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结果是——这几套系统上线后,各玩各的,数据要手动导来导去,员工怨声载道,效率反而更低?于是有人就想问了:“有没有一款软件能把 ERP、CRM、OA、财务系统全装进去?”
大家是否也曾遇过这样的问题:
想让ERP管生产
CRM做销售
OA走审批
最后还想和财务系统对账
但结果是——这几套系统上线后,各玩各的,数据要手动导来导去,员工怨声载道,效率反而更低?于是有人就想问了:“有没有一款软件能把 ERP、CRM、OA、财务系统全装进去?”
其实这个需求本身并不复杂,技术上也几乎没有难度。真正的难点,往往不在系统本身,而在于——你的业务部门,能不能把数据流梳理清楚。
如今成熟的ERP、CRM、OA和财务系统,基本都配备了标准接口,选型时注意一下开发语言和接口标准就行。哪怕是找团队从零搭一套,接口对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到底要不要用“一个软件”实现所有功能?大多数情况下,不建议。
原因很简单:如果组织规模大、业务深,各类软件的专业性就特别重要。通用型解决方案往往专业性不足;而如果组织规模不大、业务不深,用钉钉、企微、飞书的免费版就够用了,最多再加一套系统和它们做集成,何必额外花钱从头建设?更何况,很多采购来的软件,在交互和UI体验上,和主流办公平台差了不止一个时代。
说完“要不要”,再说“能不能”。
答案是:不能,至少需要两套——财务软件+其他。
现在的财务制度非常复杂,财务软件的专业性也极高。ERP、CRM、OA,没有一个能实现财务软件的核心记账功能。反过来,财务软件在其它三类系统中的功能实现难度,从高到低依次是:ERP > OA > CRM。
用财务软件勉强实现基础ERP功能?或许可以,但会很吃力。实现OA?更勉强。至于CRM——就别勉强了,真要用的话,“腾讯文档”管理客户信息,都比这强。
再看ERP、OA和CRM三类系统,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系统功能的重叠度,二是通用性。
这些年,这三类软件除了各自的核心功能外,拓展功能的重叠度越来越高,尤其是ERP和OA。厂商宣传时总说“我们也能实现对方80%以上的业务场景”。实际呢?确实能,但往往“勉强能用”,好不好用就不好说了。
从通用性来看,排序是:OA > ERP > CRM;从专业性来看,则是:ERP > OA > CRM。
这背后是由它们的核心逻辑决定的:
OA的核心,是围绕“人”与“组织”做管理,核心功能是表单、流程和基于角色的权限体系,适合流程多、审批频繁的组织。
ERP的核心,是围绕“资源”做业务管理,核心功能是资源分配、流程与资源的复杂联动,最适合有生产业务的企业。
CRM的核心,是围绕“客户”与“销售”做管理,核心功能是销售逻辑的实现与销售数据的可视化,适合销售导向型团队。
很明显,生产业务是最复杂、门槛最高的,不是人人都懂、人人都能做。但审批流程、销售管理,看起来就没那么“高深”。再加上大多数企业并不直接从事生产,销售团队也往往只是少数人,而流程审批却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请假、报销、采购物资……这就导致ERP越做越重、OA越做越通用、CRM厂商则越来越集中。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多个系统,到底怎么实现“一体化”?
在不了解每个组织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我个人最推荐两种通用方案:
一是财务系统 + 钉钉/企微/飞书 + 集成平台。这种方式适合对信息化有一定基础的团队,因为主流办公平台本身不提供定制与实施支持,需要你们自己能做基础建设,并对集成平台提出清晰、高质量的需求。
二是财务系统 + OA。这种方式要能“忍受”OA实现各类需求时的“别扭感”,同时切忌一上来就搞大项目,一定要小步快跑、持续验证。
说到这里,你可能也意识到了:真正的“一体化”,不是用一个软件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让系统之间“流畅对话”。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借助像织信这样的低代码平台,自主搭建贴合业务的一体化应用——因为它既保留了核心系统的专业性,又通过灵活的集成与配置,打通了数据与流程的壁垒。
织信提供的不是大而全的“万能系统”,更是一种“连接能力”。你不需要替换掉现有的ERP、CRM或财务软件,而是可以用低代码的方式,快速构建出它们之间的“桥梁”,把数据流、审批流、业务流一一对齐。这样一来,既不必忍受“一个系统勉强实现所有功能”的别扭,也避免了多系统之间数据孤岛的老问题。
数字化不是系统越多越好,也不是功能越全越好。真正的智慧,在于选对工具、连对流程、用对方法。而织信所坚持的,正是帮助企业用更灵活、更可控的方式,走出一条贴合自身节奏的数字化路径。
来源:小帆科技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