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频出的“岳阳周末剧场”,为啥火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6 11:23 1

摘要:每当周末夜幕降临,岳阳市文化馆的“岳阳周末剧场”灯火初亮,城市的文化脉搏又一次跳动起来。人流从四面八方汇聚,笑声在夜空下荡漾。这座静谧的文化地标建筑,已成为市民每周必赴的温暖约定。

爆款频出的“岳阳周末剧场”

为啥火了?

□黄梅 李晗妮 实习生 张怡君

每当周末夜幕降临,岳阳市文化馆的“岳阳周末剧场”灯火初亮,城市的文化脉搏又一次跳动起来。人流从四面八方汇聚,笑声在夜空下荡漾。这座静谧的文化地标建筑,已成为市民每周必赴的温暖约定。

不用去北上广深大城市,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脱口秀、民族管弦乐、歌舞晚会、古琴、戏曲等高品质演艺,这就是“岳阳周末剧场”的魅力。一周一场的演艺,不仅点亮了岳阳的夜空,更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文艺火花。

周末看剧:幸福满格的文化现象

“第一次在家门口看脱口秀,感觉很惊喜!以前看一次喜欢的演出要等很久或者跑到外地去,现在有了‘岳阳周末剧场’就方便多了!”距9月12日“岳阳周末剧场”首场推出的上海魔脱脱口秀专场已过去1个多月,3位演员将生活中的平凡琐事转化为令人捧腹的段子,令刘女士至今沉浸在欢乐的余韵中。

周末就要笑!这是脱口秀专场的口号。“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忙碌了一周的工作,回家还要面对一地鸡毛,谁不想放松下心情,开心一笑呢!”上海魔脱脱口秀岳阳项目负责人道出了脱口秀演艺在当下火爆出圈的原因。

岳阳市文化馆馆长袁思奇表示,“岳阳周末剧场”就是希望为广大群众打造一个放松心情和陶冶情操的文艺平台。想法固然美好,但现实却难以预料。首场表演推出后,火爆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439座的小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席后排还设置了临时加座。105%的上座率,数字的背后是年轻人放下手机、走进剧场的真诚选择。整个剧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解压舱”,30元的亲民票价,让看演出不再是奢侈的消费,而成了年轻人周末的“快乐标配”。

演出是否高雅不再是剧目的唯一选择标准,但一定要接地气。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岳阳周末剧场”先后推出了民族管弦乐、歌舞晚会、古琴表演等多个专场。

在湖南省歌舞剧院专业的《歌舞潇湘》中,演员们用灵动的舞姿和醇厚的歌声,带观众体验湖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气势恢宏的《长岛颂歌》民族管弦乐专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雷之问,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听觉的激荡里感受到红日初升的磅礴与湖南这片土地的精神风骨;在古琴专场演出中,当《流水》的旋律响起,观众们沉浸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境里……每个周末,剧场都带来新的艺术惊喜,上座率也保持在90%左右。目前,剧场档期已排到了12月份,还将推出戏曲、合唱、杂技剧、交响乐等多元艺术盛宴。

当暮色四合,“岳阳周末剧场”灯火通明、人流如织,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生活的美好体验。

三股清泉:周末剧场的活力密码

“岳阳周末剧场”的火热,绝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转型之路。在取消每年200万12场的高雅艺术演出财政补贴后,市文化馆剧场以“市场化+惠民”为核心,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创新模式,推出“周五固定档,周末灵活场”的常态化演出机制,旨在盘活场馆资源,回应群众需求,发展演艺经济,实现雅俗共赏、双效并举、常态长效。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文化馆秉承的办馆理念。馆长袁思奇介绍说,“岳阳周末剧场”以大、小剧场的优质场馆资源为依托,常态化开展系列演艺活动:一是大力引进商业演出,二是积极对接惠民演出,三是鼓励引导群文演出。三股文化清泉欢快地汇流,让一度略显沉寂的剧场,如今焕发出令人惊喜的生机。

商业演出便是那股最活泼的清泉。岳阳市文化馆创意策划、岳阳中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既保障节目质量又激活了场馆活力。运营涵盖从剧目引进、票务营销、演出组织、商业合作到宣传推广等,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既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又培育了本土演艺市场。

惠民演出则如温润的泉水,默默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岳阳市文化馆通过积极对接,把省内外高档次的文艺院团资源都引至岳阳。内蒙古院团带来了草原文艺节目,湖南省歌舞剧院、湘剧院、京剧院、杂技艺术剧院把全省最顶尖的歌舞节目、最动听的民管音乐、最精彩的国粹艺术和大型杂技剧送至岳阳,其中省京剧院的演出更是推动了国粹艺术在岳阳的传承和发展,以岳阳地方戏曲院团和各剧种票友、戏迷为主的观众群体直呼过瘾。

“上次看到这么多专业的演出,还是十年前在省城工作。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这些省级院团的表演,这是我们这代人的福气。”退休音乐教师陈女士感慨道。当湖南省歌舞剧院《春晖丽影》的舞者翩跹起舞时,她悄悄拭去了眼角的泪花。这样的感动,每个惠民演出的夜晚都在上演。

最动人的,要数那些群文演出的清泉。这里不仅是专业院团的舞台,更是普通人实现艺术梦想的工坊。“过去总觉得专业舞台遥不可及,但‘人人都是艺术家计划’告诉我,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主角。”肖杰予老师的专场音乐会上,她的亲友、学生们坐在台下,眼睛里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去年,岳阳市文化馆推出了“群星耀巴陵”岳阳市群文人才专场演出扶持计划,为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文艺人才免费提供场地,举办专场演出。这一扶持计划,今年还获评了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的优秀案例。

这三股清泉的巧妙汇流,源于这一场漂亮的“转型之战”,硬是闯出了一条办成每周一场、全年52场的新路子。

“过去我们总在讨论文化要不要市场化,现在周末剧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市文化馆负责人望着熙熙攘攘的大厅,欣慰地说,“文化艺术不是温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要在市场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要在人民群众中播种开花。你看,这三股清泉汇成的,不只是一条文化之河,更滋养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活水润城:文艺剧场的造血样本

夜幕下的“岳阳周末剧场”,如同一台高效运转的“造梦机器”,不仅生产着欢笑与感动,更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输送着经济活水。这座曾经需要财政“输血”的文化地标,如今已成功实现了自我“造血”,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每周末,走进剧场大厅,宛如步入一个精心打造的文化市集。“均瑶味动力”的展台前总是围满观众,隔壁的“一号牛扒”飘来阵阵香气,本地的“君山银针”茶饮和“果然水果”、“酵香面包”让不少观众在散场时顺手带走一份惊喜。这些商业业态不再是生硬的广告植入,而是自然地融入了观演体验的每个环节。剧场负责人一脸笑意地说:“过去我们总担心商业味太浓,现在发现,恰到好处的商业配套,反而让公共文化场馆更有烟火气。”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股文化活水正在向剧场外蔓延。位于剧场附近的酒店也成了演出团队的定点住宿地,每到周五周六,客房基本都是满的。本地的出租车司机也摸出了门道:“周末晚上在剧场周边跑,根本不愁客源。”就连周边奶茶店、鲜花店的外卖订单也在周末演出时大幅增加。一场演出带动一条产业链的效应正在显现。

群众的反响同样热烈,“让人在欢笑中忘却了一周的疲惫”,“既便民又惠民”成为观众评价中的高频词。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多赢”的生动图景:政府减轻了财政负担,场馆盘活了闲置资源,企业实现了盈利缴税,市民享受到了低价优质的演出。

展望未来,“岳阳周末剧场”的精彩还将继续。场馆方计划持续深化与第三方公司、媒体的合作,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我们要让周末剧场不仅是一个演出场所,更要成为岳阳的城市文化名片。通过不断创新运营模式,确保活动的常态长效,让文化活水持续滋润这座城市。”

从需要“输血”到能够“造血”,“岳阳周末剧场”完成了一场漂亮的转型升级。它用实践证明,文化惠民与市场化运作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得益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能够和谐统一。这座剧场不仅点亮了岳阳的夜空,更照亮了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前行之路。

来源丨岳阳日报·云梦周刊

来源:岳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