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扩容,成都高新区的“世界级野心”藏不住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5 01:27 1

摘要:今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正式发布通知,将清水河以南郫都区德源街道辖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的区域交由成都高新区管理(范围如下)。这不是简单的“地盘划转”,而是一次精准的权限移交:规划、教育、科技、财政、土地、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接入高新区

成都发展的“最快火箭”,又完成了一次关键加注。

今年10月11日,成都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新增芯瑞、兴屏2个建制社区!

“新增”二字暗藏玄机。从字面意思来看,它是城市范围的物理扩容;而从事实来说,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城市能级跃升。

今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正式发布通知,将清水河以南郫都区德源街道辖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的区域交由成都高新区管理(范围如下)。这不是简单的“地盘划转”,而是一次精准的权限移交:规划、教育、科技、财政、土地、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接入高新区的“高速网络”。

而此次新增的两个社区,就包含了上述7平方公里以及天瑞、天全社区工作站原服务区域约9平方公里范围。至此,新划入高新西区的原德源约7平方公里区域正式有了明确归属:东南部属于芯瑞社区,西北部属于兴屏社区,并有了更清晰的区域发展定位。

而官方一纸规划背后,其实是高新西区再明显不过的剑指“世界级”野心!

地理扩容背后

是高新西区更大的一盘棋

这是非常关键的7平方公里。

3527亿元。这是2024年高新西区287家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创下的产值。

4360亿元。这是2024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不含双流园区)创下的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1.7%,继续保持全国综保区第一。

高新西区早已是成都GDP的重要顶梁柱。

去年底,《成都高新区(南区、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批。这是成都高新区落实国家“多规合一”重大改革部署,首部实现全域全要素管控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其中,《规划》明确提到,以“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公园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为总体定位的成都高新西区,到2035年,将打造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推动由制造中心向研发中心、科创中心战略转型。

面对更宏大的“世界级”目标,自然需要更广阔的承载空间与更先进的城市规划。

▶▷ 打破“隐形墙”,形成“1+1>2”的效果

实际上,作为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7平方公里与高新西区产业同源、血脉相通,并早已纳入高新西区“势力范围”。在高新西区“双核两片两走廊”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创新极核与服务极核”就坐落于此。

只不过,区域行政主体合法性问题悬而未决,行政管理权属不清,像一道“隐形墙”,制约了该片区资源的高效流动。直到今年4月,该区域正式交由高新区统一管理,“墙”才彻底被拆除。

▶▷ 建制新社区,从物理“划入”到真正“融入”

消除“内耗”,实现“一盘棋”发展,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优势,并推动区域全面升级。其中的关键动作,便是为新接入的“硬件”安装最新的“操作系统”——设立社区,实现从单一的产业区,向产城融合示范区转变。

面积约7.57平方公里的芯瑞社区,将聚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核心领域,已布局约200家企业。未来将从创新治理模式、完善生活配套、优化居住环境、深化产城融合等多维发力,建成宜居宜业、共建共享”的高品质社区。

▲图源@成都高新

面积约8.76平方公里的兴屏社区,则聚集了华为、京东方等企事业单位236家,拥有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产业集群。未来将形成打破地理边界、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契合产业人群“下楼即办公、转角遇生活”的未来产业社区样板。

▲图源@成都高新

▶▷ 加速产城融合,引来人更要留住人

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只有工厂和办公楼,没有烟火气和生活气的区域,是无法留住顶尖人才的。

因此,从龙湖时代天街、龙湖成都蜀新天街、合庆里特色街区等消费场景,到电子科大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西园分校)、电子科大实验中学(尚丰校区)等教育配套,再到有轨电车蓉2号线、地铁6号线等交通出行……高新西区一直在向着它的另一个总体定位前进:公园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

甚至种种迹象来看,地铁12号线(去年底已发布线路可行性研究及勘察设计总承包项目招标公告)规划路线与西段站点设置,应该主要目的就是为高新西区服务,尤其是新接入的7平方公里区域,从而解决6号线遗留的“最后两三公里”痛点。

▲地铁12号线规划示意,图源网络,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文件为准

▲高新西区与地铁6号线位置关系示意

显然,高新西区正在从传统的“产业心脏”向着“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城市生命有机体”跃升,以更坚实的城市基底承载更大的城市抱负。

剑指“世界柔谷”

全球半数IPAD来自“成都高新造”

此番调整,是精修内功;其产业雄心,是向世界亮剑——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其中最闪亮的一张名片,便是「世界柔谷」

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是成都市首个万亿级产业功能区。作为核心区与引领区,高新西区围绕“芯-屏-端-网”四大主导细分领域,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以及网络通信四大产业链,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占据重要一极。

今年世运会,来自京东方的全球最长连续LED巨幕——“天府大屋檐”,点亮了蓉城夜空并惊艳全球,也点亮了成都高新西区建设“世界柔谷”的雄心。

▲“天府之檐”数字屋顶。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而今,“世界柔谷”的愿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数据显示,高新西区新型显示产能规模和配套水平居西部第一,柔性显示领域产能全国第一。目前,全球一半以上iPad都属于“成都高新造”,就说厉不厉害吧!

别急,“好戏”还在后头呢。

2025年5月,作为国内首条、全球首批以及总投资630亿元的四川省最大单体工业项目,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提前4个月启动了工艺设备搬入。项目建成后,将助力成都成为全国最大柔性面板生产基地,推动我国在OLED显示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图源@成都高新

8月,成都拓维高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8.6代线金属掩膜版首件产品成功交付,一举填补国内高世代线金属掩膜版的技术空白,标志着中国OLED产业核心材料自主化迈出关键一步。

▲成都拓维高科光电厂区的效果图

9月底,沃格光电AMOLED显示屏玻璃基光蚀刻精加工项目顺利封顶,将为京东方8.6代AMOLED产线提供高性价比的本地化配套服务,成为成都新型显示产业“建圈强链”的重要支撑。

▲沃格光电AMOLED光蚀刻项目封顶,图源@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

目前这里已聚集新型显示相关企业40余家,形成了从玻璃基板、发光材料到面板制造,再到手机、车载显示等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未来随着第8.6代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预计2027年左右“成都造”柔性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20%,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

要知道,2024年全球新型显示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显示产业产值就达到到约1000亿美元。

而凭借在AMOLED柔性显示、无屏显示等细分领域的全球行业领先地位与中国柔性显示主要研发生产基地的角色占位,高新西区成为具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柔谷”,指日可待。

来源:产业成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