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劣,猛兽环伺,所以大家过起了群居生活,但这也更进一步的导致了男女关系的混乱,经常出现各部落为了争抢女性而大打出手、一妇多夫等问题,非常不利于部落之间的稳定,我们的祖先黄帝对此事也非常懊恼,但苦于没有好的办法解决。
人之幸事,无非四种: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四大喜事可谓是将我们一生中最重要、最具有纪念意义(最装*)的时刻总结的非常到位,以至于这四句话一直沿用至今。
最近看书了解到“洞房”一词的由来,不由感慨真的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婚俗浪漫演变,所以今天忍不住来和大家聊下“洞房花烛夜”一词。
那至于为何新婚初夜叫"入洞房"?入的又是什么"洞"呢?其历史典故来源可谓是源远流长,相当形象,咱们且看下文。
在远古时期,黄帝轩辕战胜了蚩尤之后,建立了新的部落联盟,此时的人类灵智尚未完全开放,生活起居尚是难事,更别说婚嫁丧娶了。
由于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劣,猛兽环伺,所以大家过起了群居生活,但这也更进一步的导致了男女关系的混乱,经常出现各部落为了争抢女性而大打出手、一妇多夫等问题,非常不利于部落之间的稳定,我们的祖先黄帝对此事也非常懊恼,但苦于没有好的办法解决。
直到有一天,黄帝外出打猎时,发现了一处处天然的洞穴,其中几处还有着人类在中居住,并用碎石在洞穴门口垒起了一层屏障,用来抵御野兽入侵,我们聪明的祖先一下受到了启发,这不就是天然的“婚房”嘛!对于当时来说,洞穴无疑就是最理想、最现成的“家”。它坚固、隐蔽、私密,能有效防御野兽和恶劣天气等。
随后黄帝便规定:对于互有好感的部落男女,在婚礼仪式后,会进入事先准备好的洞穴,并在四周垒起高墙仅留一门,由双方父母来送食物,帮助夫妻适应一夫一妻制,用于解决部落群婚问题。
新郎将新娘接入一个经过布置的洞穴,开始共同生活,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进入洞穴组成的房子”——“入洞房”。
所以,最初的“洞房”,指的就是一个安全、私密、能够遮风避雨的住所。这个“洞”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对生存和繁衍最朴素的愿望。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入洞房”的代称。
随着历史的发展,华夏的文化也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了文明社会,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周代,礼仪制度逐渐完善,“洞房”一词开始出现在文献中,但它最初还不是指新婚之夜。
“洞”意为深邃、幽深。“房”指房间、宫室。所以“洞房”合起来,主要指王公贵族家中那些深邃、豪华、不与外界直接相连的内室或后宫居所。比如西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中,“洞房”指的是幽深的内室,并不是特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我们也可以从文献中看到证据:
战国末年楚国辞赋家宋玉在《招魂》中写道:“姱容修态,絚洞房些。” 这句话是描述美女们在幽深的密室里(洞房)穿梭。这里的“洞房”显然是指豪华的居所,与婚姻无关。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中,失宠的陈皇后被幽闭在长门宫,赋中描写“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这里的“洞房”指的就是深邃、清冷的宫室,带着一丝幽怨的意味。直到后世,因为新婚夫妇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幽静的私密空间,所以“洞房”自然而然地与新婚联系在了一起,主要因为其隐秘性和专属性。
随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在不断进步,直到唐朝时期,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气度恢宏、风华绝代的朝代,其开放包容的民间氛围和璀璨夺目的文学成就,为“洞房”这个词注入了灵魂,使其从一个普通的建筑词汇,彻底蜕变为一个充满无尽浪漫与喜庆的文化符号。
唐代诗人将“洞房”一词大量运用于描写新婚场景,并通过他们的妙笔,将“洞房”与新婚紧密绑定在一起,为其赋予了固定的意象群。其中最核心的就是:
红烛:象征喜庆、热烈和崭新的开始。新娘:美丽、羞涩、充满期待。拜舅姑(公婆):意为第二天举行的婚嫁礼仪,明确了新婚的语境。唐代关于新婚最著名的诗词莫过于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这是历史上最直接的将“洞房”与新婚之夜联系在一起的诗歌,描绘了新妇在大婚当晚的喜庆与热闹,以及次日清晨即将拜见公婆前的紧张与期待。这里的“洞房”意象已经非常完整和典型。
因为唐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人们对婚姻和爱情的态度也更为坦率和大方,诗歌作品更是可以公开、正面地描绘男女之情与新婚之喜。
正因唐朝的定鼎之功,才将“洞房”一词从略带幽怨的“深宫幽室”转向喜庆浪漫的“新婚燕尔”,它不再是一个封闭、哀怨的空间,而是一个充满希望、幸福和生命力的美好起点!
看到这里,相信你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都在感慨古人的智慧和浪漫,而且“入洞房”这个说法的演变,也完美的勾勒出了一幅华夏文明发展的画卷:
从一个实实在在的洞穴(保障生存),到一个幽深的内室(讲究礼仪),再到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好空间(寄托情感)。“洞”字,既保留了原始、本质(生命繁衍的起点) 的含义,又兼具了深邃、私密的特性,最终升华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幸福归宿。“入洞房”已经成了华夏婚俗文化中一个不可替代的经典符号,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我们今天再说“入洞房”时,脑海中不由的便浮现出红烛、喜帐与新嫁娘的形象,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着一段从远古穴居到文明殿堂的浪漫旅程。
这个说法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形象地刻印了中华民族关于“成家”最原始、最核心的记忆:找到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与所爱之人,开启一段崭新的生命旅程。
来源:黑喵虾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