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外企、深夜食堂……解码常德路的魔都“多重人格”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6 11:11 1

摘要:地上车流如织,地下轨交穿梭,常德路连接了静安寺和大自鸣钟两大繁华商圈。位于安远路以北的普陀段,经过几十年改造,已褪去了棚户里弄旧貌,凭借地铁双换乘优势,一跃成为长寿路商圈主要纽带。

一条路,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每天途经的道路,藏着怎样的故事?它的过去是何面貌?周边商业又是如何从无到有,汇聚成今天的繁华?

地上车流如织,地下轨交穿梭,常德路连接了静安寺和大自鸣钟两大繁华商圈。位于安远路以北的普陀段,经过几十年改造,已褪去了棚户里弄旧貌,凭借地铁双换乘优势,一跃成为长寿路商圈主要纽带。

在密集楼群之中,旭辉企业大厦以山水梯田的流线造型,登顶常德路地标。精致商业空间、高端办公楼宇,不仅聚合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也引来优质企业入驻。

地铁枢纽带来发展机遇

交通便捷,是长寿路商圈兴盛的重要因素。地上,有东西向的长寿路串联长宁、普陀、静安,直通中山公园、上海火车站;南北向的武宁路、常德路、江宁路等道路,一头牵起静安寺、梅泰恒等商业中心,一头接通中山北路内环高架。

地下,轨交13号线、7号线在长寿路站交汇,形成换乘枢纽,15分钟出行覆盖浦西市中心多个CBD。同时,周边分布的办公楼、住宅楼、商业综合体、文娱场所,更将商圈烘托成一处内环成熟核心区,属于典型的TOD商务区(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曾经并不起眼的常德路,随着地铁、桥梁的赋能,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成为长寿路商圈的重要纵线。

坐落在长寿路常德路东南角的旭辉企业大厦,正位于7号线、13号线长寿路站上盖,站点出入口直通楼下商场,汇聚起源源不断的人流。加之周边密集的居住人口和四通八达的路网交通,使得大厦自2021年开业以来始终保持着旺盛人气,稳坐长寿路商圈的核心宝座。

“长寿·旭辉里”基于打造“潮致生活都市圈”的定位,配置了高品质餐饮、夜行消费、超人气零售、潮玩前沿及重体验的生活配套,引进了奥乐齐、泡泡玛特、醉辉皇、Peet's Coffee、虎丸烧肉、西堤牛排、兢杰冰室、周大福、江粤垚、弥生怀石料理、MiRi眼镜、小米、三星等品牌,切中当下高品质办公人群的日常必需。

其中,餐饮业态占据过半比重,包含了西式餐饮、休闲咖啡、甜品烘焙、网红小吃等,不仅满足办公和社区客群的需求,更呼应了长寿路商圈餐饮强项的特色。地下两个楼层汇聚超市、生活杂品、精致快餐等类别品牌,为商务及地铁客群提供便利的消费选择。

除了商业综合体,常德路沿街也密布着各色餐饮小店。财神食堂的老板是在长寿路长大的上海“80后”,从日本留学归来,也把本土美食记忆与日式居酒屋糅合在一起,打造了这家都市白领的“深夜食堂”。菜品既有炸猪排、砂锅小馄饨、咸肉菜饭等上海家常味道,也不乏潮汕砂锅、日式烧鸟,不少食客将之与《繁花》里“夜东京”相提并论。

泥糊破店小酒馆•夜宵(上海总店)是一家的江湖菜小酒馆,位列川菜打卡人气榜第三。“破”非真破,是种不拘小节的洒脱与直率;“糊”非真糊,是猛火快炒镬气渗入食材的爽辣印记。

还有京悦南门涮羊肉,正以一锅热气腾腾的老北京风味,为上海食客奉上地道北国暖意。清汤一盏,葱姜二三,返璞归真的汤底,只为突出肉之本味。

百年外企入驻“山水”楼宇

常德路普陀段高楼林立,以旭辉企业大厦、宝华大厦两栋办公楼宇最具代表性,此外是上青佳园、常德名园、同德公寓、银座花苑、长寿新村等住宅小区,常德大厦、兴运大厦等独栋商住两用大楼。

旭辉企业大厦具有国际LEED金级、WELL金级以及国家绿色二星建筑三大权威认证,是商务空间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有力证明。走进建筑内部,自然山形依然存在于各处。

一楼大堂高约14米,抽象化山谷形态,给人以恢弘高旷的气势;进口原石墙面,呈现凹凸起伏质感;树状立柱、弧形立面独具流畅线性美感。5层至23层办公空间,以国家甲级写字楼标准打造,单层近2米净高,四周配通高巨幕玻璃,可360度俯视大厦周边街景;部分楼层可拆卸楼板,扩层空间,搭建LOFT式办公空间;5层还可享受两个景观大露台。

高品量、高颜值的楼宇自然吸引各路优质企业入驻。落户在旭辉13层的健美生保健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是成立于1922年的加拿大保健食品老字号Jamieson的中国子公司。面朝长寿路的办公空间舒适敞亮,饰以品牌标志性的深绿色,简约之中带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宝华大厦与旭辉企业大厦隔街相望,是中移铁通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办公地。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移铁通专注于通信技术、信息系统开发、咨询服务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是国家六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移动集团唯一的工程建设专业公司。

棚户旧里十年脱胎换骨

近代,沪西苏州河南岸一带纺织厂集中,其中又以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的规模最大。为了给工人提供住宿,内外棉在工厂周边建造了一批工房,被称为“九里工房”。

此外,位于常德路北端,占地约20公顷的药水弄,则是上海最大的棚户区之一,与苏州河对岸的潭子湾、潘家湾、朱家湾合称“三湾一弄”。

药水弄一带最初是杂草丛生的河边滩地,19世纪末,有人在此开设石灰窑,于是这里被当地人习称为“石灰窑”。1907年,原本设立在公共租界内的江苏药水厂迁至这里,并修筑了一条通往租界的小路,居民于是将此地称为“药水弄”。

沪西地区工业的兴盛,使药水弄一带聚拢了大量来此谋生的农民搭棚栖身。弄内没有水电等设施,居民就近取用河水,道路泥泞,没有下水道。

药水弄旧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改善了地区的公共卫生设施,修筑道路,填平臭水坑,设置下水道,装置水电,还陆续协助居民修理、翻建了住宅,并迁走了污染环境的药水厂和耐火材料厂,兴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大改变了原来面貌。1959年,药水弄80%居民住进了瓦屋,97%住户接上了电灯。

1985年,药水弄被列入全市首批23个旧区住房改造基地,改建工程于同年7月开工,1995年12月竣工,前后历时十年时间。拔地而起的多层、高层住宅被命名为长寿新村,同时延伸拓宽了常德路、宜昌路和澳门路。公交24路也延伸至常德路,后成为长寿新村终点站,方便周边居民出行。

记者:普陀区融媒体中心长寿分中心

编辑:戴琳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