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打开股票软件的投资者不难发现,“存储芯片”板块的异动频率正在飙升。股吧里“存储的寒武纪大爆发要来了”的讨论刷屏,更有观点直指“6小龙将在11月前实现鹤立鸡群”。这让不少人满脸疑惑:寒武纪明明是生物进化的概念,怎么成了股市热词?所谓的“6小龙”究竟是哪几家?
最近打开股票软件的投资者不难发现,“存储芯片”板块的异动频率正在飙升。股吧里“存储的寒武纪大爆发要来了”的讨论刷屏,更有观点直指“6小龙将在11月前实现鹤立鸡群”。这让不少人满脸疑惑:寒武纪明明是生物进化的概念,怎么成了股市热词?所谓的“6小龙”究竟是哪几家?11月前的爆发预期真的靠谱吗?今天咱们就把这背后的逻辑、底牌和风险彻底讲透。
一、先搞懂:存储芯片的“寒武纪”为啥会来?
把存储芯片和“寒武纪”挂钩,并非噱头,而是对行业拐点最形象的比喻——就像地球生物在寒武纪迎来物种大爆发,存储芯片正从两年寒冬中突围,进入供需、价格、技术共振的爆发期。
首先得明确一个认知:存储芯片是半导体行业的“必吃粮仓”。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约5000亿美元,存储芯片占比超25%,手机里的128G内存、电脑的内存条、AI服务器的高带宽内存(HBM),本质上都是它。没有存储芯片,任何智能设备都只是“空壳子”,数据计算的结果根本无处留存。
但前两年的存储芯片行业,堪称“地狱模式”。2022到2023年,三星、美光等巨头扩产太激进,叠加消费电子出货量连续8个季度下滑,全球存储芯片产能严重过剩。DRAM价格累计跌超60%,NAND Flash跌超50%,国内不少企业毛利率跌到-15%,连美光2023财年都亏了超20亿美元,当时没人敢说这是个好赛道。
现在的反转,是三重信号硬撑起来的。供给端,三星减产10% DRAM、15% NAND Flash,美光直接关了两条老旧生产线,全球库存周转天数从120天降到90天的正常水平;价格端,DRAM从2024年3月开始涨价,Q2涨了8%,机构预测Q3涨幅能到12%-15%;需求端更关键,AI服务器出货量Q2同比涨120%,单台存储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3-5倍,消费电子换机潮也开始冒头。这不是资本瞎炒,是行业周期的必然结果。
二、揭秘“6小龙”:国产替代的真底牌在哪?
市场说的“存储芯片6小龙”,可不是随便凑的概念组合,而是覆盖“设计-制造-配套”全链条的核心玩家,每一家都握着国产替代的关键筹码。
长江存储是国内NAND Flash的“独苗”,手机、SSD里的存储芯片大多靠它。自研的Xtacking®架构全球领先,已经量产232层3D NAND,性能接近三星的256层产品,国内SSD市占率超15%,华为、小米中高端机型都在用。更关键的是,256层产品有望2024年9月量产,产能一上来,市占率可能冲20%。
长鑫存储专攻DRAM,也就是电脑、服务器的内存条,是国内唯一能量产的企业。19nm DDR4已经落地,17nm DDR5在研发中,还拿到了浪潮、联想超10万片的服务器订单,国内市占率从2%涨到5%。最值得期待的是,它的HBM(AI服务器核心存储)已经进入样品阶段,2025年量产就能分走AI存储的万亿蛋糕。
兆易创新在NOR Flash领域排全球第三,国内市占率超40%。这种芯片主要用在车载屏幕、智能穿戴设备上,它现在汽车电子业务占比已经从20%涨到30%,还进了比亚迪、特斯拉的供应链,同时搞MCU芯片形成协同,抗周期能力比同行强不少。
澜起科技是藏得很深的“隐形冠军”,做的内存接口芯片能提升内存带宽,全球服务器市场市占率超40%,Intel、AMD都是它的客户。DDR5接口芯片已经量产,还在布局AI需要的CXL芯片,2024Q2营收涨45%,毛利率保持50%以上,是6小龙里最赚钱的之一。
北京君正走“存储+处理器”路线,收购北京矽成后补全了产品线,车载摄像头、工业控制领域市占率超20%。2024Q2车载存储业务涨60%,刚好踩中汽车智能化的风口。
国科微是后起之秀,做的存储控制芯片相当于SSD的“大脑”,自研的PCIe 4.0芯片已经量产,性能接近国际水平,2024Q2营收涨80%,海康威视、大华都是它的客户,正在研发的AI存储芯片还能抢服务器市场。
值得补充的是,同为存储赛道的江波龙已经交出了业绩答卷,2024年净利润4.99亿元,同比暴涨160.24%,企业级存储业务甚至增长666.3%,这恰恰印证了行业复苏的真实性。
三、11月前“鹤立鸡群”?要看这两个关键变量
为啥说11月前可能有突破?核心是两个时间窗口的叠加。
一是价格上涨的传导周期。从SK海力士的财报能看出,2024Q4 DRAM收入同比涨99%,HBM占了DRAM收入的40%,这种涨价已经让巨头利润暴增。国内企业的业绩会滞后1-2个季度,Q3的涨价红利刚好能在11月前的三季报里体现,业绩落地就会带动股价反应。
二是产能释放的关键节点。长江存储的256层NAND、长鑫存储的DDR5都计划在Q3末量产,供应链消息显示,部分厂商已经开始给下游备货。而海外巨头在减产旧制程,DDR4产能2026年可能只剩现在的30%,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国内企业刚好补位。
但必须提醒,这不是“闭眼买”的信号。就像SK海力士的NAND收入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说明传统存储和AI存储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只做低端产品的企业未必能跟上。而且江波龙的扣非净利润增速(118.88%)低于净利润增速,说明部分增长依赖非经常性因素,这也是需要警惕的点。
四、普通投资者怎么参与?避开3个坑
想抓住机会,得先学会分辨真成长和伪概念,核心看3点。
先看产品结构,别被“存储”二字迷惑。同样是涨,HBM、DDR5这些高端产品的毛利率能到50%以上,而老旧的DDR4可能只有10%。像长鑫存储、澜起科技有高端产品储备的,才值得长期盯;只做低端产品的,涨价红利过了就会回调。
再看业绩验证,别信“预期”讲故事。江波龙、澜起科技已经用财报证明业绩能落地,接下来要重点看10月披露的三季报,扣非净利润增速、毛利率这两个指标最关键。如果只是营收涨而利润不涨,说明成本没控制好,大概率是虚火。
最后看估值位置,别在高位追热点。目前存储芯片板块平均市盈率大概45倍,其中澜起科技因为盈利稳定,估值算合理;但有些还没盈利的企业市盈率已经超100倍,就属于预期透支了。可以参考SK海力士52.4%的毛利率,国内企业能接近这个水平的,才值当前估值。
说到底,存储芯片的“寒武纪”不是下一个寒武纪的复制,寒武纪靠的是技术独步天下,而存储芯片是周期复苏+国产替代的双重机会。11月前的窗口期,本质是业绩和产能的双重验证期。6小龙里能真正“鹤立鸡群”的,一定是那些既有高端产品、又能把涨价转化成利润的企业。对投资者来说,与其追着概念跑,不如盯着三季报里的毛利率和订单数据——毕竟股市里,真金白银的业绩永远比口号靠谱。
来源:Kitty喵