不是猜测,是政策导向的必然。
金融逻辑更不一样了。以前靠抢单维持现金流,现在得靠长期合同。
比如PPA(电力购买协议)、运维合同这些,能带来稳定回报。本质上是把组件卖给客户,变成把“可持续现金流”卖给客户。
说到底,企业得从“生产端中心”转到“系统端中心”。做任何决策前,都得先想:这东西能消纳吗?能适配系统吗?
想在新赛道里活好,赶碳号总结的四个“主动”很关键,每个都藏着真金白银的机会。
第一,主动参与能源体系建设。别再等着别人来买组件,要主动嵌进系统方案里。
比如和五大六小这些电力企业合作,共建“源网储一体化”项目。这样能提前定义产品标准、储能配置,把主动权抓在手里。
“源网储一体化”示意图
现在这种协同模式,已经成了行业新常态。
第二,主动重构制造和供应链。政策很快会从“效率优先”变成“效率+绿色优先”。
得赶紧把碳排放、能耗这些数据理清楚,搞透明化。然后去申报“绿色工厂”认证,这可是拿到绿色债券、政策性贷款的敲门砖。
第三,主动开发“确定性收益”产品。别只卖硬件,要卖“解决方案”。
把组件、储能、运维打包起来,和客户签长期合同。客户拿到的是稳定收益,企业拿到的是长期现金流,这才是双赢。
第四,主动对接政策。政策的确定性,就是最大的商业确定性。
头部企业都有专门的政策研究团队,提前参与地方消纳规划评审,和能源局、电网公司共建示范项目。
这些动作看着虚,实则能帮企业抢占并网、消纳的优先权。
光伏行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次调整都是一次洗牌。
“十四五”的规模奇迹已经过去,“十五五”的秩序重构正在到来。
以前拼勇气、拼产能,现在得拼系统整合能力、拼AI应用能力、拼场景适配能力。
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只有看懂政策方向、打破思维定式的人才能抓住机遇。
现在的光伏企业,只要能分清主流与支流,主动融入国家能源战略,就能在这场转型里站稳脚跟。
这不仅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更是中国新能源引领全球的底气所在。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