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用的洗衣液、洗手液,竟然藏着神经毒素?”近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一则调查节目,揭开了日用品市场的安全隐患:在抽检的150批次洗衣液、洗手液、餐具洗涤剂等常用日用品中,超90%检出含磷、荧光增白剂、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成分,其中部分产品的“神经毒素”
央视曝光!90%日用品检出神经毒素,很多人天天用,危害远超想象
“每天用的洗衣液、洗手液,竟然藏着神经毒素?”近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一则调查节目,揭开了日用品市场的安全隐患:在抽检的150批次洗衣液、洗手液、餐具洗涤剂等常用日用品中,超90%检出含磷、荧光增白剂、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成分,其中部分产品的“神经毒素”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远超国家标准,长期使用可能损伤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甚至增加癌症风险。
这些看似“清洁无害”的日用品,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床后用洗手液洗手、做饭前用洗洁精洗碗、洗衣服用洗衣液去污,却没人想到,这些日常操作可能正在悄悄伤害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本文结合央视曝光细节、权威检测数据和医学专家解读,拆解高风险日用品的危害,教你如何避开“毒”从手入的陷阱。
一、央视实锤:3类常用日用品,神经毒素检出率超90%
央视联合国家日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全国10个省市的超市、便利店、电商平台销售的日用品进行抽检,涵盖洗衣液、洗手液、餐具洗涤剂、柔顺剂、洁厕灵等5大类产品,结果令人震惊:
1. 餐具洗涤剂:超95%检出邻苯二甲酸酯
抽检的40批次餐具洗涤剂中,38批次检出邻苯二甲酸酯,检出率高达95%,其中12批次含量超标,最高超标3倍。邻苯二甲酸酯被称为“隐形神经毒素”,央视引用的医学研究显示,这类物质可通过皮肤接触、口腔摄入进入人体,长期累积会干扰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头晕、记忆力下降,尤其对儿童的智力发育和生殖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
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解释:“邻苯二甲酸酯会破坏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神经衰弱、注意力不集中,儿童若频繁接触,智商发育可能滞后2-3年。”更危险的是,餐具洗涤剂若残留于碗筷表面,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增加肝肾代谢负担,长期可能诱发肝肾损伤。
2. 洗衣液/柔顺剂:荧光增白剂+含磷成分双重危害
抽检的50批次洗衣液、柔顺剂中,46批次检出荧光增白剂,42批次含磷量超标。荧光增白剂是典型的“环境激素”,不仅会刺激皮肤,导致过敏、瘙痒,还可能通过衣物接触渗透进人体,干扰内分泌系统;而过量的磷会破坏皮肤屏障,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脱皮,甚至诱发湿疹、皮炎。
央视记者走访发现,部分低价洗衣液为追求“去污力”和“洁白效果”,违规添加高浓度荧光增白剂,其含量远超《洗涤剂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限值。更隐蔽的是,一些产品标注“天然植物成分”“无荧光剂”,但检测结果显示荧光增白剂含量高达500mg/kg,属于严重超标。
3. 洗手液:抑菌成分超标,损伤肠道菌群
抽检的30批次洗手液中,27批次检出氯己定、三氯生等抑菌成分超标,部分产品的氯己定含量是国家标准的4倍。央视引用的实验数据显示,过量的抑菌成分会破坏手部皮肤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同时可能通过接触食物进入肠道,干扰肠道菌群稳定,增加腹泻、消化不良的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儿童专用洗手液也存在隐患。抽检的8批次儿童洗手液中,3批次检出邻苯二甲酸酯,2批次抑菌成分超标。儿童皮肤娇嫩、代谢功能尚未完善,这些有害物质的危害比成人更大,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呼吸道不适等问题。
二、真实案例:长期用“毒”日用品,全家健康亮红灯
武汉的张女士一家就因长期使用不合格日用品,遭遇了健康危机。2025年上半年,张女士的儿子频繁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幼儿园老师反映孩子上课经常走神、反应迟钝;张女士自己则反复出现皮肤瘙痒、脱皮,丈夫也时常感到乏力、肝区不适。
全家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孩子的血液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超标2倍,张女士夫妻的肝功能指标也出现异常。经过排查,罪魁祸首正是家里常用的一款低价洗衣液和餐具洗涤剂。“这款洗衣液去污强、香味浓,价格比大牌便宜一半,没想到这么害人。”张女士懊悔不已,她表示自己和身边很多朋友都喜欢买低价日用品,从没想过会含有毒成分。
类似的案例并非个例。深圳某医院2025年接诊的皮肤过敏患者中,30%与使用不合格日用品有关;上海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近5年儿童神经发育异常的案例中,有15%的家庭长期使用低价、无合格标识的洗涤剂。医学专家强调,日用品中的有害物质具有“累积性”,短期使用可能无明显不适,但长期接触会持续损伤身体,等到出现症状时,伤害已难以逆转。
三、为何“毒”日用品屡禁不止?3大灰色原因曝光
央视调查发现,日用品市场之所以神经毒素检出率居高不下,背后是生产、销售、监管等多个环节的漏洞:
1. 生产成本低,商家逐利违规添加
邻苯二甲酸酯、荧光增白剂等有害物质,价格低廉且能快速提升产品“效果”——荧光增白剂能让衣物看起来更洁白,邻苯二甲酸酯可增加洗涤剂的延展性和香味持久性,含磷成分能增强去污力。部分小厂家为降低成本、抢占低价市场,不惜违规添加这些有害物质,甚至不按国家标准控制含量。
更隐蔽的是,一些厂家通过“贴牌生产”规避监管,将不合格产品贴上“网红品牌”“小众品牌”的标签,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渠道销售,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
2. 标识不规范,消费者难以辨别
央视记者发现,很多不合格日用品的包装标识存在“猫腻”:要么不标注成分表,要么标注“天然成分”“无磷”“无荧光剂”等虚假信息,甚至伪造检测报告。消费者在购买时,只能通过价格、香味、去污力等表面因素判断,无法知晓产品的真实成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产品虽然标注了成分,但使用专业术语混淆视听,将“邻苯二甲酸酯”标注为“增塑剂”,将“荧光增白剂”标注为“亮白因子”,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识别。
3. 监管难度大,线上销售成“重灾区”
日用品生产企业分散,尤其是小型厂家遍布各地,监管部门难以实现全覆盖;而线上销售的跨区域特性,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央视调查显示,抽检的不合格产品中,70%来自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这些渠道的产品缺乏线下销售的质检环节,部分商家甚至直接从作坊拿货,未经任何检测就上架销售。
此外,有害物质的检测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普通消费者无法自行检测,即便使用后出现不适,也很难举证是产品问题,导致商家有恃无恐。
四、避坑指南:4步教你选到安全日用品,全家远离伤害
面对琳琅满目的日用品,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避开“毒”陷阱?央视联合质检专家、医学专家,总结了4个实用挑选技巧:
1. 看标识:三证齐全是基础
购买时务必查看产品包装上的“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成分表。正规产品的成分表会清晰标注主要成分,无虚假宣传;若产品标注“无磷”“无荧光剂”“无邻苯二甲酸酯”,可要求商家提供相关检测报告,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2. 查品牌:优先选择正规大品牌
尽量选择知名度高、口碑好的正规品牌,这些品牌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不会为短期利益违规添加有害物质。央视抽检结果显示,一线品牌的日用品合格率达98%,而小众品牌、低价品牌的合格率仅为45%。
购买时可通过品牌官网、官方旗舰店等正规渠道,避免在无资质的网店、直播带货中购买低价产品。
3. 辨成分:避开3类高危成分
- 避免购买成分表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磷”“荧光增白剂”“氯己定”“三氯生”等成分的产品;
- 儿童专用日用品应选择“无香精”“无色素”“无防腐剂”的配方,成分越简单越安全;
- 优先选择标注“植物成分”“生物降解”“食品级安全”的产品,这类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更低。
4. 正确使用:减少有害物质接触
- 使用洗涤剂时佩戴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
- 用餐具洗涤剂洗碗后,务必用清水冲洗3遍以上,避免残留;
- 衣物清洗后尽量暴晒,荧光增白剂等有害物质在阳光下会分解,减少残留;
- 若使用后出现皮肤瘙痒、头晕等不适,立即停止使用,并用清水清洗接触部位,症状严重时及时就医。
五、监管加码:不合格日用品将被全面清查
央视曝光后,市场监管总局已启动全国范围内的日用品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排查洗衣液、洗手液、餐具洗涤剂等产品,对不合格产品责令下架召回,对生产企业依法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同时,电商平台也被要求开展自查,下架无资质、标识不规范的产品,建立商家准入和抽检机制。
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若发现不合格日用品,可拨打12315热线投诉举报;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可凭购物凭证向商家索赔,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日用品安全无小事,别让“日常清洁”变成“慢性伤害”
日用品是每天都要接触的东西,其安全直接关系到全家健康。央视曝光的“神经毒素日用品”乱象,给所有消费者敲响了警钟:低价不等于实惠,表面效果不等于安全,购买日用品时,不能只图方便、便宜,更要关注成分和质量。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我们期待不合格日用品能被彻底清出市场,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而作为消费者,更要提高警惕,学会辨别优劣,选择正规、安全的产品,从源头远离“毒”日用品的伤害。
你家里正在使用哪些日用品?是否遇到过使用后皮肤不适、头晕等情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排查身边的安全隐患!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