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老了,不怕腿脚慢,不怕耳背眼花,最怕的,是脑子不听使唤。早上刚吃过饭,转眼忘了;熟人名字在嘴边,怎么也想不起来;有时候连回家的路都走错……看着亲人越来越陌生,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无助,才最让人心碎。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老了,不怕腿脚慢,不怕耳背眼花,最怕的,是脑子不听使唤。早上刚吃过饭,转眼忘了;熟人名字在嘴边,怎么也想不起来;有时候连回家的路都走错……看着亲人越来越陌生,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无助,才最让人心碎。
老年痴呆,也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退行性疾病,不仅会把记忆一点点“偷走”,还会让一个人性格大变,情绪失控,甚至生活无法自理。但可怕的不是它来了,而是它悄悄地埋下“祸根”,等你察觉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到底是什么,在一步步把人的脑袋“掏空”?哪些行为,是在为老年痴呆埋雷?
说到这个病,不得不提一个真实的案例。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好友、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被确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这位曾经思维缜密、文笔犀利的作家,晚年时连自己的作品都认不出。有媒体采访他儿子,他说父亲“就像被人换了脑子”。
这不是个例,在我国,约有15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其中800多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病发病前期没啥疼痛感,也不怎么闹腾,但等症状明显时,脑细胞已经损坏严重,无法逆转了。真正的“祸根”,往往藏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
第一件事,长期缺觉。别小看熬夜,脑子最怕的就是不睡觉。你以为你在刷手机,其实脑细胞可能正在“自杀”。
脑部有个“清道夫”系统,叫做脑脊液清除通道,它主要在我们睡觉时清理脑内代谢垃圾,尤其是清除β-淀粉样蛋白,也就是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毒素”。
长期熬夜,清理效率下降,这些蛋白像垃圾堆积在脑细胞周围,时间长了,脑子就“短路”。
有人觉得,年轻时熬熬夜没啥大不了,等上了年纪再补回来就行。但脑细胞不像皮肤,破了还能长回来。成年人脑细胞数量是有限的,死一个少一个。而且,研究发现,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是正常人的两倍以上。
第二件事,高糖饮食,尤其是长期吃过多的精制糖,比如奶茶、蛋糕、白面包、甜饮料。糖是脑子的能量来源,但糖吃多了,就像给发动机加了太多油,不仅不跑快,反而容易“烧坏”。
血糖波动过大,会让胰岛素抵抗加剧,大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影响葡萄糖的有效利用。而脑子一旦“吃不上饭”,神经元就开始慢慢萎缩。更要命的是,高血糖还会促进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加速神经退行性变化。
想象一下,大脑原本像一张细密的蜘蛛网,每条神经元都连得紧密清晰。可高糖饮食久了,网线断裂、节点堵塞,最后整张网瘫痪。
第三件事,长期孤独或情绪压抑。这个听起来有点玄,其实一点不夸张。精神刺激不足,是认知退化的重要诱因。脑子就像肌肉,用则进,不用则退。
你总是一个人闷着,不说话、不交往、不参与活动,大脑的“活跃区域”就会慢慢冷却,甚至“报废”。
有研究发现,情绪压抑的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比乐观者高出60%以上。尤其是退休老人,突然从忙碌的工作节奏中抽离,一下子没了目标,心情低落、生活乏味,时间长了,大脑“闲得发慌”。孤独日久,脑子自己就“关机”了。
说到底,老年痴呆不是“老了自然就会得”的病,而是生活方式一点点推着它走过来的。很多人觉得它离自己很远,觉得是八九十岁才需要担心的事。但其实,大脑的退化从中年就开始了。
有研究显示,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可能在症状出现的20年前就已经开始。也就是说,你今天的一个熬夜、一杯奶茶、一次情绪崩溃,可能就是20年后痴呆的“伏笔”。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延缓它?当然有。但不是等到记忆力下降再补救,而是从现在开始,养脑护脑,不能等。
规律睡眠是第一步。别再觉得“夜深人静最清醒”,那是大脑在哭泣。每晚尽量保证7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前别刷手机,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形成生物钟。
饮食上,尽可能减少高糖、高盐、高油的摄入,多吃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坚果、深海鱼类、全谷物。这些食物有助于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元。脑子喜欢清淡的“营养餐”,不是重口味的“炸弹”。
情绪管理同样重要。别总闷着,脑子也需要“社交”来刺激。找朋友聊聊天,参加社区活动,做做手工、跳跳广场舞,哪怕是养花养狗,哪怕是每天写写日记,让脑子有事干,比什么药都管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动脑子。不是看电视刷短视频那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比如下棋、写字、做填字游戏、学个新技能。
哪怕是记公交路线、研究菜谱,都能让脑神经连接更紧密。
最后别忘了,控制好三高,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个是老年痴呆的“死党”。血管不好,脑供血差,再聪明的脑子也会“断电”。把血压、血糖、血脂管住了,就是给大脑上了“保险”。
很多人怕查,觉得一查就有问题。但真正的可怕,是你都不知道问题在哪。
其实,预防老年痴呆不是靠吃保健品、靠“聪明药”,而是靠生活里的每一个小改变。少熬夜、少吃甜、少独处,多动脑、多交朋友、好好睡觉。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值。因为这不是为了活得久,而是为了活得清醒、活得像自己。
如果有一天你忘了这个世界,至少这个世界不会忘了你曾为自己努力过。
参考文献:
[1]李涛,王芳,张玉兰. 睡眠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4, 44(03): 665-668.
[2]陈红,杨丽,高志刚. 高糖饮食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探讨[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10): 741-745.
[3]王建国,刘洋. 社会孤独与老年认知功能下降关系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2, 36(12): 950-955.
来源:医声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