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27岁高先生寒夜下水救人,却被被救者以肖像权举报下架,疑因怕熟人认出;
杭州27岁高先生寒夜下水救人,却被被救者以肖像权举报下架,疑因怕熟人认出;
他承认未征得同意有失妥当,但对对方态度寒心
那晚的风真冷,河边树叶被吹得悉悉索索作响
高先生挤进人群时,卢女士已经在水里挣扎了好一会儿,白色外套吸满了水,整个人像要被拖下去
“有没有绳子,粗一点能拉人的!”
他一边脱外套一边喊,水果摊主飞奔回去扯来尼龙绳
河岸青石板湿得发滑,他深吸一口气,脚一蹬,扎进冰冷的水里
刚一入水,冷得人牙齿直打颤,他还是稳住了声音:“别怕,我拉住你,马上到岸边”
他从后抱住卢女士,避着碎石往岸边拖
三米开外,他的手臂就酸得抬不起来了
“绳子放长点!
双套结,绕两圈打紧!”
岸上人忙成一团,第二次抛下来的绳结终于结实,他把绳子绕在卢女士腰上,又特意在她手臂上留了一圈,“就算滑了,手还能挂住”
拉动的时候他在水下托着她的身体,盯着她的呼吸,一点点把人送上岸
等卢女士被拉上去,他准备借绳爬,才发现绳子短一截,离岸还有一米
他在水里泡了近二十分钟,体力透支,手都快抓不住了
那一刻他也慌了,还是咬咬牙,侧身游去浅水区,脚踩上淤泥才踏实
上岸后,脚底传来钻心的疼,碎石划开了三厘米的口子,血顺着青石板往下流
他摸口袋时,发现刚买的无线耳机不见了,那副耳机花了他半个月工资
卢女士披着外套,只说了句“谢谢”,就跟朋友走了
没留个联系方式,也没问一句伤口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慌乱过后,连最基本的寒暄都忘了,可被救的人会记一辈子,救人的人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后续
高先生独自去医院,冲洗、缝针,两针落下,医生叮嘱他别沾水
几天后,他把会员拍下的救援视频剪了一版发上网,特意把能看出对方侧面的片段调暗了
配文很简单:寒夜救人,脚底缝两针,耳机丢了,能救到人就值
点赞飞快过了五万,评论里清一色的“好样的”
短短一夜,人间的暖意被点亮,大家都愿意为一声“见义勇为”鼓掌
第二天,平台通知来了——视频被举报侵权,理由是侵犯被救者肖像权
举报人,是卢女士
高先生愣住了,反复看视频,根本没有清晰的正脸
“要不是我当时下水,她还有机会来举报我吗?”
他在媒体镜头前说,话说出口又像在问自己
之后的风言风语也来了
有人说卢女士私下曾催他删视频,怕被熟人认出落水的样子,影响不好;
也有人“听说”她对外说要去东北出差,却在杭州出事,担心穿帮
这些说法没有实锤,但“怕被认出”大概是她的真实顾虑
高先生解释,当时他在医院换药没看见私信,看到后就回了,愿意打码重发,但还没来得及操作,视频就被下架了
法律层面也很快跟上
陕西众邦律师事务所的张卫东律师提醒,未经本人同意公开他人形象,法律上确实可能构成对肖像权的侵犯,可识别不只看正脸,体型、衣着、动作、场景等综合特征也算
他还强调,落水这样的紧急脆弱状态,属于私密信息,发布相关画面存在侵犯隐私的风险
见义勇为值得赞扬,但传播善举,也得尊重他人的权益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毕强也说,肖像权判断的关键是“可识别性”,不是“高清正脸”
不符合法定免责事由的公开发布,就可能构成侵权;
见义勇为不是豁免
好在高先生没有主观恶意,通常也不会承担过重责任
另一方面
他救人属于“无因管理”,可以依法向被救者主张医药费、财物损失等合理赔偿
这话很直白:救人的损失,不该全由救人者自己扛
高先生看到这些解读,没再争论,重新剪了视频,把卢女士的身影全部打码,只留自己跳河、沟通和上岸的片段,连她外套的一角都剪掉
配文里他写:救人没错,传递正能量也没错,这回只露我自己的脸
话里有点赌气,也有委屈,可更有一种“我退一步”的克制
新视频照样收获了三万多点赞,评论区里,多数人在支持他,也有人提醒——下次发前先问一声
有人把这事跟另一条新闻放在一起对比
同样是救人,山东烟台的王玉平三次下海把人捞上来,被救者在岸上跪谢,还主动提出承担医药费,整个事件没有半句关于肖像权的争执
这对比扎眼,但每个人的边界感不同,我们也不能强求统一
另一边,安徽马鞍山的那位工厂员工,上传“卡窗男孩”的救援视频后,被孩子母亲要求删除,她担心孩子自尊受伤
沟通之后,对方接受了模糊处理的传播,目的从“求夸”变成“警示”,人情味就回来了
这一连串讨论,把一件原本“纯善”的事,摆在了权利与善意的十字路口
我反复想,面对镜头,我们究竟在意什么?
被救者在意的是尊严,救人者在意的是被理解,围观者在意的是秩序和边界
三者并不冲突,但需要一点耐心,一点彼此的善意
事件也在继续
截至2025年10月26日,卢女士仍未公开回应,双方也没有就后续处理达成进一步沟通
高先生在接受最新采访时说,自己确实有没做到位的地方——发视频前没有征得同意,这是过错,愿意承担;
但他对对方冷冰冰的态度,确实难受
与此同时,杭州的“钱塘善举联盟”为他颁了“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证书,报销了医药费和耳机钱
阳光照在红色印章上,像给他轻轻拍了拍肩膀
我赞同那句老话:救命是本能,尊重是底线
如果换做你我,能否做到这几件小事——救人时先救,事后发时先问,不便联络就彻底打码,平台也可以设置“应急正能量发布”绿色通道,给出合规提示
法律是边界,面子是人心,二者夹缝里,我们完全可以把事办得更体面
“别让救人的人寒了心”
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最朴素的期待
“也别把被救者推到舆论对立面”
每个人都有想遮住狼狈的时刻,理解并不难,开口沟通更不难
公平的秤杆不在键盘上,在我们心里
高先生说,下次再遇到落水,他还是会冲上去
来源:森森淼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