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的虎跑寺中有个李叔同纪念馆,里面介绍了很多关于李叔同的故事。只是,那大多是他成年之后,尤其是出家以后的事情,读罢有管中窥豹之嫌。今日瞻观李叔同故居,有幸得之全貌,心中甚为高兴。
杭州的虎跑寺中有个李叔同纪念馆,里面介绍了很多关于李叔同的故事。只是,那大多是他成年之后,尤其是出家以后的事情,读罢有管中窥豹之嫌。今日瞻观李叔同故居,有幸得之全貌,心中甚为高兴。
正如故居保安所言,李叔同“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人”,他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自少就与诸名家研习文章诗词、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弱冠即名震海内,后游学日本,开中国近代美术、音乐、戏剧创作之先河,归国则致力传播文艺新知,倡导美学育人。
走进故居大院,第一眼看见的是李叔同雕像亭,然后是“进士第”。
它是悬挂于李叔同故居门楼上的一块牌匾,记载了李氏家族曾经拥有过的显赫地位和富贵荣耀。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字筱楼)系同治四年(1865)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李叔同3岁时,李世珍举家搬迁至此,并在宅院的门楼上悬挂了这块"进士第"牌匾。
“桐达银号”同样位于李叔同故居的前院。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晚年经营盐业和钱庄生意,跻身于津门富商之列。这为李家的诸多善举及李叔同的启蒙教育、艺术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受金融风潮的影响,李家银号于1911年左右破产。它的兴衰成为早期天津金融业的缩影。
天津,是李叔同生命的起点。
1880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三岔河口以东陆家胡同,取名文涛,幼名成蹊,字叔同。
此为李叔同四岁留影
天津是一座中西文化交汇、开中国近代文明风气之先的城市,不仅涵育了李叔同非凡的生命,奠定了他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厚植了他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同时也赋予其宽广而独特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魄。
明清两代,漕运和盐业的发展,造就了天津的商业贸易和城市的繁荣。
清道光年间刊行的《津门保甲图说》描绘了当时天津城东门外海河两岸盐漕毕集、商贾辐辏的繁华景象,而这一地区也正是李氏家族在津的"发祥地"。
李氏家族世居天津,李叔同的父亲为学为善,因经营盐业、钱庄致富,同时积极从事地方慈善事业,以善行义举著称乡里。优渥的家境和良好的门风为李叔同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李家先人曾与雍正时期天津文人周焯的后人联姻。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在同治四年(1865)考中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卸任后回乡经营盐业和钱庄,先后参与创办备济社、牛痘局、恤嫠会等慈善机构,兴办义学。
李氏家族崇尚为善最乐,惜福节俭。李家的堂号为"存朴堂",被天津人称为"存朴堂李筱楼家"。李叔同青少年时光在这里度过,淳朴的家风对他的影响极其深远。
李叔同自幼勤勉聪慧,在接受科举教育的同时,醉心于传统艺术的研习。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其得与众多津门名流交游往还,博采众长,为日后取得卓越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少年时期的李叔同,对书法、篆刻、绘画以及金石收藏等无不精研,同时又与天津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多有往来,结交了一批良师益友,开拓眼界,汲取营养。
那时,天津有个辅仁书院(后名"天河师范学堂""直隶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堂"),位于老城西北角。1895年,李叔同在此学习八股制艺,成绩名列前茅。
李叔同饱读经史诗文,学有根底,才气纵横。他写文章时文思涌动,因纸短文长,在每个格里写两个字,博得"李双行"、“辅仁双行李”之美称。
1897年,李叔同在母亲的安排下娶天津茶商的女儿俞氏为妻。
1911年,李叔同为母校直隶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创作了校歌。
李叔同素爱苏轼的诗风书体,早年曾作诗词《咏山茶花》:“瑟瑟寒风剪剪催,几枝花放水云隈。淡妆写出无双品,芳信传来第二回。春色鲜鲜胜似锦,粉痕艳艳瘦于梅。本来桃李羞同调,故向百花头上开。”
在这首诗后的自注中,李叔同完整抄录并由衷地表达了对日本汉诗人山根立庵同名作的赞赏。
根立庵的《咏山茶花》是这样的:“前身尝住建溪滨,国色由来幽意贫。淩雪知非青女匹,耐寒或与水仙亲。丰腴坡老诗中相,明艳涪翁赋里人。莫被渡江梅柳妒,群芳凋日早回春。”
确实,山根立庵在这首《咏山茶花》中运用了不少中国典故来描绘山茶花的特质,可见他是个中国通。
来源:读经典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