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娱乐,也不是打卡,这是一种“逃离现实的生活方式”。这场逃离,不仅让全国动物园排起了长龙,也揭示了更深层的城市情绪和经济转型。
最先从旅游业寒冬中强势翻红的,既不是桂林山水也不是海南海浪,是一个“原本”只适合遛娃的地方动物园。
有人突然向你安利去看树懒睡觉、看水豚泡澡,刚开始你觉得莫名其妙,真去了一次之后……就走不动了。
这不是娱乐,也不是打卡,这是一种“逃离现实的生活方式”。这场逃离,不仅让全国动物园排起了长龙,也揭示了更深层的城市情绪和经济转型。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原本70%的游客是老人带娃,现在20-30岁的年轻人占了超过60%。活脱脱一个大人带自己“散心”的人间乌托邦。
人均门票只要40块,但一顿周边消费轻松超2000元。小红书、微博上“40进两千出”“为水豚花钱毫不手软”的帖子层出不穷,搞得跟进了什么动物寺庙一样,毛毛们是神,打工人是信徒。
北京野生动物园排队3小时起步,济南动物园因一只出生200斤的小象直接爆场,提前两小时游客就开始围观了。
现在已经不能用传统“景区思维”来看动物园了。红山体系搭建的是“IP+内容+周边+社交传播”的一整套产业链,完全迪士尼化运作。区别只是一个拿玩偶吸金,一个靠真动物种情。
最大的核心是它“懂人”。动物园火了,说明城市人病了
水豚缓缓地泡澡,脸上永远写着“这世界关我屁事”。羊驼看天的眼神堪比哲学家、小象撒娇打滚…观众围观的不只是动物,是一种生活投射。
心理学上确实叫“拟人化情绪替代”,经济学里称之为“逃避性消费”。
人类在日常996里扮演着“效率螺丝钉”,到了动物园像是看到了理想人格投影,懒得理世事、爱谁谁、安静自由。
年轻人爱红山是因为它取消了动物表演、不进行商业投喂、不再把动物当“赚钱工具”。每只动物都有名字、有故事、有尊严。
情绪价值已成Z世代消费决策的头号因素。谁掌握情绪“充值口”,谁就能把流量变现。
西宁野生动物园是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0年总收入才1000万元,全年亏损36%。西宁市常住人口不到220万人,加上青海财政本就薄弱,根本无法靠门票独立养活自己。
公益单位不能随意开发文创,否则不算法定范围收支,还不能正常开票。想接受社会捐赠,也不能直接到账动物园账户,只能经过层层财政审批。
它的现实困境不是懒政,是体制限制了市场化想象力。
红山能够脱颖而出恰恰在于“脱公益化管束”,更像是战略转型先行。
2011年起就主动取消动物表演,并转型做动物IP运营+情绪体验+科普教育三驾马车,抓住了未来动物园的核心命题,我们不是表演动物的场所,而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窗口。
卖的是“动物的生活方式”。
红山的玩法离不开“内容+人格+代入感”这三板斧。”水豚成了“社交佛系化身”、马楼(猩猩)常因高智商行为登微博热搜。
它们已经不是动物,是情绪标签、生活内容、甚至是社交话题符号。
这背后是一整条“平台算法—社交分发—内容孵化—私域变现”链条,堪比新消费品牌运营逻辑。
红山在2025年做的事,是出动物明星贴纸、联名餐盒、甚至把企鹅的呆萌做成周边表情包。这不是“动物园”,这是“动物内容工业IP矩阵”。
未来是不是所有动物园都该学红山?不现实,但大方向必须转。
从红山的成功,再回看疫情时南京亏损3000万的困境、西宁入不敷出的窘态,一个结论呼之欲出。动物园不能再只当自己是“公益事业单位”,应该理解动物是内容源,游客是情绪消费者,平台是放大器。
这一点,上海、广州、深圳等新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太空馆、夜游联名等试水,尝试用体验感和情绪链接撑起二次消费场景。
红山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是证明。只要跳出过去“养动物收门票”的老路,动物园可以转身成为新城市文化入口。这种转型值得很多公共事业单位深思。
别再幻想动物园就是父母带娃走走鸡鸭鹅。
国家住建部早在2010年就明确要求,所有动物表演项目要彻底清除,动物的教育与科研功能应当全面强化。
动物园必须成为人与自然共生教育的示范窗口。
我们要的不是更多游客掏钱,是更多人通过动物,认知生态、认同保护、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才是动物园存在的底层逻辑,不然搞再多周边、吸再多流量,都是无本之木。
动物园的逆袭,不是偶然,是一场城市情绪的集体表露,也是对传统公益单位经济逻辑的有力质疑。
红山给出的答案很清晰:不靠卖门票,也能撬动亿级市场。不靠搞表演,也能让年轻人自掏腰包。
只需要一点点尊重生命的态度,一点点情绪经济的触感,一点点内容产业的思维,动物园就能从冷门文教单位,变身城市焦虑出口。
别再说年轻人毫无理想,他们只是觉得在动物园看着自由的动物,比在人类世界里做困兽,更像是在活着。
来源:老孙市井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