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凌晨两点的写字楼依然亮着几盏灯,年轻人在工位上揉着发红的眼睛,手机屏幕里弹出“周末团建通知”,咖啡杯底的残渣早已凝固成褐色泥浆。这是当代职场人熟悉的图景——当“上班”从生存必需演变为存在困境,当“摸鱼哲学”与“内卷焦虑”在茶水间激烈碰撞,我们不得不重新叩
周末还在睡觉,电话响了,是朋友打来的,问我在干嘛,我说,还在睡觉。他说今天怎么安排。我说,好像天气不好,还是在家休息吧,看看书,看看电影。
朋友说,多浪费时间,起来爬山走。我想了想说,不去了,腰疼上不去。
朋友说,明天又要上班了,还是出去走走吧。这个班一天上的太累,我们要学会放松。
放下电话。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上班?
对于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有好的理解。此刻,我的想法是挣点薪水,过点日子。
放下手机,脑海里突然想到一些关于上班的话题。这一想,想的不能自拔,想这个想那个,终究想了不该想的,也想了很多现实的问题。
我在想,此刻当我还在被窝里睡觉时,很多人已经在上班。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床上或沙发上刷着短视频,偶尔傻笑一下,时不时还骂上几句。
其实,凌晨两点的写字楼依然亮着几盏灯,年轻人在工位上揉着发红的眼睛,手机屏幕里弹出“周末团建通知”,咖啡杯底的残渣早已凝固成褐色泥浆。这是当代职场人熟悉的图景——当“上班”从生存必需演变为存在困境,当“摸鱼哲学”与“内卷焦虑”在茶水间激烈碰撞,我们不得不重新叩问:人为什么要上班?
在西宁某互联网公司,28岁的编程员每月偿还3000元房贷后,账户余额常在三位数徘徊。这种“精致穷”现象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经济困境:看似体面的白领生活,实则被消费主义与高房价双重绑架。但常常他也在想,上班带来的不仅是4000元月薪,更是构建安全网的基石。
经济独立赋予的不仅是物质保障,更是人格尊严的支点。当年轻人能用工资为父母购买体检套餐,能独立规划旅行而不需向父母伸手时,这种经济自主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远超工资条上的数字。正如杨永忠教授所言:“自我实现需求的前提是生存需求的满足,上班构建的经济基础是精神自由的阶梯。”
这几年,基层人员都在喊上班累。不,应该是大部分上班者都说,上班太累,形式主义太多。我在基层待过三年,确实在基层应付检查、提交材料的太多了,而且大部分不真实。这种现象很严重,真的。
我看了看,这几年过得比较愉快的是那些网络主播们,尤其是一些大V们,他们几乎月月都在外面漂,一边拍着视频,写着稿子,一边游玩着地方美景。其实,这种幸福很多人也难理解。
其实,上班,远不止于赚钱那么肤浅。它赋予我们的是:社会认同——通过工作获得他人的赞许,从而确立自我价值。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工作能满足社交归属、尊重认可及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而社会分工协作则维持社会系统正常运作。从生物进化角度看,劳动创造价值符合物种生存规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当代职场呈现新形态。当基础需求满足后,年轻人开始追求“存在性价值”——通过工作实现人格完善。某设计公司实行的“20%自由创作时间”制度证明,当企业给予员工自我实现空间时,创造力将呈现指数级增长。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满足,正是上班赋予现代人的深层意义。
前几天看到一篇消息。在某社区医院,全科医生陈明每天要接诊120位患者。他的诊室墙上挂着患者送的锦旗:“比亲人更亲”。这面旗帜道出了上班的第三重境界:社会连接的神经末梢。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职业是现代人实现社会整合的主要方式。当教师站在讲台传递知识,当快递员穿梭街巷连接供需,每个岗位都在编织着社会运转的经纬线。
当然,在上班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评职称,领导总是难堪,晋升时总是让同事破坏,工作中总是被同事挤压……能力过强可能引发同事嫉妒。这些问题总会存在,就看我们怎么去理解了。我们需敏锐察觉他人情绪变化,必要时调整目标以实现共赢。同事,可通过寻找共同话题或保持独立判断,避免强行融入特定圈子,保持积极心态,改善形象。
书上说,工作是人们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用于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在现代社会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使得工作成为维持生计不可或缺的一环。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审视,上班已从单纯的生存手段演变为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经济独立的基石,也是自我实现的舞台;既是社会协作的纽带,也是生活规律的保障。当00后职场人开始用“整顿职场”的姿态重构工作关系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对上班的否定,而是对更人性化工作方式的追求。
那些抱怨上班累的人或许忘了:正是每天八小时的规律工作,让我们免于陷入存在主义的虚无;正是与同事的协作竞争,让我们在比较中确认自我价值;正是每月按时到账的工资,让我们拥有追求诗与远方的底气。上班的意义,终将超越物质层面,成为现代人构建生命意义的重要维度。
刘志强,青海读书会创始人,媒体人,作家,供职于青海在线网。
来源:青海在线网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