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说的都围绕这个事儿展开:为什么古人能在沙漠里堆出这么一座巨物,学界到今天还说不清楚;现实里,很多复原试验告诉我们的答案并不乐观。先把时间线和关键材料摆清楚——2000年,在红海沿岸、瓦迪阿嘉夫港口附近,英国考古队在潮湿一点的地带翻出了一捆莎草纸,研究界给
复原实验没能靠人力把胡夫金字塔造出来,现场试验者最后承认:只有借助现代起重设备,才能搭起那种方尖的模
接下来说的都围绕这个事儿展开:为什么古人能在沙漠里堆出这么一座巨物,学界到今天还说不清楚;现实里,很多复原试验告诉我们的答案并不乐观。先把时间线和关键材料摆清楚——2000年,在红海沿岸、瓦迪阿嘉夫港口附近,英国考古队在潮湿一点的地带翻出了一捆莎草纸,研究界给它起了名字,叫“梅勒日记”。这东西大概有四千五百年史了,保存得出奇的完整,出土时有人把它摊在露天就翻看,这点就让学者们直皱眉头:能看见原件真是幸运,但暴露环境也让后续研究多了不确定。
日记作者自称梅勒,号称是个包工头,手下有四十来号人。日记里写得很具体:石料从图拉采石场搞来,靠水路把石头运到工地,单程一百多公里,一船一次大概送三十块石头,每块二到三吨,十天左右来回一趟。施工记载也挺直白,主要是堆斜坡,把石块沿着斜坡推上去,再逐层堆砌。听上去逻辑顺,这也是教科书里常见的解释,但走下细节就不是那么顺溜了。
细节里藏问题。第一点,沙子这种地基遇到重压就会塌陷,斜坡长期承受数吨石块,人推着人拉着,坡体会变形、下沉,工程稳定性堪忧。第二点,要让普通人推动这种重量的石块,坡度必须很缓,坡就得做得很大。按几何算下来,这些坡体的体积在很多方案里会远远超过金字塔本身,造坡的工作量差不多把人累断。第三点是真人复原给出的冷水:几个团队在微缩或放大模型上试了,徒手搭斜坡搬运屡屡失败,不得不动用现代起重设备才能把东西送上去。也就是说,纸面上的方案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不小的落差。
有人提出用圆木或滚轮,这个想法在平整硬质地面上可行。问题是,埃及的沙漠和坡面并非铺着柏油,圆木在软沙上会陷、会打滑,轨道要保持平直得花大量人工与物资来维护。再考虑到四千五百年前的产能,想要大批量做出能承重十几吨的滚轮或轨道,至少现在没有实物证据支持。换成另一种思路,有学者把目光投向水力。近年有个古技术研究机构Paleotechnic,负责人泽维尔·朗德罗等人提出,某些金字塔可能内部有竖井能灌水,借助浮力把石块先抬到金字塔里层。这办法解释了阶梯金字塔(左塞尔)内的一些结构,工程上也能看见可行点。但把这种办法套到胡夫金字塔上就不太搭:胡夫是光滑斜面、实体堆砌为主,水力能把石头升到中层,想继续往上搬就缺少明确的机械或工法支持。重要的一点是,这套水力方案还没被现实复原广泛验证。
还有人从古起重设备找可能。古罗马的文献和浮雕里确实描绘过桅杆、滑轮、绞盘的构造,维特鲁维乌斯的手稿也记载过类似技术。把时间拉回去推测,古埃及是否拥有雏形的吊装装置,这不是完全没可能。不过,从“可能”到“可证”之间有几个门槛没跨过去:一是目前埃及出土的起重机实体或夹具证据稀少;二是古罗马的吊装能力不能随便往前推到每个早期文明上去当解释;三是要夹举几吨、十几吨的石块,夹具强度、受力分配、稳定措施都得有确切的工程论证,而现存资料难以填上这些空白。更关键的,梅勒的日记里写的是斜坡运输,没直接说到什么大型起重机,所以起重机假说在解释日记时也留出空位。
为了让读者有个更直观的对比,学界常拿历史上其他时代的大件运输来说事儿。举个例子,是明朝朱棣时期把一块二三百吨的巨石从工地搬到北京的事。做法有点出乎意料:沿路每隔一里挖口小井,冬天洒水让地面结冰,然后靠冰面滚动,前后折腾了三个月才办成。这件事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古人确实有创造性办法来搬运极重物;二是时间、地理、技术和后勤配备都非常关键,几百年后的中国和四千五百年前的埃及不能简单类比。
回到梅勒日记本身——它的细节之处很吸引人,写了船只、工人分工、石料规格、堆坡做法等等。看完的人会下意识想到两种可能:要么当时的古埃及工程技术超出我们想象;要么我们现有的工程想象力还不够。学者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日记里有些段落用词、记录方式不完全一致,像是不同风格或不同记录标准并行。有人猜测作者在记这些事时,也许为了以后读者容易理解或者为不同受众记录过不同版本。具体真相还在核对中,文字学、材料学都在参与辨认文字、墨迹和纸片的年代与来源。
把这些事实摆在一块儿,你能看到学界当前的两难:文字资料给出的是一条很清晰的运输线路和劳动力组织图,但从物理可操作性来看,单靠斜坡与人数,剩下的数学和力学问题并不容易自洽。实地试验往往像是在裸泳——理论好看,真做起来就冷飕飕。试验者承认,只有现代起重设备能保证搭起那种“方尖”的模型,这个承认本身就说明了现有复原方法的局限。
从研究角度出发,这也促使人往两个方向想:要么在考古发掘中找到更明确的器械证据,要么在工程上提出一套既能对得上日记记载,又能在现实中操作得通的施工方案。再有一种声音是,既不要把古人技术拔高到神话,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复原失败就断言他们不可能做到。每一次对梅勒日记的仔细研读,都会把这个问题拉近一点,但离完全复原或定论,还有不少功夫要做。
来源:在溪边逍遥摸鱼的钓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