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已成为影响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超 18 亿人生活在洪水高风险区域,而中国作为受洪水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承担了全球 21% 的重大洪水事件、33% 的洪水经济损失,还面临着 22% 的全球
01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已成为影响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超 18 亿人生活在洪水高风险区域,而中国作为受洪水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承担了全球 21% 的重大洪水事件、33% 的洪水经济损失,还面临着 22% 的全球洪水暴露人口压力。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家庭而言,住房是最核心的资产——住宅物业占家庭总资产比重超60%,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经济安全与民生福祉。然而,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发达国家洪水对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影响,却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内部 “风险暴露异质性” 带来的差异化效应:同一城市内,低海拔区域与高海拔区域的住房市场,在洪水冲击下是否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反应?这种差异又会如何影响居民福利与政策制定?
本文作者通过整合中国121个城市的住房交易数据、高精度地理环境信息与洪水灾害统计,首次揭示了洪水冲击下中国住房市场的 “内部分化” 机制,为理解气候风险对资产市场的微观影响提供了全新视角。作者发现:洪水冲击下住房市场呈显著 “海拔分化”:低海拔区域房价跌 6.9%、交易量降 12.5%,高海拔区域房价涨 8.1%、交易量稳定;此分化源于买家向安全区转移、卖家行为两极化(低海拔抛房、高海拔惜售)。洪水还引发溢出效应,且导致的住房市场福利损失是直接损失的18倍,95% 由买家承担,而防洪问责、海绵城市等政策可缓解冲击。
背景
02
为何聚焦中国住房市场的 “风险异质性”? 中国的住房市场与洪水风险特征,使其成为研究该问题的理想场景,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高风险与高资产依赖叠加 。中国年均洪水经济损失达 270 亿美元,占全国灾害损失的 50% 以上;同时,房地产占家庭资产比重超 60%,是居民财富的核心载体,洪水对住房市场的冲击会直接转化为家庭财富波动。
第二,显著的城市内部地形差异 。 中国超 50% 的城市地形起伏度超过 100 米。同一行政区内,低海拔区域的洪水淹没风险可能是高海拔区域的数倍。这种微观地理差异,为识别 “风险暴露异质性” 的影响提供了天然条件。
第三,房地产市场结构的独特性 。中国二手房市场占比逐年提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二手房交易占比已超 60%。与受政策调控较严的新房市场不同,二手房价格更能反映市场供需的真实反应,是观察洪水冲击的 “理想窗口”。
03 数据
住房交易数据 :涵盖2013-2021年中国121个城市的400多万套二手房交易记录,包括成交价格、面积、挂牌时间、小区位置等微观信息,可精确到小区-月份层面。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洪水高发区与非洪水区的住房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如洪水高发区的每平米房价均值为2.08万元,显著低于非洪水区的3.56万元,这也印证了风险差异对资产价格的潜在影响。
洪水灾害数据 :来自中国股票市场与会计研究数据库(CSMAR),记录了 2014-2020年每起洪水的发生时间、影响区县及直接经济损失,并通过卫星影像与权威媒体报道交叉验证,确保灾害范围的准确性。
地理环境数据 :采用NASA 30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 V3),计算每个住宅小区在其所在区县内的 “相对海拔”(即该小区海拔在区县内的分位数),以此衡量洪水风险暴露程度 —— 相对海拔越低,洪水淹没风险越高。
实证结果
04
4.1 计量模型
为了因果识别洪水冲击对住房市场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团队采用了 “三重交互堆叠事件设计”(stacked triple-interaction design),具体如下:
其中,i,j,d,t分别代表事件数据集、住宅小区、区县与年月;Y为小区平均每平米房价;Treat*Post虚拟变量,受洪水影响的区县在洪水后的时期等于1;Q为小区在区县内的海拔分位数(q=1,2,3,4);W为区县层面气象地理变量;Z为小区特征变量。
4.2 基准结果
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在洪水影响的区县内,住房价格呈现显著的 “海拔梯度差异”,颠覆了 “洪水仅导致房价整体下跌” 的传统认知:
在低海拔区域:洪水后房价显著下跌 6.9%,主要因洪水直接淹没导致资产贬值,买家风险预期上升,愿意支付的价格降低。
在高海拔区域:洪水后房价显著上涨8.1%,原因是风险厌恶型买家将需求转移至 “安全区域”,推高了高海拔住房的 “安全溢价”。
在整体市场:由于高低海拔区域的价格变动相互抵消,洪水对区县整体房价的平均影响接近零,这也解释了为何以往研究容易忽视 “内部分化”。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洪水对二手房交易量的影响,发现低海拔萎缩,高海拔稳定,进一步印证了市场的 “选择性调整”。整体而言,洪水后区县月均交易量下降 6.8%;分海拔分位数看,低海拔区域下降 12.5%;2 分位数区域下降 11.2%;而 3-4 分位数区域的交易量变化不显著。
4.3 机制分析
这种分化源于供需两端的协同调整,形成了清晰的 “空间排序” 机制:
需求端:买家向安全区域转移。洪水后,低海拔区域的线上看房量下降 9.3%、线下带看量下降 5.5%;而高海拔区域的线上看房量上升 8.7%、线下带看量上升 7.4%,表明买家主动规避高风险区域。
供给端:卖家行为的 “两极分化”。低海拔区域的房源挂牌量增加 19.9%;高海拔区域的房源挂牌量减少 30.5%,挂牌价上涨 10.1%,远超成交价 8.1% 的涨幅,体现卖家对 “安全溢价” 的预期。
4.4 进一步分析
研究并未止步于市场反应,还进一步探讨了洪水冲击的溢出效应与福利损失。作者发现,洪水冲击导致的需求转移,会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仅发生在 “从未洪水的区域”。另外,研究发现洪水对住房市场的福利影响远超直接经济损失:洪水导致的住房市场福利损失是洪水直接经济损失的18倍。并且,福利损失的95%由买家承担。
4.5 如何缓解洪水对住房市场的冲击?
研究还评估了三类政府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应对气候风险提供了实证依据:防洪问责制、海绵城市试点、灾害保险制度。研究发现,这些政策都显著降低了居民的灾后损失预期。
05 结论
本文的核心贡献在于,首次揭示了洪水冲击下住房市场的 “内部分化” 机制:风险暴露的异质性(相对海拔)导致房价、交易量、供需行为呈现 “冰火两重天”,而这种分化带来的福利损失远大于洪水直接破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研究的启示尤为重要:在防洪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策不应仅关注整体市场稳定,更需针对低海拔高风险区域”制定精准措施——如强制洪水风险披露、为低收入买家提供购房补贴、完善灾害保险制度等,以减少风险对弱势群体的冲击。
来源:古畔听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