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宋皇帝的庙号: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使劲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6 12:52 2

摘要:庙号这种东西,从汉朝开始,倒是没多少人关注他们具体怎么定的。庙里祭祀,逢年过节烧香拜拜,也算是对祖宗的尊敬,毕竟死后名声,总归不如在位时风光。然细看两汉二十八帝,只有七人有庙号,还别说,这么点人,含金量还真高,有时候一串名字,能决定后人对某人的评价。可能很多人

庙号这种东西,从汉朝开始,倒是没多少人关注他们具体怎么定的。庙里祭祀,逢年过节烧香拜拜,也算是对祖宗的尊敬,毕竟死后名声,总归不如在位时风光。然细看两汉二十八帝,只有七人有庙号,还别说,这么点人,含金量还真高,有时候一串名字,能决定后人对某人的评价。可能很多人没仔细想过,这名号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权力游戏。汉之后,特别三国一过,庙号开始大跑偏,南朝宋这十位皇帝里,庙号的“金子成分”,恐怕都能被化验出来。

假如不用历史课本上的那套说法,单瞅刘裕这人,不太像哪个“高祖”,不过后头谥号盖棺定论,全是子孙们的事。刘裕出身寒门,小时候连饭都没吃饱过,据《宋书》和当时地方县志零星记载,父亲差点儿把他送人换粮。一个家里都快活不下去的人,按理该做点什么呢?乱世出英雄,不干正事也没人提,奈何偏偏有人愿意赌。刘裕后来投军,从底层干到将领,混乱年代,拼命成了生存的刚需。孙恩、桓玄、刘毅、卢循,这些名字翻来覆去不算少,对付起来各有难度。有一回打南燕,一回灭后秦,还真让南方慢慢变得叫人能安心过日子。

公元420年事儿多,刘裕干脆一把把晋恭帝司马德文废了,自己上位。他不是随便乱来,其实之前朝廷早被他拿捏得死死的,东晋已经是纸糊的。称帝之后,把各个强势家族压住,土断、整顿吏治、抬寒士、重教育,甚至派人到民间探访疾苦,轻徭薄赋、废苛法这些措施,在《南史》、宋后地方志都有零散记载,民间反响也不错。这些事短短三年就做了,可惜命数不长,很快去世。三年皇帝,理应给个太祖吧,可他没祭祀自己祖上当太祖,或许是想将“太祖”留给自己?但子孙偏偏没如他愿,长子刘义符给了“高祖”的庙号。到底为啥?抄汉高祖刘邦的套路,不用太祖,沿史记旧称高祖。可能也想与刘邦比肩?或者就是孝顺吧,谁知道。

说到刘义隆,他真当不起太祖。刘裕死后,刘义符那哥们也没人夸,大臣看不惯他胡作非为,直接废掉。老二刘义真跟着倒霉,一起变庶人,第三子刘义隆被拱起来做了皇帝。实际一段时间,他干掉权臣,沿袭治国策略,土断查户口、免租债、兴学、兴农,鼓励贤能,经济有所起色。元嘉之治一时被吹上天,实际上往北打魏三次都失败。太子刘劭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怕父亲发现,谋划杀父,最后自己上位。刘劭给父亲封“中宗”,已经拔高了太祖庙号,还不满足。刘骏再上台,把“中宗”改成太祖,是为了自己继位顺理成章。你看,刘义隆既不是开国,更没功业,怎么能用太祖的称号呢?含金量刷刷降。

再看刘骏,也不怎么靠谱。史上“世祖”,得是转折点的人物,比如刘秀、忽必烈、顺治,开疆或续命,都配得上。但刘骏,只是依靠杀刘劭上位。前几年清查户口、裁士族、整刑律、用颜师伯打过一场胜仗,回头大兴土木、滥杀、奢侈,无所事事,伤了国家元气。特别是削弱宗室,引发内斗,国之根基不稳。一些小道消息,像《魏书》里记载他与母亲路氏不可描述,甚至有人说他私生活极乱,欧越百姓怨声载道。这样的人,居然享世祖名号。子业给上的庙号,难说不是私心,刘子业自己也不是个合格的皇帝。

刘彧,历史留给他的评价更复杂,太宗庙号,对比前例,实在有点那个。刘恒、李世民、朱棣,都是政坛巨人,刘彧比起来,只剩内斗。刘子业时遭遇人格侮辱,关猪圈、喂猪食,至今让人瞠目结舌。这状况换作别人,大约就没法翻身了。465年刘彧起兵杀死刘子业,靠弟弟刘休仁拥立称帝,实际掌控都不扎实,各地宗室纷纷响应刘子邵,国内一度两个皇帝。最后刘彧击败刘子邵,彻底掌权,还大规模诛杀宗室。手里坐稳,马上杀掉弟弟刘休仁、刘休佑、刘休若,只为保皇太子刘昱。国家因此元气大伤。你说他对国内强盛有什么贡献吗?一件都没有,只剩下家族内斗,怎么配得上太宗的庙号?

细数下来,该给庙号的,不给;不该给的,用力给。刘裕打天下,该是太祖偏偏给了高祖;刘义隆既不是开国,也无功业,本是拔高得个中宗,还是被封为太祖,庙号被彻底拉低。刘骏污点不断,国家动荡,居然是世祖;刘彧内斗成性,被封太宗,一点盛世气象也没有。庙号变成工具,被用来修饰个人履历、抬高一己荣耀,对国家发展、历史进程影响有限。说浅点,就是靠后人播放器里的“个人设置”,换皮肤罢了。

有意思的是,古人到底怎么看庙号?他们是把庙号当成历史终章吗?其实更多是用庙号刷存在感,或许也留些余地让后人随便评议。南朝宋几位皇帝的庙号,至今仍被反复讨论——有人觉得伤了传统价值标尺,有人说末世乱象本该如此,谁还纠结这些细枝末节。很多史家如今已不再苛责含金量,倒是关注那背后的权力分配和家族争斗。

这庙号赋予与否,政策没一成不变,时代在变,标准在移。庙号成了权力博弈、亲情策略下的附庸,却恰好能反映一段特殊历史里,权力、欲望、世道的真实面目。真假含金量,早不实际,庙号名称,名正言顺也好,阴差阳错也罢,都是历史的一抹痕迹,记录下这场不完美的庙堂游戏。

来源:小陈历史杂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