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常去香港的朋友肯定有同感,近几年走在街头,总能发现熟悉的老字号挂起“结业清货”的招牌。那些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茶餐厅、手信店、传统工艺铺,有的经营了三四十年,有的甚至传承了上百年,如今却接连关门。数据显示,近三年已有超过200家香港老字号陆续结业,这背后不是单
租金吃人+人工暴涨+死守老规矩?200家香港老字号熬不下去了!
经常去香港的朋友肯定有同感,近几年走在街头,总能发现熟悉的老字号挂起“结业清货”的招牌。那些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茶餐厅、手信店、传统工艺铺,有的经营了三四十年,有的甚至传承了上百年,如今却接连关门。数据显示,近三年已有超过200家香港老字号陆续结业,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租金高企、人工暴涨和经营模式僵化三重压力叠加的结果。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既不夸大困境,也不回避问题,看看老字号的生存难题和破局希望。
首先得说最直观的压力——租金“吃人”。香港的商铺租金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旺角、铜锣湾、尖沙咀这些核心商圈,寸土寸金可不是夸张。很多老字号因为选址好、口碑响,多年前就扎根在这些黄金地段,但随着商业地产价格上涨,租金也水涨船高。不少老字号的租金占营业额的比例高达40%甚至50%,也就是说,辛辛苦苦做一个月生意,一半收入都要用来交房租,剩下的还要支付人工、原材料成本,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薄如纸。
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老字号租约到期后,业主要么大幅涨租,要么不再续约,转而租给能承受更高租金的连锁品牌或奢侈品店。对于依赖熟客、利润微薄的老字号来说,要么承担不起涨租压力,要么被迫搬迁到偏远地段,客流量大幅减少,最终只能选择关门。就算有些老字号想搬迁,也很难找到租金合适又地段尚可的铺位,毕竟香港的商业资源本来就紧张,小商户在租金谈判中几乎没有话语权。
其次是人工成本暴涨,让老字号不堪重负。香港的最低工资标准逐年上调,加上物价上涨,员工对薪资的要求也在提高。老字号大多是家族经营模式,员工跟着老板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老板不忍心亏待老员工,只能咬牙提高薪资福利。但老字号的经营规模大多不大,一家茶餐厅、手信店的员工数量虽然不多,但每月的人工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更关键的是,很多老字号的传统手艺需要长期培养,年轻人不愿意入行,导致用工短缺。比如传统的烧腊店、点心铺、手工艺品店,都需要师傅手把手教,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才能出师。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好、薪资高、晋升路径清晰的行业,愿意沉下心学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导致老字号要么招不到人,要么只能高薪聘请老师傅,进一步增加了人工成本。有些老字号因为招不到接班人,老板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只能无奈结业。
除了外部的租金和人工压力,内部的“死守老规矩”也是重要原因。这里说的“老规矩”,不是指传承下来的手艺和品质,而是指僵化的经营模式和思维观念。很多老字号的老板都是老一辈,经营理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觉得“只要手艺好、用料足,就不愁没生意”,但时代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在变。
比如在营销方面,很多老字号还是靠熟客口口相传,不懂用社交媒体、线上平台做推广。现在年轻人习惯用手机查攻略、团购、外卖,但不少老字号连线上店铺都没有,甚至没有官方微信、小红书账号,很难触达年轻消费群体。结果就是熟客慢慢老去,新客进不来,客源越来越少。
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有些老字号也过于保守。比如茶餐厅的菜单几十年不变,虽然经典菜品能留住老客,但缺乏新意,吸引不了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有些手信店的包装还是老样子,不够精致,不符合现在年轻人送礼的审美;还有些老字号的服务方式比较传统,不够灵活,比如不支持移动支付、不提供外卖服务,让消费者觉得不方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慢慢积累起来,就会让老字号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老字号就只能坐以待毙吗?”其实不是这样。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但还是有一些老字号通过主动求变,成功走出了一条生路。这说明老字号的核心优势还在——过硬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稳定的熟客基础,只要找对方法,还是有机会破局的。
从外部来看,政府和社会也在给予支持。香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商户的政策,比如租金补贴、低息贷款、创业支援等,帮助老字号减轻经营压力。一些社区组织也在推广传统工艺和老字号品牌,通过举办美食节、手工艺品展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老字号。还有些商场为了丰富业态、吸引客流,专门划出区域引进老字号,并给予租金优惠,既帮助老字号降低成本,也为商场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从内部来看,老字号自身的求变更为关键。首先是在租金方面,可以尝试“降本增效”,比如缩小经营面积、选择非核心商圈的铺位,或者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线下开小型体验店,线上做电商直播、外卖配送,减少对线下旺铺的依赖。其次是在人才方面,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传统手艺培训班,吸引年轻人入行,同时优化薪酬体系和晋升路径,让年轻人有奔头。
更重要的是在经营模式上的创新。比如在保留经典产品的基础上,推出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新产品,像传统手信店推出迷你装、文创联名款;茶餐厅增加健康餐、网红菜品;手工艺品店开发适合日常使用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在营销方面,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做推广,拍短视频展示制作过程、分享品牌故事,吸引年轻粉丝;开通线上商城、外卖平台,方便消费者购买;还可以举办体验活动,让消费者亲手参与制作,增加互动感和粘性。
这里要强调的是,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传承核心优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老字号的灵魂是手艺、品质和口碑,不管怎么创新,都不能丢了这些根本。比如传统烧腊店可以推出新口味,但不能降低食材品质和制作标准;手工艺品店可以开发文创产品,但不能放弃传统工艺的精髓。只有守住根本、拥抱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其实,老字号不仅是一家店铺,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香港的老字号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和回忆,也见证了香港的发展变迁。保护老字号,不仅仅是保护一家家商铺,更是保护传统手艺、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如果这些老字号都消失了,香港的街头会少了很多烟火气和独特魅力。
当然,老字号的破局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租金、人工、经营模式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和努力。但只要政府、社会和老字号自身形成合力,就有希望让这些老品牌焕发新生。对于消费者来说,多给老字号一些支持,偶尔去光顾一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想说,200家老字号关门确实让人惋惜,但这也不是坏事,它倒逼剩下的老字号正视问题、主动求变。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任何品牌想要长久生存,都需要适应变化、不断创新。相信只要老字号能守住初心、拥抱时代,就能突破困境,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人走下去。如果你身边有喜欢的香港老字号,不妨多去支持一下,也希望这些老品牌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让传统味道和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来源:发不者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