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搜索“CBA主力在NCAA只能打15分钟”——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所有觉得国内球员已经够强的球迷心里。
正在搜索“CBA主力在NCAA只能打15分钟”——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所有觉得国内球员已经够强的球迷心里。
林葳在俄勒冈的第一天,就被拉去6点晨跑。
天还没亮,球馆灯全开,地板反光刺眼。
跑完接着是个人技术,一分钟投丢两个三分就被助教记小黑板。
午饭时间刚过,力量房铁片声已经震天响,深蹲、硬拉、跳箱,重量往上加,计时器滴滴响,喘口气都算偷懒。
晚上全队合练,战术跑位一错,教练直接喊停,全队加跑折返。
一天下来,训练时长稳稳破10小时。
他那句“杀人了”不是夸张,是喉咙里憋不住的实话。
CBA的赛前热身在这儿只能算开胃菜。
更难受的是竞争。
俄勒冈今年补进五星高中生Jackson Shelstad,同位置,18岁,能突能投。
加上原本的老生与转学生,后场名单一眼望不到头。
林葳想进轮换,得把每场对抗赛当成总决赛打。
教练组给的评价其实不低:投篮稳、适应快。
但稳和快在这里只是及格线,想多留几分钟,得拿出绝活。
对比就摆在眼前。
CBA里他是绝对主力,上场时间30+,战术围绕他转;到了NCAA,时间被切成15-20分钟的小块,每一秒都要证明自己。
国内球迷常吐槽“比赛强度低”,可强度低也意味着温水煮青蛙。
突然扔进沸水,才知道自己到底耐不耐烫。
训练设施是另一重冲击。
俄勒冈的球馆地板带减震,力量房器械比有些NBA球队还新,连冰浴池都带按摩喷头。
硬件碾压CBA,可没人有空享受。
器械区墙上贴着一句话:If it doesn’t challenge you, it doesn’t change you. 翻译直白:不虐就滚。
林葳每次路过都低头装没看见,心里却清楚,这就是他来的目的。
他的日程被切成碎片:周一三五加力量,其余日子提前约训练师补投篮。
晚上回宿舍,室友早已睡死,他还要再看半小时战术剪辑。
手机相册里全是训练师的截图:出手角度、起跳高度、落地位置,一条一条标红。
累到想吐的时候,就翻出CBA比赛视频提醒自己:想回去当大腿,就得先在这儿当小弟。
有人担心他会被压垮,也有人觉得熬过去就能升级。
两种声音都太轻松。
真实情况是,每天都在“快撑不住”和“还能再顶一组”之间拉锯。
身体累是一方面,更累的是心里那根弦:一旦训练赛投丢两个,出场时间就可能被新人吃掉。
这种随时可能被替换的危机感,CBA给不了。
好处也肉眼可见。
两周下来,他的三分命中率在对抗赛里涨了8%,体能测试的折返跑成绩快了两秒。
教练在采访里说了句“他学得比预期快”,听起来像夸,其实是提醒:继续快,不然就被追上。
球迷最爱问“值不值”。
短期看,数据缩水、曝光下降,连国内热搜都少了。
可把时间拉长,如果他能适应这种每天被追着跑的强度,再回到CBA,节奏会像慢放。
更重要的是,见过顶级竞争后,心里就有了尺子:原来自己还能这么练,原来比赛还能这么打。
至于能不能留下,没人敢打包票。
NCAA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不问过去,只看当下。
今天你是明星,明天就可能坐板凳。
林葳能做的,就是把每一次15分钟打成30分钟的效果,把每一次爆粗口的瞬间,转化成下一次投篮的底气。
说到底,这趟旅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差距,也照出了可能。
球迷看得揪心,他自己估计更揪心。
可揪心之后还能继续跑、继续投,这才是最像职业球员的样子。
来源:沙漠勇敢穿越沙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