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肾脏病(CKD):高钾血症与肾性贫血治疗革新并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08:15 1

摘要:我国慢性肾脏病(CKD)负担沉重,透析患者总数已逾118万。在2025年CCSN与EDTA-ERA大会上,高钾血症与肾性贫血作为两大核心合并症,其诊疗现状的严峻性与新型治疗策略的突破性成果共同构成了临床实践的焦点。从环硅酸锆钠为高钾管理带来的范式转变,到HIF

摘要

我国慢性肾脏病(CKD)负担沉重,透析患者总数已逾118万。在2025年CCSN与EDTA-ERA大会上,高钾血症与肾性贫血作为两大核心合并症,其诊疗现状的严峻性与新型治疗策略的突破性成果共同构成了临床实践的焦点。从环硅酸锆钠为高钾管理带来的范式转变,到HIF- PHI在肾性贫血中展现的多重获益,CKD合并症的精准化、全周期管理路径正愈发清晰。

第一部分:中国CKD合并症管理现状——挑战与政策驱动并存

中国CKD患者不仅基数庞大,其合并症负担与医疗资源消耗亦十分显著。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在透患者总数已突破118.3万(血液透析102.7万、腹膜透析15.6万),这一数字凸显了疾病管理的紧迫性。

1.1 高钾血症:监测滞后与治疗不足

基于全国血液净化病历登记系统(CNRDS)的专项调研揭示了三大痛点:

发生率高:血透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达14.4%,在死亡病例中,47.1%并发高钾血症,直接关联预后。

监测不足:44.2% 的透析单位血钾检测频率仅为每3个月1次,难以实现早期预警。

干预缺失:降钾治疗(包括利尿剂、口服钾离子结合剂等)率不足10%,长期管理机制存在巨大缺口。

1.2 肾性贫血:成效显著但优化空间广

肾性贫血管理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深层问题依然存在:

透析患者血红蛋白(Hb)控制率(>110g/L)从2011年的26.5%提升至2024年的51.1%。

然而,2023年数据显示,仅30% 患者完成4次血常规检测,26%完成2次以上铁代谢指标检测。同时,透析充分性Kt/V达标率仅为63.7%,提示检测规范性与治疗质量仍需全面提升。

1.3 国家政策强力引导

面对上述现状,国家卫生健康委系统性推进CKD合并症管理:

2021年起,"提高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连续5年列为国家重点改进目标。

2024年,新增"提高透析患者血磷管理控制率"。

2025年,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透析血钾管理工作,形成对CKD主要并发症的管理全覆盖。

第二部分:高钾血症——从认知差距到长期管理策略的建立

2.1 诊疗现状的核心痛点

多项研究揭示了从认知到实践的差距:

HK-QIP研究对149名医生的调研显示,仅56.5%的医生认可血钾>5.0 mmol/L作为高钾血症的诊断标准。

当RAASi治疗导致血钾处于5.5-5.9 mmol/L时,超过50% 的医生选择减停这一心肾保护的核心药物,这与KDIGO 2024指南“优先联合降钾药物而非减停RAASi”的推荐存在显著差距。

iCaReMe China-CKD队列亚组分析证实,CKD合并高钾血症患者整体治疗率不足30%。

CNRDS横断面调研(覆盖2791家血透单位)显示,口服钾离子结合剂使用率仅7.1%,且超半数患者用药天数

2.2 流行病学与预后数据强化干预必要性

一项覆盖73,730例患者的国内回顾性队列研究证实,即使血钾处于5.0-5.5 mmol/L的轻度升高范围,患者死亡风险也显著增加,风险比(HR)高达2.39(95%CI: 2.20-2.58)。

ZORA China研究(纳入超5万例患者)显示,使用RAASi的CKD患者12个月高钾患病率显著更高,且基线使用RAASi的高钾患者,12个月复发风险达48.3%,并随CKD分期加重而升高(3期:41.5%;4期:55.5%;5期:62.4%)。

2.3 新型钾离子结合剂破解临床困境

环硅酸锆钠的系列研究为长期管理提供了关键工具:

ZS005研究(3期临床):长期治疗1年,血清钾较基线显著降低0.8-1.0 mmol/L (P

HARMONIZE Asia研究(中国35个中心):在开放标签期,患者血钾从5.85 mmol/L降至 4.74 mmol/L,降幅达1.11 mmol/L (P

瑞典真实世界研究(DEMONSTRATE) 提供实践佐证:使用钾离子结合剂的患者,在180天内维持RAASi治疗的比例更高(75% vs. 停/减量组的26%),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及全因死亡率更低。

2.4 指南共识的演进

《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2020)》已明确,血钾>5.0 mmol/L即可诊断高钾血症,并建议CKD 3期及以上患者为保障最大生存获益,应尽量避免RAASi停用/减量。

第三部分:肾性贫血——HIF-PHI引领的第三次治疗革命

3.1 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一项覆盖亚洲十国的荟萃分析显示,CKD患者贫血总体患病率为42%,终末期肾脏病(ESRD)阶段可高达80%,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远期预后。

3.2 罗沙司他:中国证据夯实治疗基石

ROXASTAR研究(中国IV期):纳入超2000例患者(HD 851例,PD 676例,NDD 494例),证实罗沙司他可有效提升并长期维持Hb水平。在第12-52周,每次访视时平均Hb均稳定在110-115 g/L区间,在第24-52周期间,Hb >100 g/L的患者比例超过85%,且长达52周随访未发现超预期不良事件。

二次分析深入个体化治疗:

针对基线Hb水平:无论患者基线Hb≥90 g/L或

针对铁代谢状态:无论在铁充足、绝对缺铁还是非绝对缺铁状态下,该药物均能有效提升Hb,并同步改善铁代谢指标(如提升血清铁、总铁结合力与转铁蛋白饱和度)。

3.3 特殊人群与心血管安全性验证

湘雅研究:针对89例CKD合并糖尿病肾病的贫血患者,罗沙司他治疗24周后,平均Hb从基线的88.0 g/L显著提升至112.3 g/L (P

心血管安全性:基于HIF-PHI全球Ⅲ期试验的预设事后分析采用Win-Ratio方法显示,伐达度司他在透析依赖CKD贫血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上非劣于达依泊汀α(Win Ratio: 0.93; 95% CI: 0.79-1.08),该结论在各亚组中保持一致。

总结与展望

当前,中国CKD合并症管理正处于一个从“知晓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转型期。高钾血症的管理,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以新型钾离子结合剂为核心的主动长期控制;肾性贫血的治疗,则因HIF-PHI的出现而进入了兼顾疗效、铁代谢与生活质量的新阶段。

未来,临床实践需紧密依托国家政策指引,将精准监测(如高钾高危人群定期监测、贫血铁代谢动态评估)与个体化治疗(如合理应用新型药物,保护RAASi治疗,优化HIF-PHI方案)深度融合,最终推动CKD合并症实现全周期管理,切实改善中国CKD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远期预后。

内容来源说明:

本文中引用的流行病学数据、临床研究结果与专家观点,主要整理自2025年CCSN(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学术年会)及2025年EDTA-ERA(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欧洲肾脏协会)大会发布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报告。具体包括:

1. 全国血液净化病历登记系统(CNRDS)专项调研数据**:涉及中国透析患者人口、高钾血症管理现状及肾性贫血检测率等。

2. HK-QIP研究(高钾血症质量提升研究):关于中国医生对高钾血症诊断标准及RAASi管理观念的调研。

3. iCaReMe China-CKD队列研究:关于中国CKD患者高钾血症治疗率的现实世界数据。

4. ZORA China研究:关于中国CKD患者高钾血症患病率与复发风险的大型观察性研究。

5. ZS-005研究、HARMONIZE Asia研究:关于环硅酸锆钠疗效与安全性的3期临床试验。

6. 瑞典DEMONSTRATE真实世界研究:关于钾离子结合剂对RAASi维持及临床结局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7. ROXASTAR研究及其二次分析:关于罗沙司他在中国CKD贫血患者中疗效与安全性的IV期前瞻性队列研究。

8. 湘雅研究:关于罗沙司他在糖尿病肾病合并贫血患者中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9. HIF-PHI全球Ⅲ期试验事后分析:关于伐达度司他心血管安全性的研究。

10. 《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血钾管理实践专家共识(2020)》及KDIGO 2024临床实践指南。

11.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相关政策性文件。

来源:战肾ig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