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人提当年离婚时她银行卡里不到一百万,现在光一个茶馆就值八个亿。
窦唯还在山里调音,王菲的茶馆已经开到成都第四家了。
没人提当年离婚时她银行卡里不到一百万,现在光一个茶馆就值八个亿。
不是她变厉害了,是世界对“艺人”的定义早就不一样了。
窦唯在大理的录音室没招牌,没粉丝打卡,中科院的人每周去一次,录苍山的风声、纳西族的三弦、雨打铁皮屋顶的节奏。
他不发歌,不直播,不接广告。
国家基金给他钱,他也不拿。
他说声音不该被卖成商品。
可他女儿窦靖童,去年拍了部短片进柏林电影节,又给国际运动品牌当创意顾问,一边做音乐一边设计海报,合同里写着“视觉+听觉双重创作”。
她没躲,也没喊累,只说了一句:他们教会我艺术和商业可以平行存在。
王菲呢?
她连代言都懒得换。
奢侈品牌财报一出,中国区销量涨了近一半。
她投了虚拟偶像,持股15%,不露面,不发声,但钱一直往里进。
有人算过,她现在一年进账一个半亿,不是靠唱歌,是靠脑子和眼光。
二十年前,大家都说她是天后,他是天才。
现在,一个成了教科书,一个成了标本。
没人骂王菲俗,也没人说窦唯清高。
只是你走进一家咖啡馆,听见背景音是窦唯的《无地自容》,服务员说“这是老板最喜欢的歌”,你回头一看,墙上挂着王菲代言的茶饮海报——他们俩,早就活成了两种答案。
艺术能不能养人?
能,但得有人愿意为它买单。
商业是不是出卖灵魂?
不,它只是把灵魂放进更大的市场里,看它能走多远。
窦唯选了山,王菲选了城,窦靖童踩在中间,没摔,也没偏。
他们不是输赢,是活法不同。
一个让声音留在风里,一个让风变成钞票。
而我们,还在纠结该羡慕谁。
来源:芷若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