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媒体披露,今年 6 月,李女士前往某三甲医院就诊时,接诊医生未获得其明确同意,擅自拍摄就诊过程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视频虽对李女士面部做了小范围马赛克处理,但衣着特征、对话内容、关键病史等核心信息均未脱敏,致使其被朋友迅速认出。更值得警惕的是,该医生账号的 “门
据媒体披露,今年 6 月,李女士前往某三甲医院就诊时,接诊医生未获得其明确同意,擅自拍摄就诊过程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视频虽对李女士面部做了小范围马赛克处理,但衣着特征、对话内容、关键病史等核心信息均未脱敏,致使其被朋友迅速认出。更值得警惕的是,该医生账号的 “门诊实录” 合集已发布 78 个患者就诊案例,可见其侵犯患者隐私权并非偶然疏忽。
这并非今年医学科普首次因负面事件登上热搜。此前 “央视财经” 曾曝光部分网红医生乱象:在短视频平台或以虚假科普为幌子,实则开展视频会诊、违规开药,甚至直播带货牟利。
自媒体时代,不少医生在各大平台开设科普账号,采用 “专业解读 + 病例分享” 模式,以真实诊疗场景提升内容吸引力。记者调查显示,全国多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均采用该模式运营账号,部分账号积累了可观粉丝,但在患者隐私保护环节存在明显漏洞与隐患。
针对此类问题,多地已发文划定 “红线”,规范医务人员科普行为。
近期,国家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政策,着力规范医学领域自媒体科普乱象。8 月 1 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 “自媒体” 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旨在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明确了 8 项具体要求。
政策法规层面,上海、四川等地已出台《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通过明确禁止性条款,为健康科普立规矩、树标准;监管机制层面,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正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模式。早在 7 月 4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就明确,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对此作出专门说明。
面对禁止清单与科室科普要求,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该如何应对?
多地出台科普禁止行为清单,是否意味着医生不能再开展科普工作?答案恰恰相反 —— 在不少情况下,科普已成为医生的 “必选项”。如今,多地已明确将健康科普纳入医务人员日常考核、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评价体系,极大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科普创作热情。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仅以评职称为目的、功利性极强的低质科普内容扎堆涌现,泥沙俱下的局面不仅增加了公众甄别难度,也阻碍了优质科普的传播。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前述政策及时划定了医疗科普的合规底线,具有积极导向意义,但健康医学科普生态的构建,仍需多方协同发力。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建议,国家层面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医生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并制定实施细则;平台方需强化审核责任,重点把关医疗科普内容;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生自媒体行为的内部管理与监督;医生群体须严守职业伦理;公众则应提升健康信息素养,增强辨别能力。
医生与医疗机构必须严守职业操守:科普创作需坚守真实性、合规性、科学性底线,严格区分科普与商业广告,不得以科普名义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广告或直播带货牟利,不得传播未经证实的医疗信息,同时需严格保护患者隐私。此外,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合规培训,通过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医生精准把握科普尺度。
“科普很重要,但绝不能以牺牲普通人的隐私为代价。” 某三甲医院刘姓医生向记者感慨。他建议,医疗机构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患者同意流程,确保患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作出书面授权,并保留随时撤回权利;同时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最大限度保护患者隐私,让医学科普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真正成为连接专业医学与公众健康的桥梁。
来源:阿虎医考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