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商行压缩员工成本,半年减员370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14:47 1

摘要:”广州农商行一位客户经理把1.4万元过节费原路转回工资卡时,顺手把这句话发进朋友圈,十分钟内收获两百个赞——全是自家同事。

“钱已经花出去,又要退回来,这跟把咽下去的饭吐出来有什么区别?

”广州农商行一位客户经理把1.4万元过节费原路转回工资卡时,顺手把这句话发进朋友圈,十分钟内收获两百个赞——全是自家同事。

2022年到2024年,银行连发三年“过节费”,平均每人1.4万元;2025年7月,总行一纸通知:全部退回,否则“从绩效里分批扣”。

员工炸了锅,仲裁、热搜、监管调查一条龙,剧情比电视剧还密。

很多人把这事当“银行抠门”的八卦,其实真正的戏眼在后台:一张122亿元的不良资产清单、一条连续三年下滑的收入曲线、一份悄悄缩减的编制表。

过节费只是冰山露出海面那尖尖角,海水下面才是船体裂缝。

先算一笔小账,再看一笔大账。

小账:1.4万元×1.3万名员工≈1.8亿元,相当于广州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的12%。

大账:同期银行要处置122亿元不良资产,按回收率30%估算,净窟窿85亿元。

小账只占大账的2%,但小账是现金,大账是账面,现金永远比账面疼。

为什么偏偏盯上过节费?

因为“福利”在财务口径里属于“可控费用”,砍起来不触动监管红线,也不像裁员那样需要提前30天公示。

说白了,就是最快能“抠”出现金的地方。

不良资产像发霉面包,越放越绿。

广州农商行把122亿元债权挂到产权交易所,行业集中度高得吓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8.78%,房地产20.5%。

这两个行业近两年什么光景,懂的都懂。

面包发霉,银行只能降价卖,卖价越低,利润越薄,于是出现“营业收入增9%,净利润却跌11%”的怪象——赚的是假钱,亏的是真钱。

收入下滑像滑梯,一旦坐上去很难半路停。

2021年到2024年,营收从234亿元滑到158亿元,平均每年掉10%。

同期员工人数从1.42万减到1.3万,人少了,钱还是不够花,于是“砍福利”成了最后的手刹。

监管也添了一把火。

广东监管局初步结论:广州农商行过节费“超出行业标准”。

同业平均3000—5000元/年,它发1.4万元,高出两倍。

监管没说“违规”,但一句“超标”足够让审计部连夜写通报。

银行最怕的不是罚款,而是被监管“盯梢”,后续每一笔福利都得报批,等于给费用上了紧箍。

员工士气像气球,扎一针就泄。

客户经理最怕的不是退钱,而是“秋后算账”的预期:今天能要回过节费,明天会不会追讨五年前的防暑降温费?

人心一散,队伍就难带。

上半年贷款余额已经下滑0.4%,再叠加士气低谷,明年开门红谁来冲业绩?

声誉风险像墨水,一滴就能染黑一桶水。

社交媒体把“退钱”截成十秒短视频,配文“银行让员工白打三年工”,播放量过亿。

真相复杂,情绪简单,吃瓜群众才不管122亿元不良资产,他们只记得“银行连过节费都要抢回去”。

品牌受损,存款搬家,负债端成本上升,利润表更难看,负循环就此闭环。

怎么办?

短期看,劳动仲裁8月开庭,如果裁决“退款条款无效”,银行得自己吞回1.8亿元,利润表立刻失血;如果裁决“退款有效”,士气失血。

无论输赢,都提醒所有城商行:福利不是“想发就发”,必须提前写进薪酬方案,经过职代会、监管备案,留好“逃生通道”。

中期看,122亿元不良资产处置节奏是关键。

发霉面包要么一次性扔掉,要么切成小片折价卖,拖得越久,毒素越往中心渗。

广州农商行已把首批30亿元资产包定价降到本金的四成,买方是地方AMC,算是“断臂”第一步。

长期看,收入结构必须换引擎。

对公地产贷款失速,就把信贷资源转向普惠小微、零售消费、绿色技改。

息差收窄,就做大中间业务:交易银行、财富管理、托管外包。

一句话,把“吃息差”改成“吃服务”,才能把营收曲线重新拉上去。

写在最后。

过节费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不少区域性银行的共同困境:资产质量恶化—利润下滑—费用压缩—士气受挫—业务更难做。

镜子不照,裂缝只是裂缝;镜子一照,裂缝就成了峡谷。

退1.4万元是小事,让1.3万名员工相信“裂缝能补好”才是大事。

银行不是印钞机,而是信用机器,信用一旦漏风,比坏账更难修。

下一次再发过节费,最好先把面包放进冷藏,再告诉员工:这份福利不是施舍,而是规则内应得的体面。

只有规则跑通了,情绪才不会翻车。

来源:幸福饼干MNzm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