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扎心的是这组数字:2024年,美国Brightline West宣布投资120亿美元,建设一条连接两座城市的高铁线,全长仅351公里。
时速350公里,准点率99%以上,4万公里覆盖全国——这是2025年的中国高铁。
时速257公里,只能在小部分路段全速运行,总里程不足3000公里——这是2025年的美国铁路。
更扎心的是这组数字:2024年,美国Brightline West宣布投资120亿美元,建设一条连接两座城市的高铁线,全长仅351公里。
同样的钱,在中国可以修建4000公里高铁线路。而那个从2008年启动的加州高铁项目,17年过去,砸进70亿美元,连一条完整轨道都没铺成。预算从最初的330亿美元,暴涨到1280亿美元。
就连特斯拉CEO马斯克都感叹:"中国高铁是世界上最好的交通系统,这让美国尴尬。"
世界第一强国,为什么在高铁上输得这么彻底?
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残酷——这是一笔从一开始就算不过来的经济账。
2025年,Amtrak推出了全新的Acela列车,号称"次世代"的美国速度。车厢崭新、座椅舒适、Wi-Fi升级,看起来确实像未来的样子。
但有个尴尬的事实:这辆美国"最快"的列车,最高时速只有257公里,而且只能在不到20%的路段跑出这个速度。
为什么?因为整个东北走廊线路建于上世纪,沿线有超过1000座桥梁,很多已经使用了近百年。信号系统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弯道太多,加上7条通勤铁路线共享同一条轨道,互相掣肘。想让火车跑快点?就要对所有的老古董进行改造。
Amtrak坦言:"我们当然希望列车跑得更快,但这需要对轨道基础设施、电气化系统、信号控制进行全面升级。"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没钱改造,只能凑合用。
数字更说明问题。Amtrak一年收入大约30亿美元,但运营成本超过40亿美元,常年靠联邦政府输血。2021年的基础设施法案给了220亿美元,听起来很多,但分摊到维护、升级、新车采购,根本不够花。
更要命的是,铁路要跟航空和公路竞争——机票比火车票还便宜,开车更自由,谁还愿意坐慢悠悠的火车?
这辆投资重金打造的新Acela,最终只比前代快了10英里每小时。不是技术不行,是整个系统的底层逻辑就不支持"快"。想要真正的高铁?那得从零开始建全新的线路。
这个想法,正在美国两个地方上演。一个成了,一个彻底烂尾了。
佛罗里达的已经通车运营了。这条连接迈阿密和奥兰多的线路,全长378公里,时速200公里,每天有数十班列车往返。2023年,它甚至实现了盈利——这在美国铁路史上几乎是奇迹。
成功的秘诀很简单:找到了一条算得过来账的路。
首先,它沿用了现成的货运铁路路权,省去了天价的征地成本。其次,由私营公司主导,决策快、效率高,不用走冗长的官僚流程。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它连接的是旅游热门城市,客流有保障。
更聪明的是,Brightline在沿线大量开发房地产,用土地增值来反哺铁路建设,年客流超过500万人次,商业模式跑通了。
现在,同样的模板正在复制。Brightline West计划投资120亿美元,建设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的高铁,351公里,时速300公里,目标2028年通车。
这次是真正的高铁了,联邦政府补贴了30亿美元,剩下的90亿要自己筹。
为什么敢赌这么大?因为拉斯维加斯每年吸引4200万游客,周末的I-15州际公路堵得水泄不通。只要能分流一部分自驾游客,这笔投资就有回报空间。每公里成本3400万美元,比中国贵一倍多,但在美国已经算是能接受的水平了。
然后是加州高铁——一个万亿级的灾难。
2008年,施瓦辛格州长信心满满地启动了这个项目:旧金山到洛杉矶,1287公里,预算330亿美元,承诺2020年通车。美国终于要有自己的子弹头列车了!
2025年的现实是:17年过去,只开工了中央谷地171公里的路段,而且还没完工。预算飙升到1280亿美元,涨了388%。平均下来,每公里成本超过7500万美元。70亿美元投进去,连一条完整的轨道都没铺成。
2025年7月,联邦政府直接终止了40亿美元的拨款。项目负责人说"我们可以承受没有联邦资金",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个笑话。
对比一下就能看出差距有多大:
佛罗里达Brightline:每公里2000万美元
Brightline West:每公里3400万美元
加州高铁:每公里7500万美元
中国高铁平均:每公里1000-1500万美元
同样是建高铁,加州的成本是佛罗里达的4倍,是中国的5-7倍。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整个成本结构出了问题。
美国的土地是私有的,这意味着修高铁要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需要跟地主谈判或者走法律程序强制征收。一个不愿意搬的农场主,就能启动诉讼,拖上三五年。
加州高铁的征地成本占到总预算的20-30%,是中国的10到50倍。有个真实案例:中央谷地某个农场主,要求赔偿1200万美元。官司打了两年,最终法庭判决800万美元。这还只是一家。整条线路几千户人家,每一户都可能成为钉子户。
征地贵,人工更贵。美国建筑工人的时薪在50到80美元之间,中国大约是15到20美元,差了4到5倍。工会力量强大,工时、福利、安全标准都有严格规定,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赶工期。
Brightline West签的协议里明确写了:必须雇佣加州和内华达州的工会工人。
然后是漫长的审批流程。环境影响评估要做好几年,花费数千万美元。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每一级都要审批,每一级都有咨询公司参与,层层叠加。
加州高铁光是设计和前期评估,就烧掉了超过15亿美元。一条轨道都没铺,钱先花了一大堆。
设备采购也是难题。美国没有本土的高铁制造产业链,所有核心部件都要进口。新Acela列车从法国阿尔斯通采购,单价比中国同类车贵30-40%。
信号系统、电力系统、轨道配件,全部依赖国外供应商。没有规模效应,成本自然降不下来。
再看工期。同样的项目,在中国可能3年完工,在美国至少要6年起步。工期拖得越长,利息、管理费、物价上涨带来的额外成本就越高。
加州高铁原计划12年建成,现在过去17年还在挖地基。每拖一年,就要多花几十亿美元。
算一笔简单的账:
征地:美国每公里500万美元,中国50-100万美元,差5-10倍
劳工:美国时薪70美元,中国15美元,差4.7倍
设备:美国比中国贵30-40%
工期:美国是中国的2倍
所有成本项叠加起来,就出现了这个惊人的结果:美国建高铁的成本,是中国的5到7倍。这还是保守估计。加州高铁的实际成本,已经超过了中国的10倍。
成本高到离谱,但更致命的问题还在后面——就算咬牙建成了,有足够的人愿意坐吗?
假设你要从洛杉矶去旧金山,有三个选择:
坐飞机,50-100美元,1小时到达。开车,油费80美元左右,5-6小时,但可以随时停下来看风景。坐高铁,票价预计80-120美元,2.5-3小时,还得提前到火车站。
你会选哪个?大部分美国人选前两个。
美国的国内航线竞争极其激烈,廉价航空公司把票价压得很低。洛杉矶飞旧金山,往返经常只要100美元出头,比高铁还便宜。速度快一倍,价格还相近,高铁拿什么竞争?
更大的对手是汽车。美国人均汽车保有量0.84辆,全球最高。州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开车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习惯。租车便宜,停车方便,想去哪儿去哪儿。
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这条线,95%的游客选择自驾或飞机,只有5%考虑其他方式。
Brightline West打的就是这5%的主意,再从自驾群体里抢一部分——那些不想在周末堵在I-15公路上的人。但这个市场空间能不能支撑120亿美元的投资?没人敢打包票。
加州高铁的问题更大。就算建成了,预计年客流2000万人次。按票价100美元算,年收入20亿美元。听起来不少?
但运营成本预计在10-15亿美元之间,每年能赚5-10亿美元就不错了。
用10亿美元的年利润去回收1280亿美元的投资,需要128年。还不算利息和维护升级的费用。这笔账,三岁小孩都能看出来不对劲。
根本问题在于,高铁的经济性依赖高密度的城市群。在500公里范围内,有多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城市之间交往频繁,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客流。
中国的京沪线,连接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多个超大城市,日均客流超过30万人次。
美国的大城市距离太远,人口密度远低于东亚。东北走廊虽然人口密集,但航空和公路已经充分满足了需求。
西海岸的城市更分散,旧金山到洛杉矶600多公里,中间几乎没有大城市。这种地理条件下,高铁天然就缺乏竞争力。
还有个冷酷的事实:美国人不缺交通方式。飞机快、汽车方便,高铁能提供的价值很有限。在中国,高铁是升级版的交通工具,解决了春运、长途出行的痛点。
在美国,高铁更像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你有了飞机和汽车,再给你一个火车,真的需要吗?
当建设成本是全球最高、市场需求又严重不足时,所谓的"高铁梦"从一开始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美国高铁困局的本质,是一道无解的经济方程式。
建设成本是中国的5到7倍,却要在一个机票比火车票便宜、人人有车、城市分散的市场里盈利。土地私有制推高征地成本,工会制度抬升劳动力价格,环保法规延长审批周期,缺乏产业链拉高设备费用。
所有因素叠加,让高铁变成了一笔从开始就算不过来的账。
Brightline West的工地上机器轰鸣,工程师们希望在2028年交付这条351公里的线路。但120亿美元的投资能否收回,没人能打包票。
而那个曾经雄心万丈的加州高铁,如今只剩下中央谷地一小段未完工的路基,成了美国基建最大的笑话。
中国用4万公里高铁网络重新定义了"基建速度",但这不只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经济模式的胜利——土地公有制降低征地成本,完整产业链压缩设备费用,集中决策提升效率,高密度人口保证客流。每一个环节都在降低成本、提高回报。
美国不是造不出高铁,而是造不起、也养不起。
这不是制度优劣的争论,而是经济规律的冷酷裁决:当一个国家的成本结构和市场环境都不支持某种技术时,再多的情怀和投入,也只会变成通往虚无的投资。
世界第一强国,在高铁这件事上,彻底看清了自己的极限。
来源:知有论on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