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6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当中美第五轮经贸会谈的会议室大门缓缓打开时,空气几乎凝固。美方代表团走出来时,神情疲惫、步伐沉重。面对记者的提问,美方首席代表只挤出这一句外交辞令式的回答。
【“这场会谈很有建设性,明天继续。”】
2025年10月26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当中美第五轮经贸会谈的会议室大门缓缓打开时,空气几乎凝固。美方代表团走出来时,神情疲惫、步伐沉重。面对记者的提问,美方首席代表只挤出这一句外交辞令式的回答。
短短八个字,却足以让外界议论纷纷。
因为在外交语言中,**“建设性”**是一个极具分寸的词汇。它既不是赞扬,也不是批评,而是一种小心翼翼的“模糊共识”。
这场中美马来西亚会谈,从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地点选在吉隆坡,一个不属于中美任何一方的“中立地带”,象征性地说明:两国都想缓和,但都不肯退步。
闭门会谈整整持续两个小时。
消息人士透露,场内气氛“严肃、直接、毫不客气”。
当会谈结束,美方代表走出会场时,有记者注意到:美国财长贝森特的衬衫袖口微微卷起,额头沁着汗,整个人看上去比进场时苍老了几岁。
他对记者说:“这场会谈很有建设性,我们明天继续。”
然后转身离开,没有多说一个字。
而就在同一时间,美国三大股指集体上涨,纳斯达克指数当日创下近两周新高,中概股全线反弹。
资本市场的反应,往往比政治语言更真实。
投资者听到的不是“建设性”,而是“暂时没崩”。
对资本来说,只要还在谈,就意味着希望。
这轮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依旧是稀土。
特朗普在启程前就放话,希望在吉隆坡能与中方“达成实质性成果”,甚至在出发前公开表示:
“我期待与中国找到新的平衡。”
但这句话背后,是一次带着赌气的出征。
因为就在会谈前夕,中国宣布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审批制度,并扩大了对镝、铽、钇等稀有元素的出口管控清单。
要知道,这些稀土材料是美国军工、芯片和新能源产业的命脉。
在稀土问题上,中国拥有全球约60%的产量、90%的精炼能力和100%的定价权。
【当中国收紧阀门,美国的谈判立场瞬间被掐在喉咙口。】
这就是中方的底气——
不是喊口号,而是用实打实的供应链控制力,把“资源安全”转化为“战略安全”。
倘若没有这种底气,美方或许早已在会谈桌外搞“小动作”,例如推动封锁马六甲航线、限制东南亚国家中立空间。
但如今不同了,中国的综合实力已让这种威胁变得无效。
中方的“建设性”,其实是力量之下的克制。
外界普遍认为,这次特朗普政府在谈判桌上还留着两张“底牌”:
科技禁令和农业施压。
在科技方面,美国继续执行“AI芯片出口禁令”,要求英伟达、AMD等公司停止对中国销售高性能GPU,只能提供“阉割版”产品。
但中国的反制同样精准。
商务部在10月中旬宣布,暂停部分美国企业在新能源、通信和AI领域的进口资质,
还直接出手,减少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采购,转向巴西与阿根廷。
这看似微调,实则精准打击。
要知道,美国中西部农业州正是特朗普最稳定的票仓。
这些州的出口一旦受阻,农民收入下降、选票流失、政坛地震。
所以当中国“换粮仓”时,等同于直戳特朗普的政治命门。
这不是简单的贸易反击,而是**“釜底抽薪”式的战略反制。**
美方很清楚,一旦农产品出口停滞,就算短期靠补贴维稳,也会引爆社会舆论。
于是他们只能继续谈,哪怕谈得“虚”,也不能“断”。
这一轮中美会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税互打”。
双方都在进行一场系统性博弈——涵盖科技、能源、农业、金融四条主线。
每一个议题,都牵动另一根神经。
例如,稀土与芯片相连,芯片牵动AI产业,AI又决定新能源和军事竞争的上限。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供应链战争”。
而在这一连串的交锋中,中方的策略显得更稳——
不急于求成,不打乱节奏,保持战略沉默。
有美国媒体评价道:
“中国不再是被动应战的一方,而是正在定义新的谈判秩序。”
这句话并不夸张。
从去年开始,中国在国际贸易框架中积极推动多边合作机制:
这些看似宏观的数据,其实都是中国“稳态博弈”的底层支撑。
当一个国家拥有足够多的“备用通道”,任何封锁都不会再致命。
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这次马来西亚会谈是“骑虎难下”。
一方面,他要在国内向选民展示“对华强硬”的姿态;
另一方面,美国的制造业、农业、科技企业都在私下施压——必须重启对话,否则损失更大。
美联社援引白宫内部人士的话称:
“这次会谈是一次被动的外交,目的是避免市场恐慌。”
换句话说,美方是被“推着谈”的。
他们不能承认失败,但也不敢再挑衅。
正因如此,才有了那句疲惫又模糊的外交总结:
【“这场会谈很有建设性。”】
它不是满意,而是妥协的代名词。
是“我们撑住了”与“我们没崩溃”的折中表达。
相比之下,中方显得格外冷静。
会后,中方发言人用一句简洁的话回应:
“双方围绕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务实、坦诚的沟通。”
没有夸大成果,也没有制造悬念。
但外交圈内都知道,这种“平淡措辞”,往往意味着——中方没有退让,也不打算退让。
与此同时,中方在其他领域同步推进:
与东盟国家举行新一轮自贸谈判;与俄罗斯就能源管道合作达成阶段性协议;稀土出口审查制度正式升级。每一项动作,都是对谈判桌外的“预埋防线”。
这就是中方策略的高明之处:在谈判中布局,而不是在布局中被谈判。
马来西亚会谈还在继续。
双方都清楚,这一场博弈,远不是一轮会谈就能定胜负的。
它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理战”。
特朗普需要一个能安抚选民的“象征性成果”;
中国则在等待时间,把“耐力战”变成“结构胜利”。
正如一位外交观察员所说:
“中美的谈判不是比谁声音大,而是比谁能更久不出声。”
【所谓“建设性”,其实正是这场沉默角力的标志。】
从过去的“被动防守”,到如今的“主动控盘”,
中美关系的主导权,已经出现微妙转移。
这一次,中方不只是应对谈判,而是在制定节奏、塑造规则。
稀土、芯片、农产品、货币体系……
每一个细节,都是未来全球经济棋盘上新的落子点。
这场会谈的第一天,也许只是序章,
但它已在无声之中,揭示了未来局势的方向——
【“谈”还会继续,
但“谁在主导谈”,
答案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参考资料:
《路透社》:China Tightens Rare Earth Export Controls Before US Talks(2025年10月24日)《华尔街日报》:US-China Trade Negotiations Resume in Kuala Lumpur(2025年10月25日)新华社通稿:《中美第五轮经贸会谈在吉隆坡举行》彭博社:China’s Soybean Imports Shift to South America Amid Trade TensionsIMF《全球经济展望报告》:Trade Fragmentation and Its Impacts(2025年10月)你怎么看?
美方口中的“建设性”,究竟是真成果,还是自我安慰?
中美这场耐力博弈,最后会是谁先“松口”?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政经学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