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湖南省高考仍然实行3+2模式,即总共考5科,每科分数150分,其中语数外三科文理科必考,理科另外还需加考物理和化学,文科加考历史和政治,满分750分。
1999年湖南省高考仍然实行3+2模式,即总共考5科,每科分数150分,其中语数外三科文理科必考,理科另外还需加考物理和化学,文科加考历史和政治,满分750分。
据统计1999年,湖南省的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95632人,其中,少数民族考生占到了总人数的9.1%,具体数量为8692人,此外,体育特长生共有3276人,占报名人数的3.4%。另有800名考生具备绘画特长,占总报名人数的0.8%。当年理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为537分,文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为524分。
1999年,国家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从这一年起,高校持续扩招,湖南省高校在两年内招生多了近5万人。更多的考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当时在浏阳师范(中专)就读的曹霞,毅然放弃了学籍重新读高中,“扩招让我看到了考大学并没有那么难,我要拼一拼。”三年勤学,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凭借大学期间练就的过硬素质,她成为了一名长沙麓山滨江实验中学的教师,圆了多年的梦想。
1999年,来自于株洲二中的许岑科荣获湖南省高考理科状元,也是株洲市第一个高考省状元。以下是他的个人简介:
许岑珂,湖南省株洲市人。1993年到1999年间就读于株洲市第二中学,在贺月莲老师的教导下,他接受了全新的教育。1999年以湖南高考理科第一名进入清华,就读数理基础科学班,曾荣获清华大学物理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叶企孙奖学金,毕业后留学美国,200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起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助理教授。于2011年获美国斯隆研究奖(Sloan Resarch Fellowship Award),并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Oversea Chinese Physics Association)授予的杰出青年研究奖(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 Award);于2012年获Packard科学与工程奖。
这里特别提一下Packard科学和工程奖,它设立于1988年,旨在奖励全美著名大学中最有潜力的年轻教授。基金会为每位获奖者提供87.5万美元研究资金,供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学家开展创新研究。2012年全美共有16人获奖,其中有两位华人,另外一位为耶鲁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樊荣(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许岑珂2012年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early career award,是2019年西蒙斯学者的获奖人。目前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
许岑珂,高中就读于株洲二中,高中时,偶然的一天,班主任贺月莲从许岑珂口中得知他不想上物理课的消息,换做别的班主任,估计是大发雷霆,贺月莲却仔细询问了许岑珂。得知许岑珂是“老师讲的课我都听得懂了,我想自学更难的”,贺月莲干干脆脆放了手,让他自己去学。
“我相信这孩子,他是真的聪明,平常都倒推理科公式看搞错没有,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他。”贺月莲说出了心里话,“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了,其实学生是值得更大的期待的。”
最后,许岑珂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1999年以湖南高考理科第一名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就读数理基础科学班。作为基础科学99级的一员,自小便立下物理学的志向。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四年里,他不断强化这一信念,全力以赴。除了出色完成日常课程,他还主动拓宽知识面,自学了高能物理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以及数学系的众多专业课程,甚至超越了本科范畴。
进入大三后,许岑珂在清华高能物理组开始了深入研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张礼教授的指导下,他参与了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关于BEC的研究项目,展现了他的学术潜力。
大学尚老师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许岑珂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尤其在主干课程中始终位列第一。他以湖南理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但并未止步,反而更加专注于学习方法的探索。他总结出结合自学与课堂听讲的学习策略,得到了学校教务处的认可。他还自学了诸如量子场论、量子规范场论等高难度课程,展现了非凡的学术决心。
王青老师同样赞赏许岑珂,他在理论物理组的学习成绩斐然,已经掌握了研究生课程的核心内容,还深入学习了数学物理的前沿知识。他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出众,积极参与学术讨论,甚至主动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成为理论组中活跃且勤奋的代表。他主持的每周四晚间学术报告和交流活动,以及在《量子场论专题》课程中的主讲,都显示了他作为优秀学生的特质。
2003年7月许岑珂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2003年8月开始在加州大学就读博士。加州大学是美国的一个公立大学,一共由10个分校构成,他就读的是其中建校最早的校,Berkeley分校。Berkeley小城位于北加州,在旧金山东北部。Berkeley和旧金山所在的地区一般叫做“湾区”,这个地区的中心是一个很大的海湾,有很多城市围绕着海湾排列,Berkeley和旧金山隔着海湾相望。
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和中国隔着太平洋,应该是美国本土离亚洲最近的地区了(夏威夷和阿拉斯加除外)。所以湾区是北美很大的多民族移民聚居区,其中华人的比例也比较大,在旧金山有很大的唐人街。湾区的气候非常宜人,是一个冬暖夏凉的地区,在湾区的生活应该说是比较愉快的。湾区同时也是美国的高新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其中的硅谷也是全世界高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
2007年5月,许岑珂获得博士学位,从加州大学毕业。2007年7月开始,他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哈佛大学在美国东海岸的城市波士顿,Boston位于美国的麻省,这是美国最早的十三个州之一。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整体气氛和加州很不一样,加州是美国在19世纪西部大开发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和西部的学校相比,哈佛大学有着庞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治学院、商学院(这些也是哈佛大学最闻名于世的学院)。而湾区附近的学校,比方说Berkeley和Stanford,因为紧靠着高新技术地区,这些学校更重视工科和理科。
2009年7月,他开始担任加州大学的助理教授,当时所在的学校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但他推迟了上岗一年,他在哈佛大学一直待到2010年6月,主要原因是他和爱人考虑在正式当教授之前生个孩子,他们的孩子于2010年2月诞生于Boston。
曾经有记者问他湖南省理科状元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
许岑珂回答说:省理科状元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也就是一个经历而已,并不意味着更多。高考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比较残酷,我说高考残酷并不仅仅因为竞争激烈,更重要的原因是每个考生都要花上将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准备高考,在这一年之中除了准备高考几乎什么都不能做。大好的青春年华花在紧张而重复的事情上,实在非常可惜。但是,目前的中国也没有更加公平有效的选拔方式,所以高考还是只能继续下去。
以下是曾经有记者对他的采访记录。
记:你目前从事什么工作,这是你一直以来的兴趣吗?
许:我目前在大学从事理论物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应该说我从小对自然科学就有兴趣。在我小时候,对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远不如现在方便,但印象中,全社会有一种对自然科学的热情,当时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对于自然科学的作用显然过于夸张了,但是体现了社会对自然科学的尊敬和认可。
那年代科学读物并不多,我经常看的是1980年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也认为那是一套非常好的科普读物,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与时俱进地再版。上中学后,我很爱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这套丛书大多数是翻译的国外科普读物。
另外,我的母校二中对于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培养非常好。上学时,物理、生物、化学教科书上几乎所有的实验我们都自己做了。当时我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特殊,等到了清华我才发现,全国能有条件让学生做那么多实验的中学真是凤毛麟角。高中时,学校还有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允许学生在化学实验室随意做实验。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今天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兴趣小组就是对学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难得。
记:你的学习好,是否如其他人说的,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许:首先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多聪明(这是真心话,不是假谦虚),我只是专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上学的时候的确喜欢数理化,所以就花很多时间学数理化,我中学阶段一直偏科很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是一个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后来我喜欢科研,于是就专心做科研,我觉得,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很幸运的。
另外,兴趣无所谓高低贵贱,当然前提是不影响他人的利益,喜欢做科研和喜欢唱歌的性质是一样的,只要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幸运的。
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和我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我父亲是学工科出身,他虽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工程师,但他让我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他也应该是我对科学的启蒙老师。我父亲是我最为尊重的人,遗憾的是他去世得实在太早(他病逝于2005年10月,当时才55岁)。我小时候并不完全理解我的父亲,等我理解他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
记:在你求学经历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许:刚到美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觉得困难重重。在经济上大家不会有什么困难,在美国读博士的同学一般都有美国大学发的全额奖学金,生活是完全够用的。美国法律规定,在毕业之前,除非向学校申请许可,否则国际留学生在读期间是不允许在美国工作的。而从学校申请工作许可,也只能申请和自己读书的内容相关的工作,所以完全不存在电视上看到的留学生在美国一边读书一边刷盘子的情况。
虽然说经济上还可以,但是因为举目无亲,身边的一切都很陌生,连买日用品都不知道去哪里,所以刚到美国的留学生在生活上的困难还是不小。好在中国人在海外有各种各样的团体来帮助大家,比方说学校的中国学生会就给新生巨大的帮助。从到机场接新生,到安排临时住所,还有购买日用品,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几乎所有中国学生后来也都会保持与中国学生会的联系,并且也会无私帮助以后的新生。
在海外每个留学生都会面临想家,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想家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虽然,这个年代通讯已经比过去要发达得多,从美国打电话回国,如果用专门的电话卡,一分钟才3美分左右;但电话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很多时候大家还是会有很强烈的孤独寂寞。但不管多想家,为了理想和未来,还是要坚持到底。我一直觉得,共患难是最能让人产生真感情的。我和一同出国的同学们,一起经历了想家,一起经历了孤独,一起过惨淡的春节,所以我们这些同学之间的感情非常好。
出国以后的独立生活对于很多留学生都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像我这样从学校本科毕业马上出国的学生,在国内基本上没有独立做饭的经历,所以大家的厨艺都是从零开始练习。我还记得在国外的第一个月,基本上就是做没有任何调料的炖鸡腿(鸡腿是美国最廉价的食物),后来在对鸡腿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开始尝试着做别的。这么些年过去了,一起出国的同学有很多已经会做非常地道的川菜、粤菜,甚至是很标准的西餐甜点。
记:你觉得科研工作者跟其他人有不同吗?
许:影视作品中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往往是不修边幅,而且桀骜不驯,这些形象都太夸张了。做科研的人看问题会更加理智一些,因为科研工作本身要求人客观、公正、严谨、执着,除此之外,科研工作者也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
生活在海外,祖国发生的一切都让我们很关注。中国这几年在科学方面的进步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更让我们刮目相看甚至欢欣鼓舞。如今,北京是全世界学术活动最活跃的城市,每年夏天都有大批的科研工作者云集北京,这时候,我也会回国一段时间参加学术活动,给国内的研究生讲一些课。我相信世界科学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国。中国人的确比一般的西方人更加刻苦用功,更加坚韧不拔,中国的科学事业是大有希望的。
如今的许岑珂已经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物理系教授,2018年,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是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成立的20周年,也是清华学堂物理班成立的10周年,当时许岑珂以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副教授的身份参加了此次会议,清华大学将他列为1999级基科班17位杰出校友之一。
如今网上能查到最新动态是2022年他专访物理大师徐一鸿的报道,随后没看到最新动态。
如今的许岑珂一直是株洲二中贺月莲老师的得意门生,如今的贺老师已经是正高级教师,据2025年3月的一篇报道,贺月莲说许岑珂曾给她发过消息,内容如下“飞来飞去好忙,没能来看看老师真遗憾,哪天一定要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来看看老师。”收到这条带点孩子气的消息,贺月莲不禁莞尔,这只是她和许岑珂长久联络中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但对于这个得意门生,她始终是倍感自豪。
“他那时候偏科太厉害,语文只有90多分,一笔字写得让物理老师打回来重写。”贺月莲忍不住说起学生过去的糗事,那时候的许岑珂,还不是现在闻名遐迩的密歇根大学教授,而是排名在十几号的学生,但说起他,贺月莲却佩服不已,“这孩子实在是非常有毅力和自制力。”
来源:往事随风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