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1991年,赵本山是真的火了。
1990年那个除夕夜,小品《相亲》一播,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认识了这张脸。
他不再是铁岭莲花乡那个小演员,他是大明星了。
可就在他人气的最高点,他做了一个身边人不大理解的决定。
他要和老家的结发妻子葛淑珍离婚。
01
1957年10月2日,赵本山出生在辽宁铁岭开原县莲花乡的一个小村子,叫石嘴沟。
地方很穷,家里条件更不好。
他的人生开局,拿到的牌就很差。
6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了。
没过多久,父亲也扔下他,一个人走了。
6岁的赵本山,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孤儿。
02
好在,他还有个二叔。
二叔是个盲人,但会的多。
是二叔把他拉扯大的,也成了他这辈子第一个领路人。
二叔把自己的看家本事,那些民间的玩意儿,一点一点地教给了他。
拉二胡、吹唢呐、唱小曲,还有一手三弦的绝活。
这些东西,在当时就是农村艺人吃饭的家伙。
03
赵本山也争气,学得快。
每天就在村里练,在炕头上演。
他天生就带着那股幽默劲儿,总能把村里人逗得哈哈大笑。
这门手艺,是他苦涩童年里唯一的光,也是他以后安身立命的根本。
17岁那年,也就是1974年,他进了公社的文艺宣传队。
这在当时,算是个正经出路了,起码不用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
04
在宣传队待了几年,他又进了威远乡的业余剧团。
有时候,西丰县剧团缺人了,也会把他借调过去演几场。
他就这么一个场子一个-场子地跑。
直到1982年,辽宁省搞了个农村小戏调演。
赵本山在台上演了个《摔三弦》。
这一下,他出名了。
不是在村里,是在整个东北的圈子里,都有了点小名气。
他那个幽默劲儿,是骨子里带的,别人学不来。
05
在1979年,他成名之前。
那会儿赵本山22岁,还在各个团里跑,没啥大名气。
就是个会拉会唱的农村精神小伙。
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同村的葛淑珍。
葛淑珍那年19岁,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
人长得怎么样另说,关键是勤劳、善良、朴实。
在那个年代,这就是好媳妇的标准。
俩人认识没多久,就结婚了。
06
婚后的日子,跟那个年代所有农村夫妻一样。
葛淑珍操持家务,缝缝补补,把家里收拾得妥妥当帖。
赵本山在外边演出,挣钱养家。
同年,大女儿赵玉芳出生了。
1982年,儿子赵铁蛋也来了。
儿女双全,本该是好事。
可赵铁蛋这孩子,命苦。
他生下来就身体不好,不光耳朵听不见,还有心脏上的毛病。
07
这一下,家里的负担瞬间就压下来了。
孩子的病要治,治病就要钱,要很多钱。
赵本山只能更拼命地出去演出,跑遍了东北大大小小的场子。
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也是唯一的经济来源。
葛淑珍就在家带孩子,照顾生病的儿子,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一个往外跑,一个守着家。
一个见识越来越广,接触的人层次越来越高。
一个天天围着孩子、灶台、病历单打转。
08
俩人的生活轨迹,就这么岔开了。
聚少离多,不只是距离远了。
能聊的话,也越来越少。
1987年,赵本山的第二个贵人出现了,姜昆。
姜昆当时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大腕儿,他看了赵本山的演出,觉得这人是个天才。
他力荐赵本山去北京,上央视春晚。
可这条路不好走,赵本山连着去了几年,节目送上去,都被刷下来了。
一共四次,次次被拒。
09
直到1990年。
他终于带着小品《相亲》站上了那个全国最大的舞台。
一夜之间,赵本山这个名字,火遍大江南北。
他那种带着泥土味儿的幽默,一下就抓住了全国观众的心。
他再也不是那个铁岭莲花乡的农村小子了。
1991年,赵本山的事业到了第一个巅峰。
各种演出、邀请雪片一样飞来。
他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
但葛淑珍的世界,没变。
10
这一年,赵本山回了家,他摊牌了。
他要离婚。
葛淑珍虽然痛苦,但她没吵没闹。
她是个很实际的人,她知道男人心走了,留也留不住。
她只提了一个要求,离婚可以,你得给我点补偿。
不是为她自己,是为了俩孩子,尤其那个生病的儿子。
11
赵本山答应了。
而且答应得非常爽快,甚至可以说是“大方”。
他把当时他手里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葛淑珍。
铁岭的那套房子。
一辆旧的夏利车。
还有,25万元的现金存款。
12
25万,在1991年,这是什么概念?
那会儿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一百来块钱。
这笔钱,顶一个工人不吃不喝干200多年。
这绝对是一笔巨款。
赵本山把这些东西全给了葛淑珍,自己背着个包,净身出户。
他对自己有信心,凭他的本事,钱还能再挣。
但对葛淑珍来说,她一个没文化、没出过村的农村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是病秧子。
她攥着这笔在当时看来的“巨款”,接下来的路
她该怎么走?
13
所有人都以为,葛淑珍会靠着这25万,守着孩子,安安稳稳过一辈子。
但她接下来的做法,让所有人都没料到。
离婚后,葛淑珍的生活,就三件事:照顾女儿,给儿子治病,过日子。
儿子的病就是个无底洞,那25万看着多,但真花起来,也顶不住。
她不能坐吃山空。
她得出去干活。
14
可她能干啥?不认识字,没上过学,唯一的技能就是做家务和农活。
她去城里找工作,到处碰壁。
最后,她在一家火锅店找到了活儿--洗碗工。
一个月工资,150块。
一个兜里揣着25万“巨款”的女人,去给人家洗盘子,一个月挣150。
这件事,很多人想不通。
15
但葛淑珍想的很简单,钱是死的,是给孩子保命的,手艺是活的,是她自己挣的。
她女儿赵玉芳都看不下去了,不让她干。
她就悄悄去,还跟女儿说,千万别告诉别人,她怕丢人,怕丢赵本山的人。
她在火锅店不光洗碗,她还偷偷学。
学人家怎么切菜,怎么配菜,怎么调料。
干了没多久,她不洗碗了,她辞职了。
16
她拿着当洗碗工攒下的钱,又去批發市场,摆了个地摊。
卖袜子、卖手套、卖小孩的帽子。
起初一天只能挣个两三块钱,慢慢地,她摸到了门道,生意好起来。
她就这么一点一点,靠自己站住了脚。
但老天爷给她的考验,还没完。
1994年冬天,她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儿子赵铁蛋,因为心脏病,没抢救过来,走了。
17
这是压垮葛淑珍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有人都这么以为。
儿子的去世,对她打击太大了,她哭得天昏地暗。
但哭完,她还得站起来。
她还有一个女儿,赵玉芳。
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
她拼命挣钱,供女儿读书。
18
1999年,赵玉芳争气,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学院。
2003年,女儿毕业,进了大连市公安局,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后来也结了婚,生了孩子。
葛淑珍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
女儿成家立业了,葛淑珍也才40多岁。
她不想闲着。
2003年,她做了一个决定。
19
她揣着自己这十几年摆地摊攒下的2万块钱,也去了大连。
她在大连开了一家小餐馆。
这就是后来很有名的“味真香”餐馆。
开店哪有那么容易。
刚开始生意不好,她就自己下厨,她是老板,也是大厨,还是服务员。
她琢磨菜品,改良口味,她对人实在,给的量足,味道又好。
生意就这么一天天火了。
从一个小饭馆,慢慢做大,她的身家,也滚雪球一样,超过了百万。
她成了葛老板。
20
最牛的是什么?
从1991年离婚,到她2003年开店,再到后来身价百万。
她,葛淑珍,没有借过赵本山一分钱,更没有提过赵本山一个字。
她但凡跟人说一句“我是赵本山前妻”,她的生意,她的路,会好走一百倍。
但她没有。
她就是靠着那股劲儿,从洗碗工、地摊小贩,硬生生把自己干成了一个女老板。
回头看赵本山。
他1992年和马丽娟结婚,1997年有了一对龙凤胎。
他创办了本山传媒,拍了《刘老根》《马大帅》,“刘老根大舞台”开遍了全国。
他从一个喜剧演员,成了一个庞大的娱乐帝国的掌舵人。
他也公开说过,他对葛淑珍是有愧疚的,她是个好女人。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环球人物》、辽宁卫视相关人物纪实报道,本文依据公开报道和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来源:副本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