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阳性检出率上升,专家:不要慌,到一定阶段会快速回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10:40 2

摘要:最近确实有新闻说新冠病毒的阳性检出率在悄悄往上冒头,有些城市的门诊核酸阳性率甚至翻了一倍多,连陈奕迅的演唱会都因为他确诊了新冠而被迫按下暂停键。

“我们是不是又要戴口罩,囤口罩了?”

“是不是又得抢感冒药了?”

“孩子刚上幼儿园,又该停课了吧?”

——别急,别慌,别一听“新冠”俩字就紧张得像考试迟到了。

最近确实有新闻说新冠病毒的阳性检出率在悄悄往上冒头,有些城市的门诊核酸阳性率甚至翻了一倍多,连陈奕迅的演唱会都因为他确诊了新冠而被迫按下暂停键。

可要说“疫情又来了”,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病毒它不是个一锤子买卖,这家伙跟咱们“共处”了几年,脾气秉性多少摸出点门道了。最近这一波,不是洪水猛兽,更像是春天里的一阵倒春寒,冷是冷了点,但穿件外套就能扛过去。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回“新冠检出率上升”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顺便看看我们该怎么跟它打太极,打得它没脾气。

先说个小知识,病毒传播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它就像你家阳台上的多肉,时不时绿一阵子,过阵子又焉一点。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5月8日的监测数据,4月的全国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确实在往上涨,尤其在南方省份比较明显,门诊流感样病例里,新冠的阳性率从7.5%涨到了16.2%。

听起来是不是挺吓人?可这种涨法并不罕见。呼吸道病毒都有点“季节性情绪”,春末夏初的时候,气温忽冷忽热,人的免疫力也跟着打盹儿,病毒就趁虚而入,搞点小动作。

可这波新冠的走势,专家们都说“小打小闹”,离过去那种“全民核酸”的高峰差了不止一条街。

你可能会说,“我朋友圈好几个朋友都阳了,这还不叫多?”

确实,最近“阳”了一圈的说法又冒出来了,但这次有点像“感冒界的复读生”——症状轻、恢复快,大多数人三五天就能恢复如常。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就指出,这波新冠的阳性率虽然升高,但不会突破过去两年的峰值(大概是21%),预计6月初就会明显回落,甚至低于8%。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多数人——包括你我——早就打了疫苗、或者已经“阳过”一两次,身体里早就有了“老熟人”的记忆细胞,对新冠的免疫应答迅速、精准,一发现它来捣乱,就“请它喝茶”送它走。

这事上得拨乱反正。

新冠不是普通感冒,它确实会引起更深层的呼吸道感染、甚至影响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但它也不是“洪水猛兽”——尤其在疫苗普及、群体免疫逐渐建立之后。

要说区别,感冒像是你家熊孩子放学回来吵闹一阵,吃点饭就睡觉;而新冠,更像是你同事来你家借住几天,虽然不砸锅卖铁,但影响你生活节奏,还是挺明显的。

但现在这版新冠,多数人表现为:低热、咽痛、乏力、轻微咳嗽,甚至还有不少人“阳了都没感觉”,去医院一查才知道。

别乱吃药,更别一阳就往输液室冲。

如果你是个平常身体底子不错的成年人,那么阳了之后,多喝点温水,按时休息,吃点退热药或中成药(比如连花清瘟、金花清感)就够了。

中医怎么看这事?

从中医角度讲,这波新冠属于“风热夹湿”之邪入侵,症见咽喉肿痛、咳嗽、身重乏力。这时候,喝点银花薄荷茶、吃点清热解毒的食材,比如绿豆、苦瓜、莲子心,都有帮助。

但如果是老人、小孩、或者本身有基础病的人,那就得留个心眼了。一旦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别犹豫,立马去医院。

这个问题,问得太接地气了。

不少人阳了一次,觉得自己像打通任督二脉,“我现在是铁人了吧?”其实呢,免疫记忆确实能保护你一段时间,但病毒也不是傻子,它会变异、会换马甲。

就像你熟悉的快递小哥突然换了制服,你一时也认不出来。新冠病毒如果换了个新亚型,哪怕你“阳过”,也可能再次中招,只不过症状可能轻得多。

“那我是不是得天天戴口罩、不出门了?”

别急着躲猫猫,关键在于你怎么调理自己的生活状态。睡前少刷手机,让褪黑素好好分泌;早上开窗通风,让空气流动起来;吃饭别老点外卖,厨房里炖点白萝卜汤、煮点姜粥,简单又养人。

还有个小秘密:肠道菌群的健康,和免疫力密切相关。多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地瓜、洋葱,让肚子里的“好菌”开心一点,身体自然不容易中招。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阳了之后恢复得快的人,大多不是“养生专家”,而是“心大一族”。情绪影响免疫力,这几年医学研究已经反复证实。

焦虑、恐惧、长时间的压力,会让肾上腺素飙升、免疫功能紊乱,反倒成了病毒的帮凶。

所以啊,看到新闻别乱点“标题党”,朋友圈那些“专家建议马上囤药”的帖子,看看就行,别往心里去。真正靠谱的信息,往往不带感叹号。

你知道吗?新冠病毒在低湿度的环境里传播速度更快。办公室开空调的时候,别忘了放个加湿器,或者在角落悄悄放杯水,既能润燥,还能“气场更清新”。

还有个冷知识,鼻腔冲洗其实是个好办法。盐水洗鼻子,不光清理病毒,还能缓解鼻塞、提升局部免疫力。特别适合早上起床后或外出回家后来一遍。

病毒来了又走,生活还得继续。我们不需要惊慌失措、草木皆兵,也不能掉以轻心、全然不顾。把健康当成一种日常习惯,而不是紧急应对的“临时抱佛脚”,才是未来和病毒和平共处的正确姿势。

你看,新冠这几年已经“由猛转柔”,而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考验中变得更从容。日子该过还得过,只是得换一种更聪明的方式。

别怕,它没你想的那么厉害;别忘,它也没你想的那么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华庆,冯子健,吴尊友,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45-151.

[2]中国疾控中心.全国新冠病毒哨点监测周报[EB/OL].(2025-05-08)[2025-05-16]

[3]常荣山.新冠病毒变异株及其传播趋势分析[J].中国病毒学,2024,34(4):233-238.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