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必看!一根麻竹笋卖10倍价的秘密,英德这点太狠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12:20 3

摘要:当广西阳朔的考察团走进广东英德的麻竹加工车间时,没人想到这场“跨省取经”会撕开中国乡村产业升级的全新切口。10月20日至21日,教授级高工邓荫伟带着农业农村局干部、乡镇负责人和合作社带头人,一头扎进英德的竹林和工厂——这里没有高大上的噱头,只有把“一根竹子”做

当广西阳朔的考察团走进广东英德的麻竹加工车间时,没人想到这场“跨省取经”会撕开中国乡村产业升级的全新切口。10月20日至21日,教授级高工邓荫伟带着农业农村局干部、乡镇负责人和合作社带头人,一头扎进英德的竹林和工厂——这里没有高大上的噱头,只有把“一根竹子”做到极致的清醒:从竹粉压制成型替代塑料,到益生菌发酵提升笋制品口感,再到电商直播把深山竹笋卖向全国。阳朔要学的,从来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一套“小产业逆袭”的底层逻辑。

在连江镇的竹制品加工厂,阳朔考察团成员盯着一台竹粉压制机沉默了——眼前的餐盒、快递包装材料,竟然是用麻竹废料压成的。“传统模式里,竹子砍下来要么卖鲜笋,要么做粗加工竹片,附加值低到每吨赚不到200元。”英德市电商产业园负责人一句话点破痛点。但在这里,麻竹被拆解得明明白白:鲜笋加工成即食笋、酸笋,卖10元/斤;竹枝竹叶打碎做竹粉,压制成“以竹代塑”产品,利润翻5倍;就连加工废水都能通过益生菌发酵技术变成有机肥料,反哺竹林。

石灰铺镇的中溪农业更狠:建立“采收标准+初加工+精深加工”三级体系。凌晨4点,农户按“笋长20厘米、直径3厘米”的标准采收,2小时内送到工厂,经清洗、杀青、冷却后进入自动化生产线。“普通竹笋加工损耗率30%,我们通过标准化操作降到15%,光这一项每年多赚200万。”企业负责人指着生产线说。更绝的是益生菌发酵技术——传统酸笋靠自然发酵,口感不稳定且有亚硝酸盐风险,这里用特制益生菌菌种,72小时就能发酵完成,保质期从30天延长到180天,单价从3元/斤涨到15元/斤。

阳朔考察团算了一笔账:英德麻竹每亩年产鲜笋3吨,按传统模式产值约6000元;经精深加工后,即食笋、发酵笋、竹粉制品三项叠加,每亩产值突破2万元。“不是竹子不值钱,是我们没把它‘算明白’。”阳朔金宝乡合作社负责人当场感慨。

在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竹代塑”展区让考察团挪不开眼。竹制保鲜箱、竹纤维包装袋、可降解餐具……这些不起眼的产品背后,是国家“禁塑令”下的万亿级市场。英德企业算了一笔账:传统塑料餐盒成本0.5元/个,竹粉压制餐盒成本0.8元/个,但售价能卖到2元/个,因为“可降解”标签让它在电商平台溢价50%。

更聪明的是“竹塑+农产品保鲜”的组合拳。英德农户用竹纤维保鲜袋包装清远鸡、沃柑,保鲜期延长5天,物流损耗率从15%降到5%。“别小看这5%,清远鸡每只多卖10元,10万只就是100万。”连樟甄选供应链直播中心负责人说。阳朔考察团发现,英德早已跳出“就竹子卖竹子”的思维,而是把竹制品变成“农业产业链的基础设施”——既赚竹制品的钱,又帮其他农产品增值,这才是“产业生态”的真正玩法。

在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一块实时滚动的大屏刺痛了阳朔人的眼睛:连樟甄选直播间单场销售额突破50万元,其中麻竹笋制品占比60%。“我们以前觉得农村搞电商就是拍视频、喊口号,来了才知道人家玩的是‘供应链+流量’。”阳朔普益乡负责人坦言。

英德的电商逻辑很简单:先建标准化供应链,再用直播放大销量。中溪农业的即食笋统一包装、统一质检,每包标注“采收时间、发酵周期、营养成分”,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广盐食品则和抖音达人合作“工厂直播”,镜头对着自动化生产线,主播只说一句话:“我们的酸笋用益生菌发酵,0防腐剂,孕妇也能吃。”数据不会说谎:英德麻竹笋电商销量从2020年的500万元,飙升到2022年的1.2亿元,复购率高达35%。

阳朔考察团注意到一个细节:英德电商服务中心会给农户培训“手机摄影+文案撰写”,甚至帮合作社注册商标、设计包装。“不是给点流量扶持就完事,而是把农民变成‘会卖货的新农人’。”电商中心培训老师说。

很多人以为英德麻竹产业是靠政府砸钱堆出来的,其实恰恰相反。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由企业投资建设,政府只做了三件事:修通产业路、牵线科研院所、制定行业标准。“我们不搞‘一刀切’,企业想种多少竹、怎么加工,自己说了算,但必须符合‘环保+质量’两条红线。”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市场活力彻底释放。中溪农业引进益生菌发酵技术时,政府帮忙对接华南农业大学;广盐食品建自动化生产线缺资金,政府协调银行提供低息贷款;甚至“以竹代塑”项目,也是企业发现政策风口后主动研发,政府再跟进补贴。阳朔考察团带回的最大启示是:“产业升级不是政府‘要你做’,而是企业‘我要做’,政府只需要把路铺平、把坑填上。”

阳朔有2.3万亩麻竹,英德有10万亩,但两者的差距不在规模而在“思维”。英德人把麻竹当成“绿色金矿”,而很多地方还在把农产品当“土特产”卖。这次考察揭开了一个真相:中国农村不缺资源,缺的是“把资源变成资产”的能力——一根竹子能做即食笋、能做竹塑产品、能做保鲜材料,甚至竹叶能提取黄酮素;一个村庄能搞种植、能搞加工、能搞电商,关键是有没有“产业链思维”。

邓荫伟教授在考察总结会上说:“阳朔要学的不是英德的技术,而是‘把小事做透’的狠劲。”比如采收标准,英德规定“雨天不采笋、露水未干不采笋”,因为水分超标会影响发酵;比如电商直播,人家不是主播长得漂亮,而是镜头敢对着生产线、敢晒检测报告。这些细节背后,是对市场的敬畏,对品质的偏执,对“长期主义”的坚守。

当阳朔考察团带着麻竹笋采收标准、益生菌发酵技术方案、电商运营手册返程时,这场“跨省取经”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学习。它证明:中国乡村产业升级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创新,只需要把“一根竹子”做到极致的清醒;不需要等待政策红利,只需要主动靠近市场的勇气。英德用麻竹产业告诉我们:小地方也能搞大产业,小产品也能赚大钱,关键是你有没有看透“产业升级的本质是思维升级”。

未来,当阳朔的麻竹笋通过益生菌发酵技术走进全国超市,当“以竹代塑”产品替代塑料餐盒,我们会想起这场跨越500公里的考察——它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中国乡村从“卖原料”到“创品牌”的开始。

来源:杨勇说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